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攒石生(李白看到竹子写唐诗)
古典诗词当中人们大多都非常喜欢竹子。中国古代诗人咏叹的每一种花朵或者竹子,其实都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都带有明显的人格化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咏叹的是现实当中的某一种作物,但其实都是在各种自己的品格追求。
所谓托物言志。
屈原最早开启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后来的很多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现实当中的植物。用来表达自己的兴趣追求,表达自己的人格倾向。即便是最出色的唐代诗人,也有这样的诗词作品。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这首唐诗就是李白的《慈姥竹》,这是一种竹子,主要生长在今天的安徽当涂县慈母山。这种竹子又称“子母竹”,本身是做笛子用的最佳材料。李白来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一种竹子,咏叹他的品格。写下了这样一首唐诗,而其中的十个字可以说是咏竹诗中的绝品。
一开始就写出了这种竹子的生存环境,“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满山的竹子都在石缝到中顽强的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的郁郁葱葱,赋予这一片土地独有的生机。在这两句诗歌当中,李白讴歌了这种竹子强大的生命力,即便是环境恶劣依然长出自己的风采。
此后的两句古诗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写出了竹子的风韵,可以说是咏叹竹子最精美的诗句。“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翠绿的竹子形成倒影,倒映在江水之上,眼前一片绿色,但是秋风吹来却让人感觉到几分寒意。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
这里的竹子是做笛子最好的材料。“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我虽然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用这样的竹子做成的笛子,吹出来的声音应该非常美妙,比一般的乐器更为精彩。“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竹子从来不像“蒲柳”那样,随风凋落,遇到秋风就枯萎。
而应该像竹子一样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最后的诗句是从竹子引发出来的做人道理,今天依然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