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胤祹(胤祹父亲在位61年)

发布日期:2024-12-23 12:47:25     作者:别在面前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erm185875.html     违规举报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初七,乾隆帝正在江南进行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南巡,宗人府送来一封急报,内容是向乾隆汇报定妃万琉哈氏病逝的消息。乾隆看完后,感慨万千,下旨让定妃的遗体在履亲王府多停放几日,一定要等自己回去亲自到金棺前祭奠。

这位定妃万琉哈氏,可不是乾隆的妃子,也不是雍正的妃子,她是在康熙十四年入宫的秀女,是康熙的众多嫔妃之一,在当时,应该叫太皇太妃。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定妃还创造了一个记录:她是清朝276年中最长寿的后宫嫔妃,她去世时,享年97岁。


当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回到京城,果然兑现诺言,亲自到定妃金棺前奠酒,并好言劝慰定妃之子、乾隆的十二叔祹。

当允祹因丧母而伤心流泪时,乾隆猛然想起,允祹已经72岁。看到十二叔满头白发,乾隆更是感慨不已。回宫后,乾隆对太后说,希望自己到古稀之年时仍能有母亲可以孝敬。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长寿基因是有遗传性的。定妃是清朝最长寿的后妃,他的儿子祹实际上也是康熙35个儿子中最长寿的一个。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爱新觉罗·胤祹,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一位不一样的清朝皇子。

一、庶妃生阿哥,宫女养皇子

在写胤祹之前,笔者需要赘述一下: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正式序齿的有24人,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了避讳皇帝名,主动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本文,笔者为了避免混乱,将统一采用诸位皇子在康熙年间的名字,例如胤祹、胤礼等。

根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履懿亲王胤祹,圣祖第十二子。

胤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原是康熙第二十一子,因前面夭折的兄弟较多,胤祹序齿第十二,人称十二阿哥。

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入宫较早,她是康熙十四年的秀女。根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记载,万琉哈氏和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后来的孝恭仁皇后)是同一天进宫的。


然而,万琉哈氏和乌雅氏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乌雅氏入宫第四年被晋升为嫔,第五年被封为德妃。万琉哈氏却在皇宫内当了40多年的庶妃,连个“嫔”位都没得到。即使在康熙二十四年她生下胤祹,康熙仍然没有升她的位份。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吩咐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且生育过皇子的嫔妃,万琉哈氏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她被封为定嫔


从万琉哈氏在康熙朝的“履历”可以看出,她是不受宠的。而在清宫中,“子以母贵”是铁的法则,这也就意味着胤祹并不是康熙宠爱的皇子。

胤祹的童年几乎无迹可查,胤祹第一次在正史中出现,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胤祹已经24岁。《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贝子。

康熙四十八年,24岁的胤祹被封为贝子。而他24岁之前被省略的记载,更可以印证他“不受宠”的状况。那么,这一年胤祹被封为贝子,是因为他立了什么大功,讨得康熙的欢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据《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

(康熙四十八)冬十月戊午,册封皇三子胤祉诚亲王,皇四子胤禛雍亲王,皇五子胤祺恆亲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䄉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俱为贝勒。

意思是说,康熙四十八年十月的时候,康熙大封皇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四阿哥为贝勒。而胤祹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封为贝子的。


换句话说,胤祹被封爵位,并非是康熙特别宠爱于他,而是康熙雨露均沾的结果。而且,当时年龄比他小的十四阿哥被封了贝勒,他却只被封了贝子,可见,他仍旧是不受重视的皇子。

胤祹的人生中,还有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女子,这位女子是清朝最特殊的宫女——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本是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因抚养过康熙帝,还曾做过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因此备受尊重。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阿哥胤祹出生,按照清朝祖制,嫔位以下的嫔妃是没有资格抚养皇子的,因此,胤祹注定不能被生母万琉哈氏抚养。两年后,孝庄文皇后病逝,康熙见75岁的苏麻喇姑孤寂无依,便决定送一个孩子在她身边,以慰她的晚年。就这样,康熙选中了当时年仅2岁的胤祹。

胤祹的到来,给苏麻喇姑的生活增加了生机和乐趣,在此之后,苏麻喇姑在清宫中又生活了18年,成为清宫中的奇女子。


毫无疑问,若无胤祹,苏麻喇姑的晚年不会如此丰富。反之,苏麻喇姑对胤祹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苏麻喇姑性格恬静,无欲无争,在他的教育下,胤祹为人踏实,不做无谓的觊觎。这种影响,直接决定了胤祹的人生。

二、九子夺嫡乱,胤祹初崛起

在清朝11位皇帝中,康熙帝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晚年的储位之争。康熙很早便立下嫡子胤礽为太子,却没有及时打压其他皇子。待诸位皇子年富力强,纷纷觊觎太子之位,而太子为了自保,逐渐开始不择手段,由此造成兄弟不睦,甚至刀剑相向,这就是后世常说的“九子夺嫡”。


胤祹虽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但这件事对他还是颇具影响的。

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从康熙四十八年胤祹被封为“贝子”后,他就屡次被康熙召见。“自是有巡幸,辄从。”即:康熙只要出宫巡查,必然会带上胤祹。

胤祹之所以从一个受冷落的皇子变成康熙面前的熟面孔,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大阿哥胤褆因被三阿哥胤祉举报有“魇镇”太子之嫌,从此失去了“圣心”。胤褆、胤礽的接连“出事”,让康熙有些心灰意冷,因此,他开始扩大考察对象。虽然此后胤礽被复立为太子,但仍没有改变康熙此心。胤祹便因此进入康熙的视线。

第二,胤祹当时已经24岁,且被康熙封为贝子,他已经获得参与朝政的资格,并开始在康熙的授权下“办差”。


当时的夺嫡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康熙的诸位年长的皇子中,有志在必得者,有骑虎难下者,也有犹豫不决者,更有避而远之者,而本文的主人公胤祹则属于后者。他不争权,也不站队,遇到皇子间的争斗,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胤祹的这种心态,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突然下旨赏赐胤祹白银4000两。

需要注意的是,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清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胤礽被废,幽禁于咸安宫。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康熙并不是只赏赐了胤祹,还赏赐了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等人。

胤祺、胤佑都是无意夺嫡之人,再加上本文的胤祹,他们第三人获得赏赐,康熙的用意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从前不受宠的皇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父亲的认可更让他振奋。接下来,胤祹似乎也受到了康熙的鼓舞,他承担了更多康熙给他的差事,而且每次都办得很好。

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康熙对这位嫡母非常尊重。康熙在伤心之余,任命胤祹署内务府总管事务,主理太后丧仪。胤祹非常勤勉,一丝不苟。最后,因为“办事妥帖”,得到了康熙的重点夸奖。之后,康熙开始频繁命胤祹前去办差,例如:

一年后,康熙命胤祹前去办理正白旗满、蒙、汉三旗的旗务;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的嫂子、裕亲王福全之妻去世,康熙命胤祹负责治丧等 。

康熙六十年,九子夺嫡已经来到最后的关头,随着胤禩因“毙鹰事件”失去圣心,真正有机会角逐皇位之人,只剩下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一年的正月,年迈的康熙帝不打算去盛京祭拜三陵,而是打算派一位皇子替自己前去。因当时十四阿哥远在西北领兵,三阿哥胤祉曾委婉表示愿意去盛京。但康熙最终下旨,派四阿哥胤禛、十二阿哥胤祹携弘晟前去盛京行祭拜礼。


弘晟是谁?是三阿哥胤祉之子,因胤祉被封为诚亲王,弘晟是诚亲王世子。

笔者分析,当时康熙内心已经属意胤禛,所以想让胤禛代自己去祭祀祖先。但又怕伤了胤祉的心,或者出于保护胤禛的目的,因此才选择让胤祉之子弘晟同去。而胤祹能被安排到盛京去,不仅是因为他有“贝子”身份,更重要的是胤祹办事妥帖。

接下来,胤祹明显更忙了,当年五月夏至,胤祹被康熙派往天坛行礼,八月中秋,胤祹再次被康熙派往祭祀。康熙六十一年的五月和八月,还是胤祹代康熙前往行礼。

种种迹象表明,在九子夺嫡末期,胤祹逐渐被康熙重用。在康熙去世之前,康熙帝下旨,令胤祹担任镶黄旗满洲都统。


有清一朝,八旗“都统”负责旗内事务,战事甚至可以统管军务,镶黄旗满洲都统更是八旗都统中最要紧的位置,康熙将这个位置给胤祹,意味着胤祹已经手握大权。

然而,手握大权者,并不一定要参与夺嫡。在此期间,包括胤祉、胤禛、胤禵等都有意拉拢胤祹,但胤祹都委婉回绝了。

笔者认为,胤祹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夺嫡之争,有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受苏麻喇姑的教养,与世无争

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生母当时连个“嫔位”都不是,这让他的竞争资格大打折扣

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形势并不明朗,他只想踏踏实实做个宗亲,无意拿自己和母亲的未来去冒险。

三、皇叔历三朝,德高且望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位61年的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隆科多当场宣布遗嘱,由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胤禛登基后,是为雍正帝。


雍正登基不久,立即开始了人事布局,胤祹被雍正加封为多罗履郡王。在圣旨上,雍正给出加封胤祹的理由是“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言语中对胤祹的办事能力颇为认可。

不仅如此,雍正还加封胤祹之母定嫔为妃,当时称皇考定太妃。这对胤祹来说,是颇大的恩典。

曾有史学家认为,胤祹是参与过夺嫡的,他是四阿哥胤禛一派。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至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过胤祹任何关于夺嫡的记录。而且,从胤祹在雍正初年的处境,也能侧面证明他并非雍正的“嫡系”,《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八年五月,复封郡王。

意思是说,雍正二年,宗人府弹劾胤祹办事不恭敬谨慎,雍正因此褫夺胤祹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子。二月,胤祹又因为在康熙的配享和封妃金册上出现遗漏(将两位后宫嫔妃的姓氏写颠倒),再次被雍正降爵,降为镇国公。胤祹被雍正冷落了6年之久,直到雍正八年,胤祹才被雍正恢复为郡王。


笔者曾写过雍正时期的多位官员,雍正帝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帝王,他对自己信任的官员一般都比较宽厚,不管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还是胤祥、年羹尧,从这些大臣身上都能印证这一点。但在胤祹身上,看不到雍正半点宽容。这足以说明,胤祹从一开始就不是雍正(胤禛)的心腹。

胤祹在被雍正贬为镇国公后,展露了他的极为恬淡心性。他远离政治中心,整日在家中读书作画,除非雍正召见,否则他都不轻易出门。

胤祹在雍正朝真正受到重用,发生在雍正八年之后,也就是他被恢复郡王爵位之后。当时,怡亲王胤祥已经去世,在宗室中,雍正能借助之人并不多,果亲王胤礼(十七爷)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雍正便有意重用胤祹。


例如,雍正九年,雍正本来已经下旨让胤礼总理户部三库事务,但因为胤礼还要统管工部以及正黄旗蒙古、镶红旗满洲等四旗事务,雍正便下旨让胤祹代管户部三库。

事实证明,胤祹在办差方面的确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管理下,户部三库井井有条,雍正欣赏不已。到了雍正十二年,胤祹已经是雍正诸位兄弟中年龄最长者,开始署理宗人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宗室大佬。

清朝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在圆明园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命胤禄、胤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

乾隆登基后,立即令胤祹负责雍正的丧仪。两个月后,乾隆下旨:

履郡王允祹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

就这样,胤祹在被封为履亲王,仍掌管宗人府。


清朝的宗人府是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包括掌管皇室玉牒,管理宗室子弟等职能。再加上胤祹是当时康熙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这就造就了胤祹在乾隆初年拥有较高的身份。

四、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胤祹在宗室内虽然德高望重,但他并不跋扈,他在宗室内口碑极佳,对乾隆恭敬,对宗室子弟较为宽厚。

乾隆二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便派胤祹代表宗室到泰陵祭祀,此后的4年内,清朝凡有“祭天、亨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等事务,基本上都是由胤祹恭代帝往行礼。直到乾隆六年,皇长子永璜逐渐长大,胤祹的部分担子才被永璜分担。

乾隆六年,乾隆出巡,胤祹被委以重任,留在京城总理事务。在京城期间,胤祹几乎每天天不亮就到了皇宫,凡事都和大学士们商量,然后每天都会把自己处理的政务和京城的近况形成奏本报给乾隆。若遇到大事不能决断,他会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请示乾隆,从来不敢擅专。乾隆在外三个月有余,胤祹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没有一件逾矩之事发生。


事实证明,胤祹的能力在雍正诸位兄弟中,也算是佼佼者。

然而,自古以来,皇家都不缺少有能力的皇叔。但是,有能力又懂得谦逊的皇叔其实并不多。胤能够获得较好的结局,和他深谙帝王之心有莫大关系。

作为食清廷俸禄的宗室王爷,胤祹对百姓的疾苦也十分关心。乾隆十六年,山东各地因暴雨导致米价上涨,看到来京城的乞丐逐渐增多,胤祹不惜入宫和大学士们争论,他力劝乾隆开仓放粮,并下旨禁止官绅和百姓争购粮食,最终,乾隆听取了他的建议。

另外,对于身陷贪污、科举弊案的官员,胤祹也建议严惩。

历史上,关于胤的政治思想几乎没有描述,但从他上述表现来看,他算得上是一位亲民且有正义感的王爷。然而,这样一位清代王爷,却差点绝嗣。

胤祹一生有1妻8妾,共6个儿子却夭折了5个,乾隆十五年,胤祹最后一个儿子弘昆也病逝了,这让66岁的胤祹万念俱灰。

当时,乾隆亲临履亲王府安慰皇叔,并当场承诺,将四阿哥永珹过继给胤祹为孙。

在清帝中,乾隆的“心眼”并不大,胤祹没有亲生儿子,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亲临履亲王府探望生病的定妃万琉哈氏,在乾隆的内心深处,他是羡慕十二叔的,毕竟,人到古稀之年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乾隆二十一年,胤祹以身体年迈,要在家照顾母妃为由,向乾隆请辞。乾隆再三挽留,胤祹仍坚持辞职,乾隆只好应允。需要说明的是,胤祹在此之前不仅负责宗人府事务,还身兼军机处议政大臣行走、镶黄旗满洲都统等职。换句话说,胤祹71岁之前,仍身居要之,颇受乾隆倚重。

三年后,乾隆在南巡途中听闻胤祹之母定妃去世,他感慨万千,待回京后亲自给定妃奠酒。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俗话说,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母亲去世后,胤祹沉浸在悲伤中很久都未能走出来。从此陷入病痛之中。

乾隆二十八年,履亲王胤祹去世。乾隆悲痛不已,命胤祹的嗣孙永珹为其送终,并让和亲王弘昼、五阿哥永琪为胤祹戴孝,为其谥号“懿”。


胤祹去世时77岁,他是康熙帝31个儿子中寿命最长者。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母的“长寿基因”,另一方面也和胤祹恬淡的性格有关。

纵观胤祹的一生,他最初是不幸的,他生于皇家,但生母却并不受宠

他有幸成为“贝子”,但并不特别受康熙重视

他算得上文韬武略,他懂得治理朝堂、他理解百姓疾苦,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大展宏图

然而,胤祹却是幸运的,他虽生于皇家,却没有卷入权力斗争;

他虽贵为皇子,却拥有超脱的心性;

他虽“位高权重”,却也懂得谨慎收敛。

他虽然无子,却因此降低了乾隆对他的戒心;

作为三朝老臣,胤祹的人生可能会有遗憾,但绝无悔意。

《老子》第二十二章中有一句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不和他人相争,所以走遍天下也没有人与他争。古人所谓的“委曲求全”,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够“求全”啊!

胤祹用一生践行老子的这一句话,实乃大幸!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erm18587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