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于谦之死(浅谈于谦之死)

发布日期:2025-01-22 10:13:51     作者:弋马虹桥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bmo217482.html     违规举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石灰》于谦


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于谦年少有大志,永乐十九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于谦考中进士,后累迁到少保、太子太傅、提督军务、兵部尚书。

于谦从小便仰慕苏武、诸葛亮、文天祥等人,曾写下《过南阳挽孔明》和《题苏武忠节图》等诗,在少年时代立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愿。于谦一生廉洁清明 , 即使身居高官 , 也从放纵 。 在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山西御史时 , 他行李简单,乘着普通的骡车,没有锣鼓旗仗,更没有卫兵仪从,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就是巡抚大人。他的俸禄作为己用的极少,经常都是拿出来救济贫穷亲朋。

《明史·于谦传》赞他“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忧国忘身”。

《明史》中这样记载,“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太常寺卿许彬、大理寺卿薛瑄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张輗太平侯,张軏文安伯,杨善兴济伯,曹吉祥嗣子钦都督同知。丁亥,杀于谦、王文,籍其家。”“夺门之变”后,仅仅五天时间,朱祁镇便将当时有救国之功且地位显赫的兵部尚书于谦处死。

一代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于谦,彻底沦为了英宗与景泰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篇昭彰着他的气节。

究竟是什么缘故,造成了于谦的悲剧?现在,就让我们来探究其中的原由。

据史料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的王朝,君王对大臣的防范以残酷和周密著称。文武官员人人自危,一至如斯。于谦虽然是景泰帝、全国人民眼中的功臣、能臣;但在英宗的眼里,他扶持景泰帝,就是“大逆不道”,在景泰帝时期,英宗被幽禁长达七年之久,自然也是憋足了火气。既然他能成功复辟,于谦之死,实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不论个人恩怨,英宗也需要一个牺牲品,而拿景泰帝来做牺牲自然是不合适的。英宗在土木堡一役大败,被外族所俘,军士死伤达数十万,几乎为明朝带来灭顶之灾。景泰帝、于谦则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于既倒,与英宗在百姓、百官心目中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英宗急需向天下人证明“复辟”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为确定他重登帝位是合法的,他必须铲除景泰帝的亲信势力。于谦首当其冲。于是,英宗“以‘意欲’二字傅会成狱”,将于谦“绳之以法”。

于谦的形象明显高于复辟的英宗,英宗一人之言,很难令人信服。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景泰帝虽无杰出才能,但还算晓得于谦这个人,“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 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所以于谦虽有高才大功,仍为众人所恨,百官的嫉妒之火,为英宗毁灭于谦助力甚宏。

于谦为人的正直,为官的“国法昭昭不尔私”。这种人虽然身后有牵挂,眼里却不揉沙,直通通的到处得罪人,自然有朝中大臣记恨,如当时的都督张辴,他在征苗时没有按照规矩来,便被于谦弹劾,自然记恨在心,又有“石亨本以失律削职,于谦请宥而用之,总十营兵”,又被于谦给挡了下来。石亨本来还想讨好于谦,举荐一人做官,被于谦驳斥,“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如是者举不胜举,他刚正不阿,使他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其他朝臣之间的关系,引得众人之恨。


于谦被害,天怒人怨、明朝的爱国军民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于谦“死之日阴履四合天下冤之” ,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 以酒酪谦死所坳哭。 吉祥怒扶之。 明日复醉奠如故。 都督同知陈速感谦忠义收遗骸殡,逾年归葬杭州。 ”

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历。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像赞》

于谦祖父藏有一幅文天祥的画像 , 他为这副画像撰写了这首《像赞》 , 他“座位旁每悬置此像,数十年如一日”。他给文天祥写的这首赞词,其实也是他自己一生旳光辉写照。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bmo21748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