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探索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24-12-22 09:24:55     作者:九秒堪患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ceq166375.html     违规举报

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模式,可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全方位地为学生学习及成长保驾护航在家校社合作育人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指导建议基于此,为全面发挥家校共育共同体作用,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引导教师创新课堂管理理念和教学观念,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和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

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模式,可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全方位地为学生学习及成长保驾护航。在家校社合作育人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指导建议。基于此,为全面发挥家校共育共同体作用,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引导教师创新课堂管理理念和教学观念,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和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现代学校体制框架下,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现代化学校教育系统中,使学校与家庭能有效沟通和协作,对达成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学”为核心,把学校与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新路径。

家校共育共同体以学习为出发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共同愿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学共享为主要原则。家校共育共同体把学习视为持续、积极的必要过程,是促进师生及全体家庭成员持续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家校共育共同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家校合作的逻辑起点是“学习”。家校共育共同体倡导平等、自主,尊重个体差异。家校共育共同体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建设家校共育共同体更有利于改善中小学生教育及管理现状。家校共育共同体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亦或者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针对其学习情况加以反馈。由此一来,双方可进一步掌握学生生活习惯以及其在不同空间中的学习表现,这即可为后期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策略做好铺垫。同时,家长还可以针对孩子教育状况,给出合理建议,家校之间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效果。

学校立足社区家庭基本情况及教育服务需求,以家长及孩子赋能为出发点,探索实施“1 3 X”联动工作机制,即社区牵头,联动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三大主体,提供X项专业家庭教育服务。由专业家庭社会工作机构携手中小学生家庭、班级等,组织童话主题班会、偏差儿童甄别、个案跟踪等家庭服务,强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效果,积极营造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加入由清华附中一体化学校与1911学堂支持成立的“1911学生家长互联网学校”,成为其成员单位,与国内名校一起共建家校共育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家校共育的创新实践活动。联动专业社工开启“一社一家一融入”,建立家庭需求清单,启动“家庭教育服务实践计划”,形成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服务计划表。例如,可以困境中小学生家庭为突破口,组建社区专业护童队伍,开展问题调查、需求评估、制定计划及实施服务等工作。另外,联动社会力量开设“一类一家一指导”,引入丰富资源和行业专家力量,最大程度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作用,为促进中小学生、家长及服务社工等多个群体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组建学习共同体是家校合作的最高层次,从合作到共生,从教育到共同学习。在个人完全自主情况下,基于个人与团体的利益,建立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人员需进一步了解学习共同体对个人的期望,并将自己的行为与学习共同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并具有内在的凝聚力。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能相互支持即共同成长。学习共同体要本着互信、包容、支持、协作等理念,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一旦形成,就会变得非常稳定,从而极大地促进学习共同体发挥育人作用。在学习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以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发展”为重点。在学习共同体中,所有人的思想都被完全地尊重,彼此之间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家长、教师们都会参与到教育决策中,把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发展目标放在共同利益上,形成开放、共享、共赢的学习共同体,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发展提供有益支持。例如,由家长与教师联合策划的新的家长会,以及建立学习型的家校合作社区等,都是学习共同体运作及发挥作用的必要途径。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以及辅助家庭教育工作。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下,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指导家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适当地承担起家庭教育日常事务,保障各主体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指导系统由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构建,以社区为导向。该制度的目的在于推动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使学校的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双减”大环境下,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系统,则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增加投入力度,以保障家庭教育技能。

完善心理辅导站。心理教师在家庭辅导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班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在社区中设立“温馨小屋”“垃圾回收站”等辅导站。然而,心理辅导中心的服务对象并不只是学生,而是家长。比如,“垃圾回收”,就是对自身情感的合理宣泄,尤其是对教育的焦虑,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每学期,辅导员都会组织一次或两次的心理咨询活动。

强化爱心驿站建设。与社区共同 “爱心驿站”而言,由学生、家长、社区共同收集各种物资,如衣物、玩具、书籍等,通过筛选、整理、包装,或捐赠到贫困地区。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到爱心驿站的建设中,让爱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切实践行“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

各社区均设有活动中心,学校和社区在班级家长聚集的区域联合设立了“家长活动中心”。在“双减”形势下,如何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了广大社区、学校和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家长应积极和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进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提高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贡献一份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如今,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与“双减”相结合,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者的协同育人体系,对增强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通过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建立家长、校社合作委员会、心理辅导站、爱心驿站及家长活动中心多种形式,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促进协同育人,提高中小学协同教育质量。

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均需要负有一定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父母和其他监护人需要建构良好的家庭教育课堂,树立“家长为学生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用健全的理念、方法和行为规范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支持,使其在家庭教育引领下形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和个人品行。在建构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时,只有双方主体自愿承担共同育人的责任,才能将家校共育思想渗透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得双方主体间形成契约精神,全方位地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克服家校间不合作、表面合作、散点合作的缺陷,保障“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小学生年纪尚小,人生经历不够丰富,在其学习和成长时,主要的场景为“学校”和“家庭”。在具体建构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时,需要将家庭场景和学校场景加以衔接,在此基础上完善育人方法,组织不同的合作育人活动,为学生构造适合其学习和成长的“教育场”,以保障学生在校内、校外均能得到更多的学习支持。众所周知,在学生教育时,教师和家长都是十分关键的责任主体。为此,双方之间要合理地承担责任以及分配责任,实践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在行为表现问题解决上遵循时空分割原则,针对学生行为表现问题的处理,家庭、学校分别在自己掌控的教育时空内承担首任责任,确保学生成长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置应对。(2)在处理学生意识和情绪问题时,要坚持主、辅相结合的原则,对学校和家庭中出现的不良的思想意识问题,由家长和学校在各自的专业能力范围内承担主要或辅助性的责任,如在学生学习意义认知问题上,要构建“校主家辅”的教育责任分担结构,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情感交流不足的问题上,要构建“家主校辅”的教育责任分担结构。(3)在解决问题的深层次上,采取平等、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体系,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三观”问题,必须在家校立场高度一致、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如果一方有所疏忽,均可能导致家校共育共同体育人效果毁于一旦。在上述共同承担的责任的模式下,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共育”实践效果将会从模糊概念、认知层面转移到实际合作层面,为中小学生学习及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保障。

细化学生家庭情况,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一方面,对学生家庭的现实状况进行细致剖析。在为家长提供具体的家庭教育意见时,要从学生家长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在具体分析中,要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可行性。例如,中小学教师应结合家庭情况,采取“餐桌礼仪故事”“家庭碎片化”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家长,针对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应引导家长利用网络中零散视频和短文,充实家庭教育内容,将家庭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家访活动。除了日常的学校教育,学校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模式还需要家长把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理解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执行。学校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增强师生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状况,并能体会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同时,通过家访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在建构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时,要重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实力,使得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将进一步重视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为建构家校共育共同体出谋划策,与家长共同学习及进步,争做基础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者,开辟更为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擦亮河南基础教育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赵灿鑫,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来源: 光明网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ceq16637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