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熊猫有介绍过几种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包括A股及港股打新、ETF交易、闲散资金购买货币基金和国债逆回购以及可转债交易。
其中可转债交易在市场上拥趸众多,这些小机灵鬼们开发出众多有意思的交易策略,比如双低策略、偏离策略、配债策略、折价策略、网格策略等等。
本文来介绍一种其中的“配债”交易策略,包括基础性的配债潜伏技巧以及熊猫自己的改良。预告:全文较长有1900多字,并且稍微有点绕脑,有兴趣的请耐心看完,没兴趣的可以关掉了。
基本概念和交易逻辑
首先来说说关于可转债发行及配售的基本概念。
由于可转债同时具有债权和股票期权的双重属性,所以发行可转债一般会导致公司原有股东的权益被稀释分散,故为了公平起见,就会拿出一部分发行份额,给原有股东直接配售。当然,这是可选择权,如果股东放弃配售权,那么放弃的份额还是转移给可转债打新的人(对于长期股东来说,放弃配债并不明智,但是总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忘记操作而放弃)。
另外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流程:1董事会预案提出→2股东大会表决通过→3发审委审查通过→4证监会核准同意注册→5发行公告→6申购→7上市。这一系列流程全套下来一般需要很久。
因为可转债的兜底特性,其上市首日破发的概率相对来说是很小,哪怕运气不好碰到质地较差的可转债,破发幅度也不会怎么样。据统计,2020年可转债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20%左右,熊猫直观感觉今年的收益率没这么高,但估计平均也有10%左右。
所以,配债获利的直接逻辑就是提前买入正股,获得配债权,执行配债后进而享受新债上市的收益。
而间接逻辑则是,当潜伏配债的买家数量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因抢权而导致的正股股价短期上涨。
这两个逻辑的获利是互斥的,二者只能择其一,要么在抢权上涨时直接卖出正股,获利了结,不参与配债;要么坚守持股到配债日缴款,上市后卖出所配售的可转债。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没有绝对,应该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但熊猫更倾向于间接逻辑。
潜伏配债的核心技巧
这个交易策略的技巧核心有两点,一是什么时候潜伏,二是潜伏什么标的。
(1)什么时候潜伏。提前太早不行,会白白浪费时间成本;但太迟也不行,可能抢权已经开始,落于人后可能就不是抢权而是接盘了。一般认为,最合适的时间是前述流程4和5之间,即证监会核准同意注册的公告发布之后、正式公告发行之前,更偏4一点。熊猫个人认为在4证监会同意之后一到四个月内是较好的时机。
(2)潜伏什么标的。发行可转债的队列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标的都埋伏,自然要选择期望获利最高的。
筛选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转债上市首日的预期涨幅,二是百元正股可配售的可转债数量(俗称含权量)。
这二者的乘积又被称之为配债安全垫,它的含义是只要你潜伏的正股最终卖出时的价格相对潜伏期的持仓成本的跌幅比这个安全垫小,那么你的整个过程就是不亏损的。
举个例子,假如你10元成本潜伏正股,百元正股含权20元可转债(含权20%),预估可转债上市首日涨幅为10%,那么配债安全垫就是20%×10%=2%,那么只要你最终卖出正股的价格在9.8元以上,你的整个操作就是盈利的。
所以配债安全垫越高越好,但实际上,上市首日预期涨幅在潜伏期是较难估计的,而含权量是随时都可以计算出来的,所以含权量的大小是选择可转债配债潜伏标的的首要决定因素。(关于含权、评级、PB以及发行进度等信息可以在一些财经网站上直接查到,其中有家网站个人认为做得最好,熊猫怕被审核为发广告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发私信问或评论区留言)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标的的选择产生影响,比如可转债的评级、正股PB,甚至还有时间因素(证监会通过后太久还不发债的话,最终是有可能放鸽子即上市公司放弃发债的,这个有先例)。
所以,配债潜伏标的的选择是以含权量为主要考虑因素,综合其他各方面综合择优。比如熊猫近期潜伏的两个标的,豪美新材和晨丰科技,都是含权相对较高且证监会已经同意注册没太久的。
潜伏配债近期较好的例子有江苏国泰和北部湾港,大家可以复盘一下他们再公告发行之前的抢权走势,熊猫都有试验性参与,也都吃到了甜头,因此才会在此复盘总结。
策略的改良
最后说一下关于该策略的个人改良。
严格来说,潜伏配债算是一个中线投资策略,从开始潜伏到抢权卖出(或配债),可能达两三个月之久,前面也说了,其潜伏时机是证监会同意之后一到四个月内,这是一个中观层面的较长时段,最终实际的建仓点,还需要必须搭配良好的技术分析素养来实现进一步的微观层面的优化。
所以在战术上,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分析在短线上寻找更合适的买入点,而不是无脑买入;另一方面,因为这个策略有安全垫的存在,是比较适于进行网格交易的。通过这两个辅助的操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潜伏期的持仓成本,从而扩大最终的实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