农业大户(种粮大户的高产秘诀!)
“是个能人,一个人种了2000亩地!听说亩产都上了500公斤!” “是个热心肠,给村上闲人、老人都找到了活儿干!” 在凤翔区横水镇齐家村,提起种粮大户齐广林,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在全市小麦平均亩产311公斤的情况下,他是如何实现多种、高产的?带着好奇,记者慕名采访了他,听一听这位种粮大户的高产秘诀。
规模化放大地的收益
6月底,刚刚夏收结束的雍城大地,逐渐归于平静。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的2000亩地,平均亩产都在500公斤以上!”在横水镇齐家村的广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广林指着三个大粮仓满心欢喜地说,这三大堆小麦,足足2000多吨。他随手抓起一把麦子,“这是新品种西农059,70亩地收了35吨多,你看这颗粒,都是优等品相!”这还不是亩产冠军,齐广林指着另一个更大的粮仓说,这些麦子是400亩地打回来的,平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
据市农业部门测算,2021年,全市小麦亩均产量311公斤。那么,广林合作社的2000亩地是如何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的?提起这其中的“奥秘”,老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0出头的齐广林是地道的农民,但也是个脑子活、爱思考的新型农民。2016年,齐广林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买回收割机、打捆机、旋耕机等20余台农业机械,多年与土地打交道,老齐深感种植粮食作物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特别是这些年,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多。在帮村民种地的过程中,有人就跟老齐商量:你有机械,干脆把大家的地拢到一起,集中种植。“咱就是农民,种地有啥难的?”一句话激起了老齐的“斗志”,2018年,他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的700亩地,轻轻松松完成了播种、收割任务,到2020年,更是流转了周边彪角镇、虢王镇、糜杆桥镇等镇的2000亩土地,今年实现大丰收。
老齐说,规模化种植摊薄了种地成本,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小麦高产。
机械化放大人的能力
老齐种地,有两大秘诀。一是科学种田,一是实现机械化。
说起自己的老本行,老齐说得头头是道。就拿小麦来说,科学种田从选育良种开始。敢于尝试新事物的老齐积极请教西农、市农科所专家,大胆选择新研制的小麦良种,播种时采取宽幅沟播新技术,使小麦从播种开始就“出身不凡”。
种粮是个辛苦事,可老齐却以苦为乐。他说,冬季,麦地墒情不好,他就积极组织灌溉,去年1700多亩小麦喝上了“救命水”。老齐算了一笔账,虽然灌溉给小麦每亩增加了70元的成本,但增加了近200公斤的产量,“算算账,哪个划算?”此外,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老齐也是不遗余力按照田块特点,出动无人机,全程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根腐病等病虫害,今年,老齐的2000亩地,无一处倒伏,更无一处受到病虫害的侵扰。
机械化的推广,更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进入6月,小麦迎来成熟季,齐广林的麦田大都连片种植,6台收割机开进去,仅用了两天三夜,就收割完毕、颗粒归仓。老齐说:“10年前,我家种了10亩麦子,一家人顶着烈日收割回来,还要碾、晒,让人能脱一层皮。现在种2000亩,农机开进田里,收割、打捆、皮带输送一条龙下来,麦子就进了粮仓,秸秆就打成了捆,费的事还没当年10亩地大!”
尝到农业机械化的甜头,老齐的干劲更足了,这两天,他又给2000亩地全部种上玉米,这些玉米按市场行情,既能用做青贮饲料,也能收获成熟玉米。“2000亩小麦,把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都赚了回来,再种玉米,收入就全是利润了!”说到种地效益,老齐黝黑的脸笑得像朵黑牡丹。
延链条放大业的产能良种、农机,是老齐规模化种植的“双翼”。然而,老齐还想通过延伸产业链,让黄土地弹奏出更美的旋律。
夏收结束,成捆的小麦秸秆是大多数人眼里的废弃物,但老齐却从中看到了商机。“这些小麦秸秆,是养牛场的优质饲料呢!”老齐多方打听,宁夏一家养牛场需要大量的秸秆,但需要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除尘、揉丝、打包,老齐二话不说,购买打捆机、揉丝机,按照要求对秸秆进行二次加工。就这样,老齐自己地里的秸秆,加上收购农户废弃的秸秆,足足攒了1000吨秸秆,加工后发往宁夏,每吨纯利润达到200元。
如果以为老齐的目标,就是只向这2000亩土地要效益,那就错了。老齐说,夏收、夏播结束后,他要以每天加工10吨的能力,开始处理小麦秸秆,到9月底,腾出场地,他就要开始收购线椒,组织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对线椒进行加工拣选,风干处理,每年让本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500多人有“用武之地”。此外,他还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大葱3000余亩,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今年,齐广林顺利获得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称号。他说,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地方,我要种出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