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婴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译:能够灭亡一切的道,本身不会灭亡;能够产生一切的道,本身不存在产生。道对于天下万物,无时不在送走什么,无时不在迎来什么,无时不在毁灭什么,无时不在成就什么。这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动而后静。
道之所存,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万物生灭从不停息,万物交替循环往复,一切都在不停变化当中。就拿四季来说,送走了春,迎来了秋,春去秋来。大到星辰,小至朝菌,从生到灭未有不停,有生有灭,此生彼灭,彼灭此生。正如恐龙的毁灭,才有了人类的崛起,万事万物生有其道,灭有其道,唯有道不生不灭,亘古长存。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译:获得生命,这是适时而得;失去生命,这是顺应变化。人们能够安心于适时顺应,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开倒悬之苦。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因为被外物所束缚。再说人力不能胜过自然之力由来已久,我又为什么要厌恶它呢?
生灭之道对于人来说,生有生的道,灭有灭的因,无论生灭都是道之使然,人力不可为,之所以人们喜好生,是因生可以满足人的主观愿望以及主观感受,究其根本是因为经历了,所以知道,所以了解生的感受,但对于灭,是人所不知的,是人所恐惧的,恐惧的根本是因为未知。我们也无从得知,那么知道了自然规律,了解了生灭,了解了万物生灭之道,就不会如此恐惧。客观地看待万物的生灭规律,明白这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是很平常之事,就好像有花开,就会有花落,有日升,就有日落,皆是如此。
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三人是好友,不久后,子桑户死,孔子派子贡前去吊唁,但子贡回来告诉孔子,那里有的弹琴,有的唱歌,对着尸体这样好吗?孔子得知后,自叹不如,说道:“
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孔子认为他们是生活在尘世之外的人,而自己是生活在尘世之内的人,他们把生命看作是依附的肉瘤,把死亡看作是肉瘤的溃败。这意味着将生死以平常心对待,很简单看作是自然规律即可,不要因为自身的情感而去左右或者定义生死的好坏,得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达不到得道的境界,无法摆脱或是剔除主观情感的境界。那么对于我们身边之人,只要在世之时善待之,尽心尽力,那么在其离世后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与懊恼。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译:鱼儿相互追寻水源,人们相互向往大道。相互寻找水源地,挖个水池来供养;相互向往大道的,无为而逍遥,心性安详宁静。所以说,鱼儿游于江湖就会忘掉一切而悠然自得,人们游于大道之中就会忘掉一切而逍遥自在。
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因方内桎梏难以跳脱,即便如此,从古至今向往方外大道之人如过江之鲫,大都有其宏愿,但未曾有人能鲤鱼跃龙门,跳脱出凡尘俗世的桎梏到达那大道之境。人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好像是大道给我们挖的水池,我们在池中忙碌着,奔波着,总有些人向往水池之外,谈何容易。人们已然习惯于池中,又受到水池所带来的限制,犹如坐井观天,若不出井,何以看天,若不剔除固有认知,私欲何以静心?不静心怎能感悟天地,感悟大道。因此,若想悠然自得,逍遥自在,就要摒弃各种欲望,行同于道,才能站在道的高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回看水池,回看池中人。
因天地遵于道,圣人遵于道,所以不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而是大道无情,只有站在世俗之外看世俗才能看得更透彻,只有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人才能领悟人之不同,而人就是各种情绪的综合,若要超脱于人,只有齐物,不要自以为是,而是将自己看作与万物无异,如一棵树,一块石,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没有私欲,客观看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