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的十首诗对比 苏轼与王安石的宋代文坛领袖之争

发布日期:2024-12-22 09:20:03     作者:体力倍棒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cga138860.html     违规举报

欧阳修是文坛宗师,不只是因为自身创作成就突出,也在于倡导改变文风,也在于他奖掖后进,提拔、培养了很多人,包括王安石、曾巩、苏氏兄弟,形成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

欧阳修之后,苏轼成为第二个文坛领袖,但其实在两人之间,有一个空档期,本来应该有另一个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曾这样称赞他: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他叫王安石

苏轼及“三苏”

欧阳修最得意的弟子,非苏轼(1037-1101)莫属他也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写了《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举了“皋陶执法杀人而尧宥之再三”的典故,副主考梅尧臣没看过这个典故,主考官欧阳修也没看过。

但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好,欧阳修想,谁那么有才啊,应该是我的学生曾巩吧。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墨池记》等。论水平,这篇文章第一,但怕人说闲话,就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卷子开出来,是眉山人苏轼。

曾巩和苏辙也是这一科进士,这一科一共录取388人,同科的还有张载、程颢、曾布、章惇、吕惠卿等,状元不出名。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状元是比章惇大10岁的侄子章衡。

欧阳修问苏轼,你这个典故哪里看到的?苏轼说,没在哪看到,我想当然耳。这是典型的苏轼的性格。欧阳修爱才,说这个人以后成就会超过我,搞不好二十年后就没人记得我了,“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确实如此,欧阳修诗、词、文、书法都一流,苏轼是个更大的全才。他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跟欧阳修并称“欧苏”。“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的文章在宋代就是典范,南宋时流行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他书法位列“宋四大家”之首;绘画与文同齐名,尤擅墨竹、怪石、枯木,很有后世毕加索抽象画的风格。


他还是美食家,搞出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羊蝎子等,津津乐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有一个大肚子,吃出来的。家人说是一肚子的学问,朝云调侃他,那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确实不合时宜,王安石在位时他反对变法,旧党上台他又说新法的好话,反对尽废新法,还骂司马光是“司马牛”。

他还跟沈括合编了一部医书——《苏沈良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是那时候文人士大夫的追求之一。他的《东坡志林》十二卷,记载了很多八卦玄幻故事,开始还正经些,谈些诗歌,越写越夸张,神魔鬼怪都出来了。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词350首左右,可谓丰产。但大家接触到他的诗和词大致相同,甚至词还更多一些,这个数字也再次验证了宋词的江湖地位。

林语堂写了一部《苏东坡传》,不过他过于喜爱苏轼,里面有些内容略有失实。

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太守任上,43岁的苏轼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乌台诗案”,被关了几个月,差点掉了脑袋。有人陷害也有人营救,赋闲金陵的王安石上书,“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这也说明“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有点靠不住,不然哪需要这些人来营救。

年底,入狱103天后,苏轼终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次年初(元丰三年,1080年)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先是寄居定慧寺,后来在城外东坡弄了块地,盖了房子又种菜,自称“东坡先生”,世称“坡仙”。从此,“苏东坡”誉满全国、名垂千年。白居易当年在忠州也有个东坡,不过是拿来种花的。

在黄州四年多(1080.1-1084.4),是苏轼一生最失意又最得意的日子,这阶段他作品不多,但精品率奇高。

散文

《前赤壁赋》(1082)、

《后赤壁赋》(1082)、

《记承天寺夜游》(1083);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1082)、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108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1082)、

《卜算子·黄州定慧寺作·“缺月挂疏桐”》(1083)、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1083)、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1083,一说1085);

有“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1082);

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1082)也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黄州之前,苏轼只是个超一流高手;在黄州,他蜕变成一代宗师苏东坡。给词取题目,就是从他这里流行起来的。

黄州之后,苏轼转为汝州团练副使,然后“元祐更化”,旧党上台,他当了几天的登州知州,又回朝当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54岁时,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知杭州。(他上一次在杭州当官是跟王安石闹掰,主动申请跑到杭州当了三年通判(1071-1074),然后知密州、徐州、湖州,接着就遭遇“乌台诗案”。)

之后又知颍州(1091)、郓州(未到任)、扬州(1092)、定州(1093)、英州(未到任),接着哲宗“绍圣亲政”,又是一连串的打击,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1094),三年后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前后跑了大半个中国。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客观的说,真正豪放的词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他作品,“谁言人生无再少”是旷达,“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洒脱。

一生旷达,偶尔豪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苏东坡。


苏东坡喜欢修水利,在徐州有防洪战役,在杭州筑有苏堤,在惠州也弄了个西湖,当然,更有文教事业,“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跑到穷乡僻壤的南蛮之地海南岛,居然跟当地人民打成一片,“我本儋耳氏,寄居西蜀州”。这心态,啧啧。

人们喜欢他景仰他,连他去海南路上,跟苏辙见面的雷州湖边,八竿子打不着,都改名为“雷州西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跟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弟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合称“三苏”,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一半的席位。

宋人笔记中有“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之说,意思是“三苏”把眉山地脉都占尽了,致使草木不旺。我没去过眉山,不知道当地的绿化工作是不是比别处要难一些,园林局长是否为此苦恼,或以此为事由。

三人之中,苏轼毫无疑问最为突出。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的文章比苏辙好,但却不会写诗。“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党,虽我不肯将安云”(苏洵的《自尤》),不过是七字一句的散文罢了。据说苏东坡还有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的妹妹——苏小妹,遗传使然,聪明是必须的,但这个传说中的苏小妹并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

苏东坡有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晚年还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此诗后两个月,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宋史》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但又马上说,“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如果不是这样,那还是苏轼吗?

幸甚至哉,我们历史上曾有这样的东坡居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他跟弟弟最后都安葬在河南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不了因”。

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学天才,也是一个有抱负有机遇的政治家。机遇很重要。但他的政治家属性盖过了文学家属性,觉得文学是小道,他当政的时候,一度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项目,所以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力远不及欧阳修。


苏轼是个美食家,王安石则不一样,他甚至觉得吃饭、洗澡都是浪费时间,吃菜只吃面前那一盘,还不小心吃过鱼食,因为不喜欢洗澡,显得有点邋遢。

一般认为,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的散文略逊于欧阳修、苏轼,与苏洵相当,强于苏辙和曾巩。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前文章老是提,伟大导师列宁说他是“十一世纪的中国改革家”。他的考据功力也是第一流的。

所以,他的文章既有政治家、思想家的大气,又有文学家的磅礴,还有学者的严谨和睿智,比如《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一共四句话,笔力雄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还有《答司马谏议书》,观点正确与否且不论,文笔是真的劲道。

他的诗词也是第一流的,北宋排名前二的诗人,非苏轼和王安石莫属。论影响,则是苏轼、黄庭坚、王安石。别的不说,光中小学课本就有多少他的诗,《梅》、《泊船瓜洲》、《除夕》、《书湖阴先生壁》、《登飞来峰》,还有入选《千家诗》的《春夜》、《北山》等。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清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春夜》)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北山》)


他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被誉为“金陵怀古第一”。

跟文章一样,他写诗也喜欢别抒心意,作翻案文章,比如《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首诗上追杜甫《咏怀古迹》,引得当时诗人纷纷唱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形象生动,典型的唐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富有哲理,典型的宋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这句诗的结构、含义与苏轼诗句何其相像。而他们之所以是宋诗的佼佼者,是因为他们有哲理性、无道学气。朱熹的诗比其他理学家好,也在于多了点烟火气,道学气没那么强。


王安石晚年罢相,住在金陵半山,苏轼曾去拜访他,两人同游山水,探讨诗歌,畅谈人生,相逢一笑泯恩仇。

大家都是正人君子,为国为民。但为啥王安石变法,而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他们反对新法呢?而他们彼此之间居然还是好朋友。这是因为变法是从现状和意愿出发,而反对新法则从实施效果说事。变法意愿虽好,实际效果确实不佳。上个世纪的公*社*化、大*跃*进便是如此。王安石“拗相公”的性格,推动了变法的进行,也导致了变法的最终失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抚州人。仁宗时进士,神宗时两任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讲究炼字,七绝宋人第一。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cga13886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