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章开篇学而时习之(论语笔记学而篇)

发布日期:2024-12-22 10:45:40     作者:我便相随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bc268819.html     违规举报

小编原创,谢绝转载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


有子曰:其为人者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未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试译:如果某个人很孝顺老人又兄弟间友爱,像这样的人好犯上的,很少;不好犯上的人,从来没有见过他作乱。堂堂君子应该致力于这些基本涵养,这些涵养达到了,自然就顺应了天道。孝老敬亲,这个应该是“仁”的根本吧。

《论语》开篇,继做学问的总则之后,就抛出了几句。目的就是教人要孝道。而后诸篇,渐渐涉及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整部论语的理论基础,我感觉也是发轫于这个五伦,所谓忠、孝、悌、忍、善的关系准则。五伦同五常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如下的:

君臣——义——忠

父子——仁——孝

夫妻——智——忍

兄弟——礼——悌

朋友——信——善

这里,我对“忍”、“善”的对应内容,有点迷惑。感觉应该是“忍”是对应夫妻关系;“善”应该对应朋友关系。

有子比孔子小三四十岁,是论语里的“三子”之一(即孔子、有子、曾子——我暂时没看完,应该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孔子的思想。但这个思想也是后来“打倒三家店”的主要罪责之一,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除了《学而》篇,论语的《颜渊》篇也有明确的关于五伦的论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其实,说白了,就是社会秩序、社会规则。孔子认为,应该从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来构架这个社会关系的准则。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也一直是遵循了这一准则。

我们可以看一段关于大孝之代表的“舜”的记载: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啥意思?就是说,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兄弟叫象的,一家三口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但是,类似舜的这种孝,和今天的法治社会还是有很大冲突的,所谓你不能助纣为孽——如此顽劣的一家子,如果不能用孝行来感化,那么就应该用法律来约束。其实这一点在紧跟着下来的有子的一段话说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你用孝实现不了的,必要的时候得用礼来约束——这里所谓的“礼”,个人理解,除了道德的层面,应该是法治思想的萌芽了。

所以,大凡朝代的更迭,许多时候,都会拿老祖宗的这些论断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论语中并没有强调愚忠愚孝,它对“礼”的定义显然更为宽泛。“打倒三家店”作为百货店的佛家、作为药店的道家都没事,偏偏作为饭店的儒家倒霉……这些应该是值得后人警醒的。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bc26881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