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与张生第一次约会(崔莺莺与张生她以为是爱情)

发布日期:2025-01-22 10:31:12     作者:倾念一生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bry228710.html     违规举报

崔莺莺同张生的爱情故事被,大多数国人所熟识;无论是课本上还是口口相传,都是个历经千翻劫难,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每每,提起崔莺莺,想到的都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不仅,情节引人入胜,也都极具诗情画意。

今天要谈的不是王实甫的《西厢记》,而是西厢记的故事的原型;唐代著名作家元稹的一部传奇小说《莺莺传》

莺莺传,本为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后, 金代董解元在《莺莺传》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最终,元代王实甫又进一步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作杂剧《西厢记》

崔莺莺同张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变走到了我们眼前。


从一开始便暗示了结局

《莺莺传》,开篇时,便描写张生是一个,恪守礼教,直至二十三岁都未经女色;旁人问起,张生却表示:"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意思是,自己喜爱美丽的女子,至今未见过,容貌出众令自己心动之人,自己也都是个感情丰富的男子,而非好色的登徒浪子。

事实上,结局却强烈反差,张生到头来不过是个薄情寡性之人,

而现实中,大多数薄情的男子,也都自诩是感性之人,以重感情自居

其实,很多男人不过是自己为的风流,实际中只可称之为下流

初次相见

其后,张生在普救寺遇到了崔母,攀起亲戚来;当时劫匪横行,张生便托蒲州将领,保护崔家。

这之后,崔母为了谢恩,便宴请张生。这边开始了,张生同崔莺莺的第一次相见。

崔母在宴中,请出自己的子女向张生道谢,崔莺莺为了避嫌借病不肯相见;

在崔母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现身,

而张生便被崔莺莺惊人的美貌惊艳了,便开始不停的引逗,而宴中崔莺莺始终斜视一方,避开张生,也都不做回答。


从一开始,崔莺莺便知自己美貌,并且是孀妇,始终不愿做任何僭越之举;

可见,崔莺莺心地善良,仅为报恩才与张生相见,并非妖媚不守妇道的淫邪女子;

而后文中,张生却以尤物来形容崔莺莺,反而不实。

而崔莺莺到底有多美呢?

“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简单的说,不施脂粉,仅穿着朴素的衣衫,却都非常动人。

张生不愿按照礼法求亲,只想着借红娘私会崔莺莺

之后,张生便对崔莺莺念念不忘,开始三番五次请求崔莺莺的丫鬟红娘来牵线。

红娘不解,便质问张生为何不去按照礼法求亲。

张生却借口,自己相思病太严重,若是求亲可能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走完流程,自己也都已经病死了。

红娘却表示,崔小姐为人正派谨慎很注意保护自己,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经的话去触犯她;即便自己帮忙,崔小姐也不会接受。

其后红娘,便告诉张生崔小姐善写诗文,喜好有文采的诗句同文章,张生便写了几首诗托红娘交给崔莺莺,就这样一来一往,崔莺莺便将自己托付给了张生。

就像文中描述的一样,张生起初也都不想同崔莺莺长长久久的走下去;


而今,很多男子,也都打着爱的名义,一边希望心仪的女子同自己在一起,一边却不愿共结连理,终生结为夫妻。

张生始乱终弃,已“尤物”为借口

后来张生为了考取功名,去了京城,之后便对崔莺莺情义以断;

不仅如此,还将自己与莺莺的事同周遭的朋友讲,

将与莺莺之间的书信交给身边的朋友看;朋友不解,为何放弃崔莺莺,张生的回答便是:

大凡上天所造就的尤物,不危害她自身,就一定为害他人。如果崔莺莺婚配富贵人家,凭借着娇宠,不成云不成雨,就成为蛟成为螭,我不知道她会变成什么。从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个女子就可以破坏它,溃散他的民众,宰割他的躯体,至今仍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因此只好克制感情。

之后张生令娶妻,崔莺莺也都再嫁。


可想而知,张生的尤物理论,不过是,男子始乱终弃的借口罢了。

毕竟莺莺自此都是贤良的女子,张生却污蔑她未来会因为自己貌美而恃宠生娇,这无疑都是欲加之罪;

而从古至今,多少男子始乱终弃,都会将过错推给女子;殊不知,多少女子痴心错付。

就算是女人的错,也都事自己事先起的头,爱情已得到了,便觉得失去价值,选择抛弃不愿负责。

正好比李碧华曾写道:“女人最大的误会是:她以为是爱情,他却只是调戏。”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bry2287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8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