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的精彩人生)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
至元和十四年(819),收复淄青十二州,代宗广德以来藩镇跋扈局面暂告段落,史称“元和中兴”。晚年迷信方士求长生,服金丹,因躁怒,宦官往往获罪被杀,人人自危,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唐宪宗李纯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宪宗李纯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生在长安宫中。李纯出生时,正是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
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唐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道:“我是第三天子。”唐德宗惊奇并且喜欢他。作为当时皇上的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自幼遭遇战乱,家庭关系有些混乱。母亲王氏,曾是唐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李纯自己的婚姻关系颇为奇特。贞元九年(793年),时为广陵王的李纯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女升平公主。升平公主与郭暧之间的故事,后人编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戏剧,流传很广。
郭氏由于母亲是唐代宗之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李诵是表兄妹,郭氏就长了李纯一辈。或者说,论辈分,李纯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辈。他们成婚后,李诵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勋于王室,对郭氏儿媳表示无比的宠爱。李纯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他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登基为帝
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十一岁的李纯就被册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封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权勾当军国政事,代理监国之任。八月四日,李纯得到顺宗李诵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
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
削平藩镇
元和元年(806年),李纯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拒而不纳,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来举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淄、青、江州地为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李纯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李纯以其兼侍中。为了向宪宗李纯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
励精图治
李纯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增大。有的大臣劝说李纯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
晚年昏聩
李纯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下诏征求方士。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配制长生药。派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次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晚年去世
唐宪宗晚年遇到了太子的问题,郭妃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子李恒不即位是不行的。唐宪宗不想被牵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李纯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李恒在宦官梁守谦拥立下,登基即位,是为唐穆宗。
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唐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唐宪宗李纯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关于唐宪宗李纯在民间有这么个故事:
为了盖一栋大楼,小德努力盖了一半,塌了……于是他吸取教训,重头开始,好好打地基,直到死。
小宪在小德的基础上继续盖,前几层盖得很顺利,到后面为了进度,匆匆赶工,留下隐患,可惜他还是在完工前死了。
小穆继承了这栋大楼,开始最后的收尾工作。结果隐患爆发,大楼塌了……
这个故事流传之后,越来越简化,最后变成了这样:
小德比较饭桶,不会盖楼;小宪英明神武,一出马楼就盖得差不多了,可惜他出意外死了;结果继承人小穆又是个饭桶,把小宪的成果糟蹋了。如果小宪能多活几年,这栋大楼必然会光芒万丈地屹立在祖国大地上。
“盖楼”代表削藩,小德就是唐德宗,小宪是唐宪宗,小穆自然就是唐穆宗了。我对唐宪宗的评价是:做了他这一代能做的事,并死的非常及时。
唐宪宗李纯的历史贡献走哪些?
1、元和中兴
要评价唐宪宗,就不能不谈“元和中兴”。而大部分人谈论“元和中兴”的时候,总喜欢把聚光灯打在唐宪宗一个人身上,顶多再照照裴度、李愬等文臣武将,而忽略当时的大环境。在我看来,如果给“元和中兴”打100分,唐德宗至少应该占30分,甚至40分也是可以的。
唐德宗在位时,就想削藩,来个“建中中兴”。结果被打了脸,闹出了“泾原兵变”,最后不得不下“罪己诏",向藩镇大佬道歉。具体细节可参看这个答案:
颇牧卫霍:唐代的藩镇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类似“推恩令”的方式解决?
而这之后,唐德宗一面对藩镇姑息怀柔,一面开始积蓄力量,以待来人。我们就来看看唐德宗为”元和中兴“打下了那些基础。
2、 淮西、成德节度使的削弱。
李愬“雪夜袭蔡州”,是“元和中兴”中被广为传颂的故事,拔掉淮西节度使,正是“元和中兴”重要的成就之一。而唐德宗时期,虽然“河朔三镇”这样的大老虎没搞定,淮西镇还是被削弱了的。
李希烈刚开始割据淮西时,下辖申、蔡、光、寿、安、唐六个州。在德宗的打击下,李希烈被手下干掉,吴少诚(吴元济的大伯)继续割据,此时他的地盘已经只剩蔡、申、光三个州了。被德宗收回的唐州,成为了宪宗讨伐吴元济的桥头堡之一。
唐宪宗李纯的父亲是谁?
唐顺宗李诵(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
初以皇孙,册封宣城郡王。唐德宗即位。进封宣王,册立为太子。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擅长隶书。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式继位,登基后任用王叔文等人变法,这触犯了宦官和节度使的利益,被迫禅位给皇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入葬于丰陵。
如何客观的评价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开创了元和中兴,也算是颇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历史对他的评价也颇为中肯。
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人谋杀。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
宪宗继位后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力图削平藩镇割据,恢复唐朝的统一。他在位初期,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整顿了江淮财赋,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使其他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结束了自肃宗以来,各地藩镇专横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对朝廷不供贡赋的局面,全国出现了暂短的统一。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宪宗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太监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大增长。有的大臣劝说宪宗要防止宦官权力过大,他却回答说:“吐突承璀只不过是一个家奴,不管给他多大的权力,我要除掉他,还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样轻而易举”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宪宗还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后,就自以为立下了不朽之功,渐渐骄侈。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罢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他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公元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宰相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制长生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诤谏。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朝臣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乃贬为潮州刺史。第二年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公元820年正月庚子日夜间,王守澄,陈志宏等宦官为了立李恒为帝,潜入寝宫谋杀了宪宗,然后守住宫门,不准朝臣入内,伪称皇上“误服丹石,毒发暴崩”,并假传遗诏,命李恒继位,还刺杀了吐突承璀。
从此之后,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
唐宪宗李纯的母亲是谁?
庄宪皇后王氏(763年—816年4月5日),琅琊人,其弟王用的墓志铭上又记载为“太原人”。
为唐顺宗李诵的皇后,唐宪宗李纯的生母。
人物生平:
王皇后的曾祖父王思敬为太子宾客(《旧唐书》作“试太子宾客”),祖父王难得累封琅琊郡公,赠潞州大都督。父亲王子颜为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新唐书》又作“检校卫尉卿”)。
大历年间,王氏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后宫,封号为才人。王才人十三岁时,唐代宗将其赏赐给皇长孙李诵。大历十三年(778年),生长子李淳(唐宪宗李纯)。另有三女一子,即汉阳公主李畅、梁国恭靖公主李自虚、云安公主和福王李绾。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同年六月,时为宣城郡王的皇长子李诵进封为宣王,王氏为孺人。第二年,唐德宗册立宣王为太子,
王氏为孺人。第二年,唐德宗册立宣王为太子,王孺人为良娣。
王良娣生性恭顺,举止谨慎,宫中的人都赞美她的德行。
唐宪宗李纯的皇后有哪些?
1、郭氏出身将门之家,为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母亲是唐代宗的长女齐国昭懿公主。郭氏因家世显赫,故被唐顺宗选为太子广陵王之妃,又因生母身分高贵(为顺宗姑婆),再加上父、祖皆有功于皇室,因此郭氏本身也颇得顺宗异宠。
贞元11年(795),郭氏生下李纯的第三个儿子了恒,即后来的穆宗。郭氏后来还为李纯生了一个女儿岐阳公主。
元和元年(806),太子广陵王即位,是为宪宗,郭氏以王妃身分却只被册为贵妃,而非皇后。
元和8年(813)12月,百官群奏宪宗册郭贵妃为皇后,但宪宗以郭贵妃出身显族,恐郭贵妃成为皇后,将不容许宪宗有后宫之宠,因而婉拒百官之请。
宪宗在位15年后,也是元和十五年(820)初,宪宗病危,朝中各掌权的宦官之间展开了一场以力之争。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欲立宪法规定宗子沣王李恽为太子。内侍陈弘志便率兵杀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恽,并将宪宗毒死。随后,便拥立郭贵妃之子李恒继位,是为穆宗。穆宗即位后,郭贵妃母以子贵升为皇太后,又对郭太后亲族有一番封赠。郭太后居于兴庆宫内,穆宗每月朔望定期朝见,还曾随侍郭太后游幸骊山,对郭太后相当孝顺。
穆宗在位四年,因服用丹药驾崩。穆宗崩后,宫中盛传郭太后将效法武则天临朝称制,郭太后大怒,说:“效法武氏?今太子虽幼,尚可选重德之人为辅臣,与我又何干?”于是穆宗长子即位,是为敬宗。敬宗即位后,尊生母王氏为太后、祖母郭太后为太皇太后。
宝历三年(827),敬宗被宦官所杀,内外震惊,宦官又拥立绛王李悟为监国,不久,又加害李悟,于是郭太皇太后下召,迎敬宗之弟即位,是为文宗,因文宗尊生母萧氏为太后,加上郭太皇太后与敬宗母王太后,宫中共有三位太后,史书称之“三宫太后”。郭氏为宪宗妃、穆宗母,又是敬宗、文宗的祖母,即使敬、文两帝各自尊生母为太后,但郭氏一直受到诸帝最至诚的尊养,在三宫太后中也以郭太皇太后为最尊。后来,文宗驾崩,其弟武宗即位,而宫中为分辨三宫太后,因此称敬宗母王氏为义安太后,文宗母为积庆太后,郭氏仍称太皇太后,且三宫太后仍继续受到武宗孝养。武宗喜游乐,又让五坊小儿自由出入宫禁。一天,武宗朝见郭太皇太后时,向太后问曰:“如何成为盛世天子?”郭太后对曰:“勤于政事,听取百官意见,不拒谏言,不纳谗言,如此能为盛世天子。”于是,武宗渐渐专心为政,疏远五坊小儿与游乐,使唐朝国势稍有起色。武宗同父亲穆宗,因相信长生不老之术而服食丹药,最后中毒而死。武宗崩后,宪宗十三子被拥立为皇太叔,于武宗梓宫前即位,是为宣宗,宣宗尊生母郑氏为太后,郭氏仍为太皇太后。宣宗为宪宗庶子,而在早年郭氏还是贵妃时,郑氏就是郭太后的宫女,因此相较于先前诸帝,宣宗对郭太皇太后的孝养较为疏薄,也引起郭太后的不悦。
大中五年(851)3月,郭太皇太后登勤政楼,因对宣宗的礼薄有不满,竟欲跳楼自尽,幸被宫人阻止。但这件事还是在宫内传开,多数人认为是宣宗不孝所至,宣宗听闻郭太皇太后跳楼一事后非常愤怒。当晚,郭太皇太后在兴庆宫崩逝,谥号懿安皇后。郭太皇太后死后,因与宣宗生母郑太后之间有旧怨,宣宗欲将之葬于景陵外园,且不祔宪宗庙,虽有太常官王皞力谏,认为郭氏历经七朝,五朝皆为皇室母仪代表,应当配飨宪宗,却被宣宗所拒。多年之后,宣宗驾崩,子懿宗即位,王皞再度请命,懿安皇后郭氏这才配飨宪宗。但是历史上郭太后究竟为何在那天当晚突然死亡,一直是个谜。
2、郑氏,唐宪宗李纯的宫人,唐宣宗的生身母亲。《新唐书·后妃列
传》中记载郑氏原本为尔朱氏人。在儿子宣宗即位以前,郑氏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儿子李忱登基,也就是宣宗,尊郑氏为皇太后,郑氏地位终于尊贵起来。
郑氏同其他的后妃不太一样,宪宗李纯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她的前夫叫李锜,这个人也是唐朝宗室,是唐高祖李渊的后人,论辈分算下来是李渊的八世孙。宪宗在位的时候,他任镇海节度使,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非常严重,李锜也野心膨胀,割据一方,想要成为皇帝。当时有人曾给郑氏看过面相,说郑氏有皇后之命。李锜知道之后就娶了郑氏为妻,他心里打算的是,既然郑氏有皇后之命,现在郑氏是他的妻子,那么很显然就是他要做皇帝。然而,他没想到郑氏有皇后之命与他能否做皇帝这是两件事,根本就不是个充要条件,结果当他野心勃勃地割据叛变想要称雄时,却被宪宗果断地镇压下去,他自己也兵败被杀。李锜被杀以后,郑氏就被没入掖廷充当官奴,但是比较幸运的是,到宫中以后,她成了郭贵妃的侍女。
唐武宗时,宦官专横跋扈,皇帝无法驾驭。
当时宪宗的宫中并没有册立皇后,郭贵妃在后宫是地位最高的,因此郑氏也得以有很多机会见到宪宗。而宪宗本人也是个好色之徒,他希望后宫里那些妃子和宫女都全部向他示好,然后他每天见谁顺眼就召幸谁,郑氏就充分抓住这些机会,有幸被宪宗召幸,并生下儿子李忱。
郑氏母子在宫中还算低调,没有参与权力之争。宪宗在长子李宁病逝以后又册立郭贵妃的儿子李恒为太子,李恒在宪宗之后登基,也就是唐穆宗。但是穆宗只在位四年,接下来的敬宗、文宗、武宗在位时间都不是很长,公元846年,武宗在位六年后也病逝,武宗儿子尚小,于是一直小心谨慎的李忱就被推举为皇上,即是宣宗。
宣宗即位以后,尊母亲为皇太后。这时郑氏觉得扬眉吐气大为舒畅。然而她还有一件不开心的事,那就是郭氏,她当年的主子郭贵妃。郭氏在唐朝后期算是影响非常大的一位女人,从穆宗开始到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几个皇帝对她都十分尊敬,身份非常尊贵,然而到宣宗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宣宗的母亲郑太后对郭氏很不满。当年郭贵妃是郑氏的主子,郑氏身为侍女,有伺候不周到或者做事不周到被郭氏教训过也很正常,这些事情郑氏都记在心里,如今儿子当了皇帝,她就想到要报复郭氏,所以宣宗对郭太后就很是不敬。从前到现在待遇的差别,让郭太后心里很不舒服,非常伤感,郭氏想要跳楼自杀,不过被随行侍女救下,但当天晚上仍然无故暴毙。
而郑氏却恰恰相反,宣宗对她极为孝顺,郑氏家族也跟着被封官赐爵,家族显贵。郑氏于公元865年逝世,谥号为“孝明皇后”。郭氏和郑氏一个被称为“懿安皇后”,一个被称为“孝明皇后”,但都是谥号,并不是宪宗亲封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