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小故事(列宁鲜为人知的童年)
公元1870年4月,正值春天的俄罗斯母亲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斯维亚加河开始解冻,融化的冰块不时发出“噼啪”的撞击声,河面逐渐开阔起来。在两条河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城市——辛比尔斯克,现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个姓“辛比尔”的保加利亚公爵曾住在这儿,因此人们便习惯用他的名字称呼这个地方。17世纪中叶,沙皇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内城,并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使它成了一座军事要塞,用来抵御来自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辛比尔斯克已成为商港,是粮食、鱼、羊毛、硝石等的贸易集散地。全城大约有3万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一家就住在城市边缘特列尔茨街的一座木板结构的房子里。
4月22日(俄历4月10日),阵阵婴儿的啼哭声从乌里扬诺夫家的小木屋中传出,家中又添丁进口了。小孩大脑袋,高颧骨、蒙古型眼角、略为向上的眼睛和宽阔的前额,极像父亲。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乳名沃洛佳,这就是后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列宁。
童年的列宁(左)与妹妹
4月28日,在一片钟声中,尼科尔教堂的执事为列宁做了神圣的洗礼,并登记造册。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出生于1831年7月26日,是一位出色的国民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阿斯特拉罕一个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祖父早年是农奴,祖母是属于蒙古族的加尔梅克人。在其7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中一贫如洗。列宁的伯父过早地担起养活全家的重任,虽然他自己也很想求学,但为了使弟弟受到教育,他只好放弃自己求学的念头,先后赶过大车和当过商店伙计,终生未娶,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贫穷的家庭。伊·尼·乌里扬诺夫长大成人后,一直十分感激哥哥为他作出的牺牲。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杰出天赋,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情况下,伊·尼·乌里扬诺夫于1843年进入阿斯特拉罕中学,先后两次获奖学金,1850年中学毕业时获得银质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同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毕业时获得物理数学候补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奔萨贵族学院担任数学、物理教师,并担任了喀山气象站的气象观察工作。
为人师表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力求做到行为世范、诲人不倦。他讲课细致又耐心,对学生的淘气行为从不疾言厉色,还免费帮助贫苦学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爱戴。50年代末,当时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认为,他教学热心、教学成绩好、知识渊博,故此给他以奖励。
60年代初,伊·尼·乌里扬诺夫在同事奔萨贵族学院学监维列金尼柯夫的家中,认识了后来成为其妻子的玛里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维列金尼柯夫是玛丽亚的姐夫。
因工作成绩突出,1869年,伊·尼·乌里扬诺夫被任命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视察员,之后又升任省国民教育总监,获世袭贵族称号。
伊·尼·乌里扬诺夫担任国民教育视察员时,正值俄国废除农奴制并开始创办国民教育体制之际。当时俄国乡村教育十分落后,师资缺乏,资金困难,没有固定的课本和教育参考用书,伊·尼·乌里扬诺夫奔波于各乡村之间,在村公会上劝说农民支持教育,并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教育,为青年教师举办师范进修班,以便使他们按教育学原理授课。到1886年去世时,他在全省共创办了近450所学校,在校学生2万余名,其中有几所中学和上千名中学学生。伊·尼·乌里扬诺夫的思想接近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启蒙学派。他平易近人,同情农民的疾苦和艰辛,厌恶当时那种奴颜婢膝、追求功名的官僚习气,对当时的沙皇专制不满。
1863年夏天成家后,伊·尼·乌里扬诺夫几乎把全部薪金都用在养家糊口和培育子女上,自己也不爱好各种享受和社交活动,近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家中,注意锻炼孩子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育他们诚实正直、热爱劳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时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开开玩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尽量通俗易懂地予以解答,有时也和孩子们玩一下槌球、下下棋,孩子们感到无拘无束,客厅里经常传出欢快的笑声。
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勃兰克是医生亚·德·勃兰克的女儿,1835年3月6日生于彼得堡。亚·德·勃兰克的父亲是一位德国商人,母亲是一位瑞典人。亚·德·勃兰克出身于市民阶层,1824年毕业于彼得堡医学院,早年丧偶,夫人给他留下了6个年幼的孩子。亚·德·勃兰克学识渊博,思想进步,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因此而不受上司青睐,工作屡被调换,晚年在喀山省科库什基诺村附近买了一个不大的庄园,种地之余,给附近的农民治病。在德国姨母的严厉教育下,玛·亚·勃兰克很小就养成了勤劳和俭朴的习惯。她的父亲按斯巴达克方式来教育女儿们,5个女孩子一年四季都穿短袖敞领的印花布连裙,就连这种衣服每人也只有两套替换穿。伙食很简单,甚至她们成年以后也不喝茶和咖啡,因为当医生的父亲认为茶和咖啡有损人体健康。这种生活方式使玛丽亚的身体长得结实,特别能吃苦耐劳,“不知道什么是神经衰弱”。玛·亚·勃兰克性格沉稳,天资聪颖,在姨母的指导下,自学了英、法、德语,学过音乐,读过不少书,钢琴技巧很娴熟。虽然未正式进过学校的门,但却通过了中学的笔试,成绩优异,获得了在小学当女教师的资格。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未能上大学,成为一大憾事。婚后,玛·亚·勃兰克专注于理家和相夫教子,对当时上流社会中讲究穿着打扮和喜欢飞短流长的习气不感兴趣。她做事有条不紊,持家勤劳节俭,对孩子从不体罚打骂,总是耐心地引导和教育。
列宁共有5个兄弟姐妹,姐姐安娜·伊里尼奇娜·乌里尼奇娜·叶利扎罗娃(生于1864年)、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66年,乳名萨沙)、妹妹奥丽加·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1年)、弟弟德米特里·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1874年)、妹妹玛丽亚·伊里尼奇娜·乌里扬诺娃(生于1878年)。另外,列宁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们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了。家中的保姆格里果列夫娜最喜欢列宁和妹妹奥丽加,经常把他们一边一个放在膝上,给他们讲故事。在兄弟姐妹中,列宁和妹妹奥丽加关系最好,小时几乎形影不离。
为了使儿女们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列宁半岁时,父母把家搬到了特列尔茨街17号房子的二楼上。1878年,父母又用全部积蓄买下了莫斯科街58号的一幢木制的带有阁楼和回廊的平房。列宁和兄弟姐妹们的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新居因面对大街,一年四季尘土飞扬、人声喧哗,但房间却宽敞明亮。下层有5个大房间,分别作为父亲的书房、母亲的卧室、餐室、厅堂和客厅,东西还各有一间前室以及厨房。阁楼上面还有4个小房间,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列宁住在朝东的一个房间里,与哥哥萨沙相邻。同时,新居的旁边是一个幽深的大院落和一座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和树木,每到夏秋季节,这里便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景象,充满了大自然旺盛原始的野趣,这里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孩提时代的列宁聪明、活泼、淘气,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天真烂漫的生活。(来源|《列宁传》 作者|季正矩 天地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