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三个镇组成的吗

发布日期:2025-01-21 21:25:09     手机:https://m.xinb2b.cn/baike/news222798.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湖北省的武昌、汉阳、汉口位于汉水和长江汇合的地方,被称为武汉三镇。 误读: 湖北省的武昌、汉阳、汉口位于汉水和长江汇合的地方,被称为武汉三镇。在长江西岸分处汉水南北岸的是汉阳和汉口,在长江东岸遥遥相望的则是武昌。滔滔江汉既与武昌、汉阳、汉口

武汉是三个镇组成的吗

湖北省的武昌、汉阳、汉口位于汉水和长江汇合的地方,被称为武汉三镇。 误读: 湖北省的武昌、汉阳、汉口位于汉水和长江汇合的地方,被称为武汉三镇。在长江西岸分处汉水南北岸的是汉阳和汉口,在长江东岸遥遥相望的则是武昌。滔滔江汉既与武昌、汉阳、汉口鼎足相立,又把三镇连成一体,唇齿相依。 许多人都认为,武汉三镇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读。武汉并不是一建立就是三镇,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正解: 武汉三镇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如果从东汉简陋的军事城堡算起,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地方,秦时属南郡,西汉时是江夏郡沙羡县辖境。东汉末叫夏口,因地当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入长江之处,故名夏口(又叫沔口、汉口、鲁口)。 其后在此陆续建立了三个军事城堡:一是却月城(今汉口),是荆州牧刘表部将江夏太守黄袒所建。一是鲁山城,为刘表的儿子刘琦继任江夏太守时在鲁山(又名大别山、翼际山,即今汉阳的龟山)建的城。一是夏口城,是孙权在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所建,城址在江夏山(又叫黄鹄山,即今武昌蛇山)。 当时,江夏太守屯兵夏口,习惯上将其所驻之城叫作夏口城。所以,却月城和鲁山城都曾先后被称为夏口城。可见,到三国时,武汉三镇的雏形已具。 西晋时,复置沙羡县,治夏口城,而却月城为曲陵县治。东晋时,沙羡县治迁于却月城,曲陵县被废。 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孝建初年,为了削弱荆州刺史的势力,特设置郢州刺史,治夏口城,从此夏口城被称为郢城。 隋代文帝置鄂州治郢城,改郢为江夏县,还置汉津县治鲁山城。隋炀帝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江夏县,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治鲁山城,属沔阳郡。 唐代,江夏县为鄂州江夏郡治,后为鄂州武昌军治;汉阳县为沔州汉阳郡治,后沔州废,汉阳县改属鄂州。 五代后唐时,江夏县为武清军治;后周时,汉阳县为汉阳军治。宋代,江夏县初为鄂州江夏县治,后为武昌军治;汉阳县仍为汉阳军治。 元代,江夏县初为鄂州路治,后为武昌路治;汉阳县为汉阳府治。元末,徐寿辉起义后,称天完国,曾建都于汉阳。后来,陈友谅又建大汉国,都于江夏县。明代江夏县为武昌府治,汉阳县为汉阳府治;在汉口设置汉口巡检司,属汉阳府管辖。 清代,江夏县仍为武昌府治;汉阳县仍为汉阳府治;在汉口增设仁义、礼智两巡检司,移汉阳府同知驻汉口。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汉口被帝国主义强迫开为商埠。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汉口设夏口厅。 民国初年,夏口厅被改为夏口县,后改为汉口市;江夏县改为武昌县,为湖北省治,汉阳县不变。新中国成立后,把汉口、汉阳、武昌合并为武汉市。汉阳县治迁于蔡甸镇,武昌县迁治于纸坊镇。 武汉三镇最早建的城,据《元和志》记载:“却月城高六丈,周一里八十步。”后来城废。直到明清汉口镇兴盛时,也是没有城的。 唐代在鲁山城南面的凤栖山另建汉阳城,城周一千零七十二丈。有八门:东是迎春门,南是沙洲门,西是孝感门,北叫汉广门,东南叫朝天门,西南叫汉南门,西门叫下议门,东北叫庆贺门。 汉阳县就由鲁山城迁治于此,鲁山城遂废。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大水将城冲坏,又重建。明嘉靖年间,用砖石将城重建,城周四里多,有四门:东是朝宗门,南是南纪门,西是风山门,北是朝元门。后来,朝元门堵塞,实际上只有三门。 清朝末年,汉阳城周约是2639米,只有朝宗、南纪、凤山三门,而无北门。城在1928年撤除。 武昌最早的城是孙权修筑的夏口城,刘宋时叫郢城,在蛇山东北,城周仅二三里,依山负险,十分坚固。到唐代牛僧孺为鄂州武昌军节度,把郢城往南加以扩建,改版筑为砖砌,叫鄂州城。宋代皇祐年间曾修筑过。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又加以扩建。有九门:东是大东门和小东门,南是汉阳门、保安门和新南门,西是竹輝门和平湖门,北是望泽门和草埠门。因为是武昌府治,就叫武昌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大东门改为宾阳门,小东门改为忠孝门,新南门改为中和门,竹算门改为文昌门,望泽门改为望山门,草埠门改为武胜门。城周二十多里。清代又重修七次,略有缩小。 自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武汉三镇逐渐成为军事重镇。武昌和汉阳居长江中游,依山临水,武昌踞蛇山临长江,汉阳负龟山临汉水,龟蛇二山夹江对峙,唇齿相依。无论从巴蜀顺流而下,还是从扬州溯江而上,或由雍秦顺汉水而下,都为武汉所控制。武汉的得失对战局的成败有极大影响。 武汉三镇又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南北朝时期郢城的商业就很发达,城外临江的商业区长达数里,人口也达十多万人。虽屡遭兵火,但恢复很快。到了唐宋,工商业更为发达,商人东下扬州,西抵巴蜀,商业区集中在城外的南市和鹦鹉洲,货物堆积如山,极为繁荣,黄鹄山上的黄鹤楼已是盛誉天下。 元、明时期商业集中在汉阳城外东南的刘公洲。元末陈友谅都江夏县时,曾修造大楼船“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这种高大的重型“铁甲舰”,曾给予朱元璋极大威胁。可见当时此地造船业的技术水平是很高的。 明代中叶,汉水改道由郭师口直冲入江,汉口始有湾泊之所,可以停船,市场慢慢形成,贸易往来皆集于此,商业繁华,成为明代四大名镇之一。 到了清代,汉口的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江浙地区的商人都迁到汉口居住,有人作词描绘其盛况:“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从市容和居民成分概述了这座新兴商业城镇的特点。 “扬州锦绣、越州酷,巨木如山写蜀材,黄鹤楼头望灯火,夜深江北估船来。”简洁而生动地指出此地成为各省货物集散地的繁华景象。汉口不仅是长江上下游货物的集散地,而且是淮南售盐的总岸,向来船到随时交易,所以“估船来”也包括盐船在内。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baike/news2227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经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216 second(s), 81 queries, Memory 0.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