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怎么处理穿山甲的(对穿山甲无止境的杀戮)

发布日期:2025-01-22 03:27:17     作者:偏执非主流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epk101157.html     违规举报

《鬼吹灯之怒晴湘西》里描述过:“只要锁住小穿山甲,穿山甲妈妈就无论如何都不会逃走。”


关注穿山甲源于网上一遍关于穿山甲妈妈保护幼崽的故事!

在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前,穿山甲和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一样,被好吃的人类称为“野味”

“野味”的人都喜欢自选食物,然后看着厨师活生生地把动物杀死,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穿山甲嘴里没有牙齿,主要以白蚁和蚂蚁等小昆虫为食。遇到敌人牠不能近身搏击、不能撕咬,出于恐惧和自卫的本能,牠们会把身体卷成一团。等到危险解除,再逃离。


就是靠这一身坚硬的鳞甲,使得牠们在地球上存活4000万年从无天敌。

直至遇到贪婪的人类……

一次,一名大陆官员和几名同僚到某座城市出游,途中看见有摊位在卖穿山甲,而且是现杀现烤。

当时,同僚们兴致勃勃,想要目睹穿山甲从被杀到变成美食的过程,于是一行人就停驻观看。

官员在放满穿山甲的围栏里提起最肥的一只,让摊主宰杀。

摊主像往常一样,想把牠拉直,可是不知为什么费尽了全身的力气,都没能成功。

摊主看着官员疑惑的表情,随即用力地把穿山甲摔在地上。他对官员说,穿山甲很怕疼,感觉到疼痛就会把身体展开。

摊主连摔了几次,穿山甲原本惶恐的眼睛早已闭上,嘴角也渗出了血丝,牠不但没展开身体,反而越卷越紧。


官员本想着算了,可是摊主不肯。他直接把活生生的穿山甲用铁钳夹起,丢到火盆上烧。

那一瞬间,空气中都是烧焦的味道,可牠却依然维持着一样的姿势。

无可奈何之下,摊主对官员说这只穿山甲恐怕是得了病,不能食用,随手就把牠丢在地上。

接着,他身手娴熟地宰杀了另外两只,过程只有5分钟。


后来,官员留意到那只被丢在地上的穿山甲。牠竟然慢慢伸直了身躯,原本紧闭的双眼瞇开了一条线,身体一阵抽搐。

大家这才发现,牠的肚皮上藏着一只体型如老鼠般大小的小穿山甲!刚出生不久的小穿山甲粉嫩透明,身上还没长出鳞片。


这只可怜的幼崽,嘴巴不停地张合,身体缓缓地蠕动着。一旁,牠的母亲已经没有反应。

这只母穿山甲临死前一边忍受着人类施虐带来的疼痛,一边担心着怀里的孩子。即使被痛摔,被火烤,牠也拼死不愿展开身躯,为的就是护着怀里还不能自救的孩子。

现场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这个故事后来在网络疯传,有网友留言:人啊,在无知中造孽。点的人和杀的人,都是要偿还的!


穿山甲属于哺乳动物中古老的鳞翅目,有3属8种,其中4种产于亚洲,4种产于非洲。

在动物分类学上,鳞翅目与狼、虎、豹这类带兽性的攻击者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穿山甲的个性却温顺胆小,哪怕再饿,也不会一口气把蚂蚁窝全部掏空,吃一部分牠就离开,再去找别的窝,这一走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吃到下一顿。



没有牙,视力又差,遇到危险只会滚成球!四千万年的进化,牠们从无害人的心思,身上不带任何致命的武器,只保留了唯一能保护自己的鳞甲。但牠们的祖先没想到,四千万年后,后辈们身上的鳞甲竟成了一道道贴在身上的“夺命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山甲被误认为有“药用价值”的存在,于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八种穿山甲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捕杀

穿山甲的繁殖率很低,牠们每1-2年只能生一个幼崽,加上人类过度捕猎恶意破坏栖息地,每代的寿命大概只有7-9年。


野生的数量已经不足以支持商业用途了,人类开始打起圈养的主意。但奈何穿山甲个性敏感又挑食,加上免疫系统脆弱,因为肠胃疾病和压力过大,70%在圈养的第一年内死亡,剩下的基本活不过三年。

圈养无利可图,国内的已经不够他们杀了,就从国外走私、偷猎……




2019年7月,我国在新加坡海关截获穿山甲鳞片11.9吨!

2019年12月,查证涉嫌走私穿山甲鳞片23.21吨,意味着近5万只穿山甲遭到杀戮!

2020年,警方查证属实的走私穿山甲鳞片将近8吨。如果每只穿山甲鳞片按0.5千克来算,8吨意味着约1.6万只穿山甲被杀害……

研究人员对鳞甲的药效一遍又一遍的澄清似乎毫无作用,偷猎者和食用者无底线的贪欲一直在继续,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拿药籍典故来给自己的虐杀行为找借口时,却漏了《药性论》(唐代·甄权)对穿山甲的描述——“有大毒。”

汉末陶弘景《名医别录》也描述过穿山甲的鳞片:下品。微寒。“下品”意味着归类为“多毒,不可久服”。

或许,这才是祖先留给牠们保护自己族群最后的武器!

人类对野生动物灭族的仇恨,终有一天牠们会联手起来报复打击!人类要到何种程度的走投无路才会清醒自己的罪行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epk1011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