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诗人们的璀璨江湖》章节:盘点诗人们的璀璨江湖第8章回复留言在线免费阅读
李白和杜甫坐在山中的石头上,看着天幕。
“那天幕上出现的那个我,倒是与我不太像,太白兄倒是有些神似。”杜甫点评道。
李白说:“毕竟未曾见过,或许是后人想象中我们的模样。”
“那高兄,怕是也和天幕上的不一样了。”
杜甫原本还以为天幕上之前出现的都是真人,到时候一眼就能够认出来,谁知道居然是假的。
“只是我们未来的境遇似乎都不太好啊!”
“如今提前知道了未来,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公元748年,高适46岁了。
这一年他终于得到了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赏识,推荐他做封丘尉。
这就是一个军中小吏,虽然官不大,但也算是实现了他从军的梦想。
公元750年秋天,47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军,途中有感,写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他渴望的军旅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高层将领的腐败,底层士兵的无奈,让他萌生了退意。
公元752年,高适49岁了,这一年他选择辞官不干了。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他辞职不干了时候,峰回路转了。
公元753年,刚刚辞官不久的高适得到了梁丘的引荐,被哥舒翰邀请成为了左骁卫兵曹参军,并一起前往了当时的军事前线河西。
哥舒翰是当时的名将,他很欣赏高适,不断提拔他。
公元755年末,安史之乱爆发,繁华盛世转瞬倾覆。
东都洛阳失守了,京都长安也危在旦夕。
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高适奉命辅佐哥舒翰镇守长安门户潼关。
潼关这个位置十分重要,安禄山久攻不下,用各种计策引诱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就是不上当,闭门不出。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盲目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
哥舒翰虽然不想,但皇帝都下命令了,他也没办法,他又不能抗旨,只能主动出击,结果导致全军覆没,哥舒翰自己也兵败被俘了。
高适倒是凭借着一身武艺杀出了重围,并追赶上了逃跑的唐玄宗。
高适向玄宗陈述了战败的原因,又非常直白地抨击了玄宗的过失。
玄宗觉得高适这个人很忠义,在军事上也很有才能,当即决定重用高适。】
唐-太宗-李世民:都打到潼关了!李隆基到底在干什么!
汉-武帝-刘彻:瞎指挥呗!
唐-太宗-李世民:你又来凑什么热闹!
汉-武帝-刘彻:你管我!
李世民看着对话框里面的内容,很气。
这个刘彻什么情况,闲着没事干啊!他可是要问正事的。
“陛下,我们既然知道了未来,定然不会让安史之乱这样的事情发生。”房玄龄连忙劝道。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朕知,朕只是有些气,这个李隆基不懂军事还瞎指挥,听信谗言,让军队损失惨重。”
汉-冠军侯-霍去病:高适可算是当上官了,这可都五十了,不过看这天幕,高适武功不错!
汉-高祖-刘邦:吾54岁才当上皇帝,问题不大!
秦-始皇-嬴政:汉是秦之后的朝代吗?
汉-高祖-刘邦:怎么会,这中间可还有个明朝呢!
明-太祖-朱元璋:别胡说八道!秦始皇,就是这个刘邦灭了你们大秦,他现在应该叫刘季,就比你小三岁,应该在沛县!
汉-高祖-刘邦:好你个朱元璋,你害我!
嬴政得知了消息时候,迅速派人去找刘邦去了。
他倒很想知道,这个刘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居然能够灭了秦。
不过他就比自己小了三岁,那不就说明他的大秦要不了几年就要亡了!
不过想想,胡亥这小子都当上皇帝了,倒也没什么不可能了。
不过这样的未来,必然不会再有了!
【高适被唐玄宗派去辅佐太子李亨,没多久李亨就上位了,也就是唐肃宗。
公元756年,永王李璘谋反,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高适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击败了叛军。
高适曾经的老朋友李白就惨了,这位不仅投奔了永王,还一口气写下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
这就成为了他参与谋反的罪证,被捕入狱了。
李白在监狱中写了首诗向高适求救,但高适并没有救他,两人也因此绝交了。
后来有很多人拿此事出来说高适无情无义,但李白这个罪行太严重了,他犯的可是叛乱的重罪。
高适刚平定永王叛乱,若是这时候为李白求情,多有不便,极有可能一不小心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这不救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好在李白本身就是个大明星,放现在那可就是顶流,他在好友的帮助下活着出来了,不过被流放夜郎了。】
“李白是个优秀的诗人,但不适合做官。”
“高适真所谓是大器晚成啊!”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
李世民不理解:“这刚刚不是还在说这个安史之乱,这都攻入潼关了,之后怎么了还没有交代,怎么这个永王也跟着叛乱了?”
“……高适倒是比这位诗仙李白更适合当官。”房玄龄没有回答李世民,反而是转移了话题。
李世民点头表示赞同:“能写出《燕歌行》那样的诗句,应当是个优秀的将领。”
刘彻坐在殿中,悠闲地看着天幕上的消息。
“仲卿,你觉得这高适如何?”
卫青回:“高适虽大器晚成,但困顿窘迫之时依旧乐观坚定,若能抓住机会,未来成就不会小。”
“这唐朝可真是有意思,盛极乱极,还有这各种叛乱,定没有我大汉时间长。”刘彻说。
霍去病听说高适封侯了,一直对他很感兴趣。
不过如今天幕上只出现了几幕他平定叛乱的场景,根本分析不出什么来,这让他颇有些失望。
【公元757年,高适54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救睢阳之围。
公元758年,高适因敢于直言,被贬官太子詹事。
时间很快到了公元759年,高适56岁了,这一年他被造谣诽谤,再次被贬,去担任了彭州刺史。
而此时,高适的另一个老朋友杜甫,当时在成都,那叫一个穷困潦倒,时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高适就经常帮助杜甫,时不时就上门给杜甫送点儿东西去。
杜甫因此特别感动,还专门写了首《酬高使君相赠》。
高适57岁的时候,改任了蜀州刺史,60岁的时候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公元764年,高适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他也成为了盛唐唯一封侯的诗人。
公元765年正月,高适离世,享年62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
李世民已经看淡了,这安史之乱,永王叛乱,如今又来了个吐蕃入侵,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李隆基到底是怎么当的皇帝,从开元盛世一下子就到了战乱四起,这实在是不合常理。
不过这些总归是之后的事情了,在这个世界,他不会允许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高适看完自己的一生,颇有些感慨。
虽说是大器晚成了一些,但总归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不过他还是希望这一生,能够早些入仕为官,施展抱负。小说《盘点诗人们的璀璨江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