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制作工艺(非遗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5-01-22 08:54:23     作者:笑敷衍心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af128328.html     违规举报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肖。


2006年5月20日,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弓箭的起源很早,这与先民的狩猎活动有关。早期的弓箭很难留存,由于弓体、箭干是以竹、木制成,极易腐烂,所以在新石器时代和夏代遗址的发掘中,还一直没有获得过完整的标本。而石镞、骨镞和青铜镞则易留存,考古中也多有发现。从镞的形制和材料上可以看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到春秋,弓箭一直在不断改进。


在历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到春秋时期形成了有关弓箭制造的详细记录,见之于《考工记》,文中给予明确规定,用以指导精良的弓箭生产。




《考工记·弓人》指出,制弓所需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将六材合制成弓,短时间内不可奏功,不同的工序需选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古代制成一张良弓,至少需二至三年才成。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已历经300多年。清朝时期,聚元号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


当时,聚元号做的弓以供应皇宫为主,定期由宫中按弓箭大院的人数发放钱粮。清末,弓箭作为兵器已被洋枪洋炮取代。清朝国库空虚,这些皇家弓箭工场沦为民间作坊。


这时执掌聚元号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称其为小王)。小王夫妇因吸食毒品而无心经营弓箭铺,最终山穷水尽,只好将其祖业变卖给杨家。


民国时,弓箭大院里,只剩“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和“德纪兴”7家。


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


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到现在只剩下杨福喜一个传人了。


聚元号到今天已流传了近300年,历经十代传人。在聚元号弓箭铺中,保存着一张由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在文革中保护下来的古弓,弓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弓上另有铭文解释,说这把弓是为聚元号100周年庆典而特制的。据此推断,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至1721年间。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放弃了原有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全面继承了聚元号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


聚元号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曾应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af12832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