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道德经心念以静)

发布日期:2024-12-22 07:48:40     作者:一辈子相约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cf421756.html     违规举报

道德经:心念以“静”为本,人生祸患皆因杂念而生。


“万念以静为本”。

如果内心是一汪潭水,那么自己的欲念和情绪如同投进潭水之中的石子,它会激起千层涟漪波浪,而湖水则因平静才现出美好。

《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制服者。

人生以静为本,静才能现出真我,让自身从容,自身的那些焦虑,恐惧,紧张,罪恶,邪念等消极情绪,都是内心不静之后产生的状态和问题,而祸患皆生于此。

如那些贪嗔痴欲一般,让自己生出万般祸患,产生万般痛苦,而所有人生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问题,皆因自己内心不静而生。


内心不静,产生千般杂念。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当念想产生的时候,即便自身意识到这个念想对自己没有好的作用,但是却因念想的微小而忽略不计。

但是杂念长存,慢慢积聚之后,就会产生想法,当事件突然出现需要自己作出决定时,便会因内心的欲念所主导,产生偏颇不理智的行动。

比如说因贪欲而生的错误言行,内心戾气而生的过激举动等等。

一个人内心戾气过重,恩怨心过深,当他和别人产生纠葛和问题时,就会被情绪占据上风。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事件,一个人冲动之下做出过激的举动,夺去了对方的性命,自己也深陷囫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样一些事件多数发生在熟人之间,因为熟人之间存在事情的牵扯,怨恨的累积,才造成的这样一个结果,而在陌生人之间即便产生问题和纠葛,在情绪的冲动之下,也不至于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


我们都将一个人片刻的过激行为归类为情绪冲动,但是却不知情绪冲动的背后,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积聚过程,祸患也因此而生。

通过一个人的内心念想,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如果他的内心平和,能够让内心的戾气,怨恨,贪欲得到合理的控制以达到平衡,营造一种阳光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一定生活的开心并且少祸患。

而反之,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斥的都是贪欲,焦虑,戾气等,他一定会过得越来越糟。

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使他压抑,抑郁,夺去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甚至也会慢慢积聚,在某一些时候,付诸于行动之中,影响他的人生。

所以儒家提出了“慎独”的智慧,就是在自己独处时,也能保证修正自己心性本源,让自己内心保持平静,避免糟糕念想的产生和积聚。


《道德经》有这样一段话: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社会正常发展而又重新私欲大作,应以道的真朴去整治它,那样人们就会无欲无求,没有欲求必然清静无为,天下才能自归安定。

道的智慧是无为,整治的就是内心的过多思虑,以无为的智慧修正内心存在的多虑之心,当内心达到无欲无求时必然清静,这样才能无祸患,天下将自归安定。

“道”是影响自然和运作自然的法则,而我们对于自身也要以这样的法则作为核心。


《菜根谭》说: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在平静之中意念思虑清澈不染,可以看出心性的真正本源;在闲暇中气度舒畅悠闲,可以发觉心中真正玄机;在淡泊中性情谦静中和,可以体会心中真正的趣味。省察内心以觉悟天地间的至理,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了。

人生以静为根,这样才能让心灵减速,缓和自己的压力和负担,还原本真,还原生活乐趣,看见人生美好。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cf42175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5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