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做《我朋友们那些旁门左道的搞钱方式》的小说,是作者“大瓶冰可乐”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都市小说,主人公聪哥小浪,内容详情为:那么,小浪是怎么解决上述那两个棘手的问题的呢?不需要解决!小浪的观点是,如果大家都认同你,心甘情愿地在你这儿撸口子,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不存在的问题,还解决啥?攻心,在任何领域,都是最精妙、最有用、最无破绽的招数,攻心为上!小浪先从打造氛围开始首先,QQ群坚决不禁言,不封锁,不施加任何桎梏,放开交流,还要鼓励大家交流,群主在群里要适当活跃,群规也要摆出跟大家一起讨论完成的姿态,有参与感才有归属感...
我朋友们那些旁门左道的搞钱方式精彩章节
他们遇到的那个梦里才有的好行当,就是借网贷,又称——撸口子。
那年秋冬季节,我们公司所处的行业乱象到达巅峰,并因缺乏监管,短时间内迸发出一大批被称为「口子」的借款平台,这些平台多数缺少相应金融资质,从业者鱼龙混杂,在很多操作、程序和规则上都较为灰色,不能算是正规运营。
我们公司也涉及了这块业务。本来,公司的资金端和资产端是分开运作的,但由于这一行热得太快,老板一声令下:加班加点,全力赶工,抓紧把APP做出来!于是,那边过来抽调人手,我这位产品同事就被借过去了。至此,一片全新的、金黄色的天地摊开在他面前。
那天,他绝对刷新了单日「坐禅」记录。以至于他那个靠卷出名的领导下班时,因为怕他猝死在工位上,破天荒地叮嘱了一句:早点回去。
而他也没忘记领导的交待。据说,那天他下楼回去,把一楼开门的保安从值班室的单人床上叫起来时,那保安看了看时间,差点没跟他道一句「早上好」。
可他真的、完全没觉得累。在仔细读完产品需求文档,以及浏览、操作了N多个同行的APP之后,他脑子里只有两个字:
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能不能飞不知道,但钱,毫无疑问能飞起来!
可能很多朋友对当年这些网贷平台不太了解,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下,这些平台的借款流程很简单:注册,实名,借款,审核,放款。
比如,我下载一个xx贷,用手机号注册,然后实名认证,提交借款申请,然后,平台的人审核,审核通过,放款到我银行卡,我拿到钱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放款后的7天、14天或1个月),还清本金+利息。
看上去是不是挺正常的?
一点都不正常!这种平台是黑暗、吸血的。
借1000,到手的,可能不到800。
因为,平台要先把第一波利息收了,多数为1~2成。本质上,这个就是「砍头息」,但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有砍头息,于是平台会换个说法,如平台管理费、运营服务费等。然后,还有什么银行通道费、信息安全费等乱七八糟的,一顿加项下来,账面上虽然显示借了1000,实际到手能有800就算不错了。
一般来说,年化超过36%,就可以定义为高利贷了。而上面那个借1000到800的例子,是当时很多口子里真实存在、非常常见的一个14天借款项目,年化算下来,能轻易冲破500%!
会去借这种钱的人,要么已经躺平,要么离躺平只有一步之遥,再怎么也是过一天算一天的人了,所以坏账率很高。为了抵坏账,平台就越黑,用户到手金额就越少,被催收的方式也越暴力。顺序大致为:
到期前两三天,平台客服用短信、电话等方式,温馨提醒用户还款(首呼)。此时,即使态度算不上太好,至少也是平和的。
到期日未还,平台继续给用户打电话(二呼),告知不还的后果怎样怎样,语气开始强硬。
到期后三天内仍未还,用户资料将从客服系统转到催收组,催收人员多为平台外包,他们就不跟用户客气了,直接放狠话(C1):最迟明天,赶紧还钱,不还,通知你所有家人和朋友,看着办。
如果明天还不还,就开始炸通讯录、发骚扰辱骂短信、把用户照片P图、到处散播你借钱不还的消息(C2),甚至上门恐吓、威胁(C3)等。
在C2环节中,有些催收短信极富想象力。发电子律师函和法院传票是基本操作,还有网上一度很流行的——「借于您借款未还逾期,我司执法人员一行数人现已经火速携枪过来,要上门将您强制击毙,立刻还款既可撤销行动」之类的梗,也差不多是那会儿出现的,并非凭空捏造。
据说这种催收短信,都是部门里大家一起斟酌拟定。尽管其中不乏错字、病句,但就凭人家都要来上门强制击毙了也没忘记用敬词这一点,催收老哥一伙虽然素质参差不齐,那份凶悍中不失礼貌的认真工作劲儿,还是有点令人动容的。
总之,不还钱,就等着永无宁日吧。
但我这两位同事才不吃这一套!
因为,他们靠着对产品的理解和风控的漏洞,以及看准口子不合法的特性,命中了平台的阿克琉斯之踵——我为什么要还?
为什么能不还呢?就靠脸皮厚、死撑?
当然不是!
主要在于这一个巨大的技术缺失:
当时的平台,全都没有活体验证(人脸识别)技术!
只要有一张身份证,一张名下的银行卡,和该卡预留号码的手机卡,就能走到提交借款申请的流程。
那么,如果这些所有材料,都跟借款人无关呢?
所以说,人脸识别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让个人信息安全在领域里有了质的飞跃。现下的我们回过头去看,发现过去的平台漏洞很大,那是因为技术更迭太快了,我们这种回看,属于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俯视;但是,在人脸识别仅存在于大厂开发和内测阶段、并未正式面世的当时,绝大多数人从当前的惯性思维出发,并没觉得这个借k流程或环节有什么不对。
当然,平台明白用户的证件链是有缺陷的,所以,除了身份证信息这种常规审核外,结合现有技术,平台有以下潜在的心机和审核:
1、用户下载后注册登陆时,需要授权程序读通讯录名单、读相册图片、读通话记录、读摄像头等功能,以便后期给催收提供素材。拒绝权限的设备将无法正常使用APP;
2、用户手机的通讯录、相册里的数据不能太少,否则人工审核不会通过;
3、用户需要填写一名紧急联系人(或称「担保人」)信息,由平台人员电话核实确有其人。
平台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手机前的借款人与其提交的身份信息上的人,是同一个人。
本来,这些潜在的审核规则,普通用户是不容易发现的,但该同事依靠得天独厚的知识获取途径——产品评审会,如卧底般迅速拆解了这些设定,还恰恰有路子把规则避开!虽然期间经历了一点小小的不爽,比如,他与法律同事俩人确定要干这事后,就联系之前那个卖「套件」的人,想再买一套身份信息,对方开口就是2000。他说,上回1200呀,咋涨这么多,而且我不需要U盾。对方一副爱买不买的态度,说,现在就这个价。双方不欢而散。
我同事又去找其他路子,但忙活了几天,也没发现有卖得比那个人便宜的。他不得不放低姿态,再去找那哥们买货,结果,人家报价2400了!他气得要砸键盘。一旁看着的法律同事倒是非常淡定,笑了笑,说,算了,这就是风口嘛,只要东西能用就行,买吧,买两套,要快。
于是,加上之前买的那套身份信息,他们俩在网络世界上,有了3个影子。
「套件」到手后,他们淘了三个旧手机作为撸口子专用机。当天下班时下起了小雨,他俩撑着伞,把后面的事仔仔细细捋了一遍,由产品同事从产品角度发表意见,法律同事从合规层面给出指导,经过一番操作理论和可行性推演,确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各个贷前事项:
1、去58同城、赶集这种网站,存很多真人号码在通讯录,给每个号码都写上名字或称呼,装作有需求的样子打一些电话,丰富通讯录名单。
2、去百度、360这些搜索引擎的竞价广告里留号码,等对方拨打过来。通话记录有来有往才真实,更容易过审。
3、多浏览一些APP,多存图,什么贴吧、微博、论坛都走一遍,保存各种各样的图,表情包、自拍等都行,看到就存,丰富相册。
4、去各个网购平台买点东西。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口子,与某些电商网站是带点关系的,要么股权参与,要么技术支持、信息共享。如果有过网购行为,即便是不需要物流信息的虚拟商品,也会使账号增加信任分而过审。本来,「套件」中的银行卡是储蓄卡,如何转入第一笔钱款去网购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好在卡里面初始就有十几二十块钱,可能是对方办卡时必须存入的,这给他俩带来极大的方便。
5、把手机前摄像头贴上贴纸挡住,如果这个平台的审核会偷开摄像,放弃。
6、三个手机分别编号A,C机身份为A和B的紧急联系人,用来接听部分平台的抽样审核电话。这么做的好处主要有两个,第一,比双方互为联系人显得更真实;第二,便于区分来电中的催收和审核,因为催收电话可以无视,但审核电话一定要接。产品同事持A机和C机,法律同事持B机,三个身份统一口径为工友关系。
7、多找些「老哥群」,获取真实用户端的风声和情报。知己知彼,不光有助于他俩撸口子,对自家公司的产品运营也有好处——我同事可没忘了本职工作!
其中,前面四个步骤称为「养鸡」(养手机),养鸡的目的是伪造成一台有真人在日常使用的手机。需要注意的是,鸡绝不能与正常在用的手机有任何信息交集。
吃透规则,才能游刃有余!
临别时,他们用最后几分钟敲定大纲和指导思想:
一、战略上藐视:平台都是纸老虎,而且屁股也不干净,不要怕。
二、战术上重视:自己的信息、设备要严格保密,且时刻留意有没有新的法规和技术出现。
三、分工要有序:产品同事负责找口子和记录各种进度,整理成表格;法律同事负责线下取钱,口子款项全部五五分账。
四、合作要团结:所有大小决策必须二人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所有相关行动必须与对方信息同步后才能开展。
五、执行要坚决: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时间紧、任务重,养鸡结束,马上开撸!
雨已经停了。是夜月光如洗,亟待改造的徐汇滨江于不远处投来点点星光,两位撸口子界的先驱者,小声而充分地交换完意见,在辉煌前夕,伴着龙华中路上潮湿的泥土气息握手暂别。作为记录者,我愿称本次交谈为撸圈「龙中对」。小说《我朋友们那些旁门左道的搞钱方式》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