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是什么意思(致仕有辞官的意思吗)

发布日期:2025-02-08 15:22:05     手机:https://m.xinb2b.cn/baike/news6204.html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大多数国人都会认为先苦后甜是一个人所应该经历的人生轨迹,人年轻的时候就必须多吃点苦,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等到老了以后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而想要达到这种境地,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社会保障体系也必不可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退休制度。

致仕是什么意思(致仕有辞官的意思吗)

大多数国人都会认为先苦后甜是一个人所应该经历的人生轨迹,人年轻的时候就必须多吃点苦,在磨砺中不断成长,等到老了以后才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天伦之乐。而想要达到这种境地,除了个人的努力以外,社会保障体系也必不可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退休制度。

合理的退休制度能够让黎民百姓拥有努力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在“士者为尊”的古代,它更能调动文武百官为帝王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当时的退休制度也被称为“致仕制度”,那么下面笔者就带领诸位看客一同走进古代致仕制度。

致仕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致仕养老制度就已经存在,比如在《礼记》中有这样描述西周致仕的话语:

卿大夫“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注谓“致政,还君事”。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痒。虞痒在国之西郊”。

例如周公致政以后,周成王就让他居住于洛邑并且享受最高级的待遇。

到了春秋时期致仕开始制度化,各国官吏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可以主动请求致仕,史称“告老”或“请老”,一旦退休成功,这些官吏就会成为“国老”,颇得百姓尊重。

秦汉之际致仕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致仕的条件变成年老或者身体有恙,史称“乞骸骨”,在致仕以后官员会根据自己曾经的职位享受不同的待遇,大多数人享受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而少部分高官能够享受两千石俸甚至全俸,对此《汉书》这样记载: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除了俸禄之外,有些大臣还能够享受一次性的国家赏赐,譬如黄金、谷物、屋舍等等,更有甚者还可以定期朝见帝皇,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同样沿用了先秦时期“七十致仕”的惯例,即使朝廷没有强制勒令退休,到了这个年纪的官员们也会主动请辞,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够落个清闲自在,还能享受“无功受禄”的待遇,并且社会地位也会相应提高,他们实在难有拒绝的理由。

相较于前朝,唐朝时期的致仕制度更加的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致仕年龄灵活。到了七十岁以后官员可自由选择继续从政或者退休。
  2. 致仕手续简单。想要退休,只需向领导呈交一份声明即可。
  3. 致仕仪式隆重。对于选择致仕的官员,朝廷会派遣专人举行欢送仪式,一路上敲锣打鼓将其送至老家。
  4. 致仕待遇优厚。从政治上看,三品以上的官员在在致仕以后仍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从经济上看,六品以下官员能够得到国家分田补助,五品以上官员则可以享受此前半禄待遇,立有大功者甚至能全禄致仕。

到了宋朝致仕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致仕年限同样是七十岁,而武将则可以延后十年,如果愿意的话他们还能提前申请退休,不过那些身居要职又没有接替者的高官就另当别论。

由于宋朝经济十分发达,所以当时官员致仕后所享受的待遇也是无比优厚:

  • 首先,在宋神宗以后官员能够带职致仕,并且参与朝政大事的决议。
  • 其次,官员致仕后皆是“官加一等”。
  • 再者,如果官员致仕前职位够高,那么他们的儿子后代能直接“恩荫”一定的官职,这是对世袭制的一种变相传承。
  • 此外,从宋神宗开始,所有官员在致仕后都享受半禄的待遇,一些战功卓绝之人还能食全禄。
  • 最后,部分官员在名义上致仕以后又会被安排一些名誉职位,不但长期无所事事,还能够领取全职俸禄,可谓幸福至极。

    元朝起初并没有实行致仕制度,一直到公元1291年官员才能在七十岁时致仕。公元1303年,元廷规定三品以下官员致仕后加授散官一等,两年后又允许那些家境贫寒的官员致仕后终身享受半禄待遇,之后又增加“致仕官员职事加升一等”这一规定,不过这种加升是在名义上实现的,并没有实际上的权力。

    明清时期致仕制度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它有了更多的改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规定:

    “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洪武十三年,他又将规定改为:

    “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

    弘治四年明孝宗又下诏:

    “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而到了清朝,官员致仕的强制性有所增强,文官年满六十基本都会被勒令致仕,至于武官则有所不同,官职在副将以下的一到六十也会被要求致仕,那些低级武官致仕年龄就更早了,比如千总、把总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就会被“辞退”。

    与之前的致仕制度相比,明清时期的致仕制度完全就是高度集权政治的产物,强制性格外突出,而且待遇并不会很好,甚至连最基本的养家糊口都难以做到,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尤为如此。这也就是明清时期贪官污吏众多的原因,如果他们在任职期间不“未雨绸缪”的话,那或许致仕以后只能喝西北风了。

    致仕的原因

    古代官员选择致仕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回避政治斗争。有句古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代帝王在建国前往往都是求贤若渴,可一旦建国就会打压那些从龙之臣,甚至找借口除掉他们,所以开国大臣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退隐才是最明智的做法。比如商圣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以后就选择辞官还乡,改道从商,这种回避政治斗争的做法使他得以明哲保身,从而流芳千古,实乃明智之举。
  • 无心官场。纵然做官是大部分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也有例外,一部分官员本就无心官场,所以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选择“告老还乡”,比如向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没做几年官就归隐山林了。
  • 再比如晋朝的大司马张翰,他在秋日的某一天触景生情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顿悟出人生的真谛,于是便毅然辞官还乡,对此《世说新语》有这样一段记载: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 身体无法承受。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官员们的身体会越来越虚弱,这时候即使他们想要再做事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古代“七十致仕”或者“六十致仕”的规定是依照常人身体状况而确立,部分身体羸弱的官员甚至还能提前退休。

    对致仕制度的评价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致仕制度不但加快了文武百官的“新陈代谢”,提高行政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任职官员的利益,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与此同时它的实施形式灵活变通,不被唯一的标准所束缚,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致仕制度又有很大的不公平性,比如一些致仕官员的子孙无论才能德行如何都能够得到“恩荫”,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官员队伍的平均能力,也使得官员队伍冗杂,朝廷的财政支出进一步增加。而且往往只有那些高级官吏才能凭借致仕养老,一些低级官员唯有依靠职权“强取豪夺”才能为致仕铺好后路,这加剧了吏治的腐败。

    总的来说,致仕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社会能够延续数千年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baike/news620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经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311 second(s), 79 queries, Memory 0.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