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真的是空气折射吗(海市蜃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日期:2025-01-22 02:19:11     作者:旧书信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fb431389.html     违规举报

海市蜃楼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百科简称蜃景,科学的解释是一种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从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海市蜃楼也被具体划分出了很多的种类,根据它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物体,分为上蜃、下蜃、侧蜃三种,有的海市蜃楼还会带有颜色出现,所以也有着彩色和非彩色的海市蜃楼。还有海市蜃楼的景象大体可分为古代景象和现代景象两种!


例如古代书籍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对海市蜃楼的描写:“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像其山川。。。”古时传说:中国的大海里,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叫做蜃,它善于点化虚景。这种大蜃一吐气,气就马上变为海市蜃楼。

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到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孙公子禹年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不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里面车水马龙。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过了一阵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登州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云雾空气,像宫殿居室、台阁景观、城墙垣堞、人物、车马、楼屋顶盖,都清晰可见,人们把这种景象叫做“海市”。有人说:“这是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去河朔出使 ,路过高唐县,在驿馆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得非常详细,这里不详细摘录了.询问本地的老人,说:“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过这个县,也能清楚的看见人与物。”当地人也称这(种景象)为“海市”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海市蜃楼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国外也有许多关于海市蜃楼的记载:例如在1954年,爱琴海的上空出现过一次震惊世界的海市蜃楼,这次海市蜃楼极为特殊,瞬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古代维京人的装束。在海市蜃楼中的那些人穿着维京海盗时期的装束,而且目击者多达2400多名。这样的事件不止一件,但后来查资料,有关的记载却很少,从而打破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由于许多蜃景在地球上根本找不到原型,所以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平行宇宙理论。

平行宇宙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没有理论和实验支持,平行宇宙也不过是一纸空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量子论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在观察量子的时候,发现每次观察的量子状态都不相同,由此科学家推测每个量子都可能对应着不同宇宙的状态,这说明宇宙不止一个,平行宇宙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平行宇宙论分为四种说法,那这四类平行空间与我们的宇宙又有怎样的包容关系呢?

第一类平行宇宙就像是大海捞针一般,是海洋里的一个针。偌大的宇宙中包含一个平行宇宙的存在。

第二类平行宇宙就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东西,永远不会交叉也不会触碰,就像是一辈子都不会见面的左右耳。

第三类平行宇宙就是在偌大的宇宙里,总有一个平行宇宙与我们隔空相望,只是距离非常遥远。

第四种平行宇宙的解释就是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导致我们看不到四维空间的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论比较复杂,我们不可否认它的存在,但还需要各种科学实验加以证明。

近代科学的认识水平。19世纪中晚期,系统的西方光学知识逐渐传入我国,其中对海市蜃楼的解说建立在光的折射知识基础之上,与近代科学的认识相一致,为我国科学界所接受。至此,我国传统的海市蜃楼成因学说,一直都建立在光学现象上。

小编个人认为海市蜃楼的景象一部分是由于光遇到相应的自然条件而显现出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实景;另一部分找不到实景的可能是沉物再现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一云,认为由于岁月变迁,某些城池、物体沉沦于地下或海中,没有散开,一旦遇到合适条件,它们还会在原地显现出旧时风貌来,此说依据桑田变海理论。


您有没有见过海市蜃楼 ,您又是怎么看待海市蜃楼景象呢,欢迎大家评论!

喜欢历史奇闻异事,野闻秘史,正史杂谈的,欢迎添加关注!小编定时更新各种历史上奇闻异事!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fb4313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