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cs 75plus一代碰撞测试(继CS75PLUS后长安又一)

发布日期:2024-12-22 05:22:03     作者:相遇缘分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bny405307.html     违规举报

今年2月份,中保研公布了长安CS75 PLUS的碰撞测试成绩,从结果来看, CS75 PLUS除了在“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这个单项中表现一般外,其它项目均获得了“优秀”的评分,给长安脸上添了不少光。



长安CS75 PLUS中保研碰撞成绩

CS75 PLUS的强势表现也说明了长安对车辆安全的重视,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而继CS75 PLUS后,长安又有一爆款车型经受住了“安全”的考验,它就是在今年3月底上市,并在4月份就斩获过万销量的逸动PLUS。


长安逸动PLUS

近日,新车开展了安全碰撞直播,不过此次负责的机构既不是中保研(C-IASI),也不是中汽研(C-NCAP),而是长安自家的汽车碰撞实验室,其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从零部件到系统、再到整车的安全试验能力。


据悉,长安汽车每个新车型上市前,都将在这里进行40多次的整车碰撞试验,当然,这里里面自然也包括从中保研凯旋而归的CS75 PLUS。那么此次公开对逸动PLUS进行碰撞测试,结果到底如何呢?

测试项目——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本次逸动PLUS只有一个测试项目,即50公里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测试过程中,逸动PLUS以50公里的时速撞上一面钢性墙,其碰撞强度相当于80公里/小时的实际道路交通事故碰撞,极其考验车体耐撞性。


C-NCAP—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从下图可以得知,长安移动PLUS此次测试效仿的是C-NCAP正面碰撞中的一个项目,而中保研在正面碰撞中,只有25%偏置碰撞。


但是和C-NCAP不同的是,逸动PLUS采取了更加严苛的“四门拆卸”后碰撞,检验去掉车门支撑的逸动PLUS车身有多“强硬”,同时也方便观察车内的情况。


逸动PLUS“四门拆卸”后碰撞

测试结果1:驾驶舱没有变形

通过现场图片可以看出,逸动PLUS前防撞梁和纵梁前端吸能盒压溃吸能,属于正常的形变。整个座舱并没有受到影响,不仅A柱、B柱及门槛没有明显变形,前风挡玻璃也保持完整,而且也没有发生爆胎。


测试结果2:安全气囊正常弹出

在发生撞击的瞬间,逸动PLUS的正副驾驶安全气囊均正常开启,从图片看,正副驾驶假人头部都与安全气囊中央位置有接触,准确的接住了假人的头部,说明气囊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测试结果3:后排乘客安全

来到后排,还有一个儿童乘员和女性乘员,由于碰撞瞬间后退力较大以及惯性原因,后排女性假人手大幅度向外上扬,但是从测试结果来看,在安全带和安全座椅的作用下,孩子和女性都得到了保护。



以上就是此次的碰撞结果汇总,可以看出逸动PLIU的整体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大家或许会觉得不够过瘾,毕竟这次只是“小试牛刀”。不过疆哥相信如果按照逸动PLUS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很有机会被中保研或C-NCAP给选中的。


等真正上了战场,逸动PLUS其实也不虚。实际上,第一代长安逸动在2012年推出后,就以52.9分的优异成绩实现“中国新五星安全第一撞”的成绩。虽然如今C-NCAP的测试标准更严苛,但是逸动的安全工程也在不断优化。


2012年第一代长安逸动C-NCAP碰撞试验

据长安汽车的安全专家介绍,逸动PLUS的A、B、C柱,横梁等关键位置全部采用了1500MPa超高强度钢板,而整个车身高强钢应用占比65%,这个比例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合资品牌车型的应用水平,可很好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


至于中保研,虽然其对车辆安全的要求更严苛,但是逸动PLUS也不见得就会怂,参考此前的CS75 PLUS,相信凭借长安对安全的重视,逸动PLUS也能得到一个相对好的成绩。


长安CS75 PLUS中保研碰撞测试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是中保研或中汽研,还是像长安这种自家测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负责对车辆进行各项碰撞测试,从而得出车辆相关的安全数据。而无论哪一种,都有利于我们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有进一步的认识。


而长安此次主动公开逸动PLUS实车碰撞试验,背后其实是长安对自身产品的自信。疆哥也希望,其它国产或者合资品牌,也能和长安一样,多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车辆的安全性能,这样也可以让消费者更放心买车。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bny40530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