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如何书写(黄简讲书法什么是尺牍)

发布日期:2024-12-22 11:50:15     作者:娜娜糸美眉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bts493224.html     违规举报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34——尺牍1

一 裱件中的"片"

轴、卷讲过了,今天开始讲讲"片"。"片"的意思,就是没有轴杆的单片。譬如说,你有一个立轴,去掉天地杆,那就是一个镜片了,可以用来装镜框。"片 "里边最常见的就是尺牍,也就是信件。历史上书法家留下大量尺牍,王羲之作品主要就是尺牍。


居延汉简中的书信

古代书信又称书疏、书简、简牍、尺牍、尺翰、尺素、尺书等。


"简"指竹简,"牍"是木牍,简牍是魏晋前的书写材料。《汉书·淮阴侯(韩信)列传》有"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句,颜师古注曰:"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短尺,喻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耳。"当时尺牍短者八寸,长者一尺,所以称为尺牍,这个古称一直流传下来,尤其书法中都以尺牍称之。

古人非常重视尺牍,《后汉书·蔡邕传》说:

· 相见无期,唯是书疏,可以当面。

古时候交通不便,见一个面不容易,所以蔡邕说收到一封信,等于朋友见面了。

《颜氏家训》引了一句当时的谚语:

· 江南谚云:"书疏尺牍,千里面目也。"

亲戚朋友虽然在千里之外,收到信好像见到了面容。

一封信中可以看出些什么呢?庾元威《论书》有进一步论述:

·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

· 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庾元威引王延之的话说,信只有几行,但表现出三种写信人的质素:一是学书法得法,用笔结字有法度,这是书法好。二是字体符合标准,有文字学根柢,不写错别字,这是学问好。三是遣字作文知轻重,言无虚出,不讲废话,这是修养好。符合这样三个标准才是一封好的信件,也看出写信人本身水平的高低。

所以写信,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2005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去世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写信给辜夫人,就是用毛笔书写的。


请注意,那信封也是中式信封。你看汪先生正襟危坐,全神贯注,这种代表政府的事情,能随便吗?

二 尺牍的格式

一封信,有四样主要东西要写,这就是:写信人,收信人,信件内容,以及日期。中国历史很长,这四个内容在信中出现的次序,各个时期不同,形成不同的格式。以下我介绍几种古代尺牍的主要格式。

2.1 日期 写信人 内容 签名

汉魏时写信格式和现在大不一样,一上来先写日期和自己的名字,这样收信人一看就知道谁来信了。然后是信件内容,最后还要写一次自己名字。这种格式流传很久,影响深远。我们知道,虽然东汉蔡伦已经发明造纸术,但普及用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竹简还是广泛使用。直到东晋元兴年中,恒玄当政,才正式下令废竹简,悉为纸书代替。

书信如果写在竹简上,阅读时就要卷动。如果许多学生给我写信,开始写收信人"黄老师",我想知道这是谁写的,那要卷到底才能看见写信人的名字。许多年后我积聚了一大堆竹简,如果要找出张三的信,那就要一卷一卷全部打开,实在是非常不方便的。那怎么办呢?把写信人的名字放在信的前面,置于第一就方便了。

西晋·索靖《月仪帖》


要知道古代写信的格式,可以看看当时的书仪。所谓"书仪",就是写信的格式模板。早期讲述尺牍格式,有署名索靖的《月仪》,这是每个月朋友互相问候的范本,也是章草的重要作品。你现在看到的是正月部分,两个朋友一问一答,正月问候说些什么好,这模板可以启发你,难听点,你实在写不出,可以抄两句。有个笑话说,一对男女彼此欣赏对方的情书写得好,结婚以后才知道,双方都是抄《情书尺牍》这种书的。


我这里不是讲解《月仪》的内容,那是七级课程,我请大家注意它的尺牍格式。"正月具书"下,第一个人从"君白"开始,问候一大篇,到"君白"结束。"白"就是说、陈述、告诉的意思,然后第二个人回答,格式也是这样,从"君白"开始,到"君白"结束。

我把信件内容删除,你看那时写信的格式,

一开始"正月具书,君白",时间加写信人姓名,然后是信件内容,结束时再来一次"君白"。"君白"的"君",就是写信人,你可以填上自己的名字,假如是我写信,那就是"黄简白",或者简单点只写"简白"。

我们来看看索靖自己写的信,他有《七月廿六日贴》,


收入《淳化阁帖》第三卷,草书,四行。这封信的格式,一开始"七月廿六日具书,靖白",结束重复写一次"索靖白"。也就是说,这信格式和《月仪》所讲的完全一样。请注意,第一次"靖白",这是表示身份,结束时"索靖白",这是签名署押。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东汉张芝《八月九日帖》,


又称《秋凉平善帖》。一开始"八月九日,芝白",结尾"张芝幸甚幸甚"。"幸甚幸甚"是行礼致意,署押后常附这一类词句,如某某"顿首"、"再拜"、"拜覆""上启 "等等。

再如曹魏时钟繇的《雪寒帖》,


一开始"十二日,繇白",结束"繇白",格式都是一样的。

再来看看王羲之的尺牍,这是《七月帖》。


信件一开始"七月一日羲之白",结尾,签名"王羲之白"。

有时候不用"白",用其他的词如"报"。王羲之《寒切帖》,一开始写"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


结束时写"羲之报",和开始呼应。

还有用"顿首",如《姨母帖》,


开始"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结尾"王羲之顿首顿首",头尾也是呼应的。

上面都是大书法家的尺牍,就在王羲之那时代,西北的前凉地区尺牍也是同一格式。李柏文书出土于现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那里,是当时西域长史李柏写信给焉耆国王的,


起首是:"五月七日,西域长史关内侯柏顿首顿首",最后是"李柏顿首顿首",和中原地区格式完全一样。

2.2 写信人 内容 签名

这是第二种格式,和刚才相比少了日期。索靖《月仪》中,朋友一来一往问候,第一封信有日期,第二封却省略了。


王羲之《丧乱帖》就是这种格式,没有日期。开始写"羲之顿首",结尾用"羲之顿首顿首"。


这是有人报告,王家先墓在动乱中第二次被破坏的消息。虽然已经修复,但王羲之闻讯,抑止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

后代不写日期的尺牍相当多,我想可能是双方都知道大致日期,所以省略。这是米芾的《留简帖》。


信里说,我上次来没见到你,留了一封信,今天对客草草再写一封信,很显然他是请这位客人带去的,所以双方都知道日期。

2.3 完全格式

《月仪》有两种格式,那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用这两种呢?当然不是,写信是非常个人的事,经常临场发挥,大致是有一个格式,实际运作起来就是五花八门。历史上有些学者忧虑这种情况,出版了专著谈尺牍的写法,影响较大的有司马光一本,他除了谈写信,还讲其他礼仪。我研究各时期的尺牍格式,希望找到一个简单易记的方法。


我把信件的因素排列一下,分成三个部分:在信的开始,可能出现日期、写信人、收信人这三样。然后是中间信个内容,可能有问候、述事、请求之类。最后是结束部分,又会出现写信人、收信人以及日期。这就是我所说的尺牍的完全格式。但注意没有人写这么多的,全部写出来太啰嗦了,所以往往是省略某一些,如前面写了日期,后面就不用写了。你对这个完全格式心中有数,就可以自己选择写什么。


这是苏辙的一封信,寥寥数字。"辙"现在普通话念"zhe2"了。开始是"辙启",写信人自报身分,结尾是"辙顿首",然后抬头写收信人"定国使君足下",最后有日期"廿七日"。

对照完全格式,就比较清楚他写了些什么:开始部分省略了日期和收信人,有写信人,结束部分有写信人,有收信人,有日期。

赵孟俯拜中峰和尚为师,这是他给老师的信。


开始"孟俯和南拜覆,中峰和上老师",最后"弟子赵孟俯和南拜覆,五月十一日"。


拿完全格式来比较一下,开始部分有写信人,有收信人,但省了日期。结束部分有写信人,有日期,省了收信人。

再看俞樾这封信,


一开始就直接述事:"承示大作……"云云,到结尾签名:"弟樾顿首",最后是收信人:"小坡孝廉侍史"。

拿完全格式来比较一下,开始部分日期、写信人、收信人全部省略,直接进入内容。结束部分有写信人,有收信人,省去了日期。


讲到这里,你可以知道,这个完全格式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希望帮到你。

下一堂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装裱中的"片"。

· 索靖《月仪》中两种尺牍格式。

· 灵活运用尺牍的完全格式。


复习思考:

· 《月仪》中开始是"君白",结束又用"君白"。如果李白写信,岂不是变成"白白",你看怎么改为好?

复习思考:

· 试写一封给老师的信,内容不限,格式自选。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bts49322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