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与鲁迅母亲见过面吗(鲁迅的母亲)

发布日期:2024-12-22 10:11:34     作者:爱就在这刻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fr273498.html     违规举报

古今中外,大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甚至历史伟人,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特别是母亲的大力支持。今天讲到的这位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一生默默无闻,历尽坎坷,她38岁不幸丧夫,又痛失1儿1女;但她没有被生活压垮,用8块钱送儿子到外求学,造就了中国第一文豪。

说到这里,你也许已经知道她是谁了。因为,自古虽有“文无第一”之说,但他是特例,他就是中国近现代,至少百年之内第一文豪。不错,他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管如何有成就,他的成长终归是跟母亲分不开的。今天就来聊聊他的母亲。


一)外婆家的梦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也许待你最亲的人就是你外婆了。尤其是在你童年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梦,就是去外婆家。小时候,外婆家就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那门口的潺潺小溪,溪水里的小虾,那小溪上的小桥;小桥通向远方的那条小路,小路两旁那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庄稼地;小村西口的山坡,山坡上的那一大片明丽的清泉;外婆家的第二道门;被烟火熏黑的灶火;在灶台边忙着给你做好吃的外婆的笑声;外婆的一头雪发,充满慈爱的皱纹和佝偻着的腰;当然还有外爷的一把山羊胡子……

鲁迅先生的外婆家则更加梦幻,他的童年如果离开外婆家肯定是苍白的。掘蚯蚓趴在河边钓虾,烧吃罗汉豆,月夜下的小船,坐在小船上看社戏等,鲁迅说他小时候每年到外婆家过的一段日子都跟过节似的。这在先生的作品里都有描述,此不多说。而带他到外婆家的正是他的母亲,她叫鲁瑞。

(二)偷着读书的大家闺秀

鲁瑞于清朝咸丰年间(1858年)生于浙江绍兴的安桥头村。这里距海不远,而且附近还有一条河,即美丽的曹娥江。这是个标准的山青水秀的村庄,环境清幽宁静。鲁瑞也算是大家闺秀了,她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京官,外祖父曾位居翰林,父亲鲁希曾做过户部主事。

鲁家是一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大家庭,女子的地位很低,所以鲁瑞是未进过学堂的,但这不代表她没有文化。她自小就十分聪慧,对读书有很大兴趣。父母不让她读书,她就偷着学。小时候,家里请了教书先生,教弟弟读书,她就当“旁听生”,悄悄地站在旁边听了将近一年的课。

后来被父亲知道后,就取消了这个旁听的资格。不过她并不气馁,既然入门了,就开始自学。她自己找书读,既然是书香门第,弄几本书还不是什么难事。当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她便主动向别人请教。

就这样,鲁瑞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识了许多字,尽管书写水平不行——因为想写字,还得买纸笔之类,比较麻烦,容易被父母察觉,所以她一直对于书写比较欠缺,但她认字的能力很强,很早就能读书了。而且她的思想很“新潮”,不读那些古板的玩意,喜欢故事性的,先是读弹词,后来干脆看小说,比如《水浒》、《封神榜》、《三国演义》等名著,早早就通读过,还经常有声有色地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也给后来的鲁迅先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书读得多,思想自然就开朗。所以鲁瑞不同于那时的一般女子。尽管她开始在父母的要求下也缠了脚,但到清朝末年天足运动兴起时,她就果断地放了脚。当时她的本家中有一个绰号叫“金鱼”家伙,此人十分顽固。他见到鲁瑞放了脚,就四处讲鲁瑞的笑话:“某人放了大脚,要去嫁鬼子了,呵呵。”鲁瑞听到了这话,只冷冷道:“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呀,嘿嘿!”她对这些流言蜚语毫不在意,我行我素。后来鲁迅的执著个性就酷似他母亲。

鲁瑞的思想开放性还表现在剪辫子上。1902年,鲁迅在日本给母亲写信,要她放足、剪发,她回信说:“老大,我年纪已大,头发以后剪,足已放了。”不久,鲁瑞果然又剪了头发。绍兴光复后,她还劝那些顽固的男人把辫子剪掉,比如家里的雇工,她就支持他们剪发。

即便在年纪很大时,看到青年人织毛衣,她也要学,做得不好就拆掉重织,一次又一次,坚持不懈地学。终于,连复杂的花纹都给织出来了,样式也织得很时尚。鲁迅看了也佩服地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

(三)遭遇人生三大不幸的母亲

鲁瑞嫁到周家是门当户对的选择,初到周家是比较幸福的。因为周家也曾显赫一时。鲁迅的祖父叫周介孚,号梅仙,进士出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他颇有学识,性格豪迈,思想开明,喜读小说。有家书《恒训》传世,另写有诗数十首,被鲁迅集成《桐华阁诗钞》。他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

但鲁迅之父周伯宜就弱了一点,他是秀才出身,但屡应乡试不中,所以一直闲居在家,郁郁不得志,基本靠祖先的老本吃饭。鲁瑞心地善良,生活勤俭,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她为周家生下四子一女,全家其乐融融,开始的日子过得倒还不错。

但平安的日子不长,当鲁瑞进入壮年,即长子鲁迅到十二三岁开始,周家连续出事。鲁瑞短时间内便接连遭遇人生三大不幸,一是公公被抓坐牢;再是丈夫大病三年后去世;还有一子、一女连续夭折……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本来是很有能力的人,却不小心“阴沟翻船”,使周家迅速衰落。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江南乡试。因为儿子周伯宜屡试不中,周介孚一时着急,就想了个招。当时他丁忧(守丧)在家,就向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的殷某行贿(殷某是他在京做官时的同僚),想让其在考试中对儿子关照关照。然周介孚用人不当,让家里的佣人去送钱。结果被发现,考试还没有开始,就出事了。

周介孚因行贿乡试主考,被上告朝廷,光绪帝龙颜大怒,将周介孚直接免官,而且还判了个“斩监候”。因周家广使银子,才免一死,但56岁的他也坐了8年牢。自此,周家从天堂坠入地狱。


受周介孚住牢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儿子周伯宜了。他自此陷入精神崩溃状态。公公坐牢也就算了,而丈夫一旦倒下,对于鲁瑞来说无疑是天塌了一样,一大家子怎么办?长子鲁迅才12岁多,他下面还有几个弟弟!

开始因周介孚畏罪潜逃,周伯宜一度还被官府抓进监狱顶罪;后来,周介孚一看儿子被抓,只好到官府自首。周伯宜这才被放回。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银子打点。

周伯宜从监狱放归之后,变得喜怒无常,鲁瑞跟着受了不少委屈。鲁瑞做好并亲手端去的饭菜,会被丈夫无缘无故地摔出窗外,嘴里还骂骂咧咧的。也是自那时起,鲁迅对父亲就开始疏远了。

周伯宜对仕途彻底绝望后,就经常借酒浇愁,甚至还吸食鸦片。本来为父亲免死就用去了许多钱财,你再酗酒、吸毒,这家底哪能不败光?关键是,周伯宜这种自暴自弃,不仅是精神上的堕落,也使身体上倍加摧残,他很快就得了大病。他先是肺结核,然后是肝硬化,持续了近三年时间。这两三年里,他全身水肿,咳嗽,咳血,最后发展到狂吐鲜血,受尽折磨。公公被押在牢,孩子们还小,而面对这些折磨的只能是鲁瑞。

肺结核俗称痨病,在当时的中国,几乎就是绝症,没有丝毫办法。后来鲁迅在小说《药》里的主人公华老栓,就是为了给儿子治痨病,去弄人血馒头的。当时为了给丈夫治病,鲁瑞也很是为难,家里陷入困境,能卖的东西都被卖光了。鲁迅后来回忆,他经常拿着家里的东西和母亲的首饰去当铺,换了钱回去买药给父亲治病,受尽了白眼。

鲁瑞从一个吃喝不愁的大家闺秀,到一个生活优厚的官宦人家的太太,如今是丈夫躺在病床上等死,其中的悲苦心酸可想而知。当时周家成了平民甚至贫民,在封建礼教等级森严的时代,周家没有资格到当地的官医局挂号,只有请民间医生来治病。

但当时民间的中医有好多都是徒有虚名,再加上周伯宜的病本来就严重,所以即便花费再多都是白搭。当时周家还找了民间的一位号称名医的何廉臣来诊治。名医自是不同,开的药方子也奇特。比如同巢的蟋蟀一对,结了子的平地木十株,隔年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等。后来被鲁迅讽刺为:蟋蟀要原配的。

何廉臣在用汤药的同时,还用一种特别的丸药,即败鼓皮丸。这药丸“就是用打破的鼓皮做成”,医生认为周伯宜得的病叫臌胀病,所以得用打破的鼓皮来对付,这后来也受到鲁迅的抨击。后来鲁迅回忆道:然而那种神奇的“败鼓皮丸”服用了一百余天,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

周伯宜自1893年冬一病不起,至1896年10月去世,年仅36岁。而此时的鲁瑞才38岁。自此她开始了长达48年漫长的寡居生涯。

在公公被打入死囚,丈夫重病期间,鲁瑞,这个平凡的女性像一棵坚强的大树,苦苦撑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钱财花光之后,她强忍着极度的悲痛,四处张罗家用,常常拿出首饰与家当让鲁迅去当铺换钱。

不到中年即丧夫,已足够不幸。而此间她还经受了丧子(女)之痛。

大家都知道鲁迅弟兄三个,他是老大,还有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事实上,他总共兄弟姐妹五人。就在丈夫病重之前,她就丧失了自己唯一的女儿。接着是丈夫撒手人寰。此时鲁迅15岁,老二周作人11岁,老三周建人才8岁,四子周椿寿才4岁,还有四个希望。但爱女夭折,丈夫早逝,这还没完。两年后,她再受打击。她最疼爱的刚刚6岁的小儿子又夭亡了!

后来,鲁瑞不管随着儿子到哪里安家,她都要带着一张画像,画面上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这就是六岁夭折了的鲁迅的四弟。周氏兄弟当时为了安抚伤心的母亲,特请来绍兴名画师叶雨香画了小弟的像。这张画像陪了母亲45个春秋,直到她去世时。

短短数年,她连续遭遇公公入狱,丈夫病故,爱子爱女夭亡,普天之下,有几个人能承受得了?而她还是一个30多岁的女子!此间的痛苦有谁能知?但她还是坚强地承受着这一切。因为,她还有3个儿子。这3个儿子是她的希望。也许在鲁瑞心里,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民族魂;但她知道,只要努力,儿子以后会成才的。

于是,压下心底所有的伤痛,她要把儿子送出去,求学。

(四)母亲送儿出乡关

丈夫去世时,鲁迅才15岁;两年之后,当鲁迅17岁时,鲁瑞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儿子送出去。再苦再难,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这也许是中国家长的优秀传统。不过在当时,鲁瑞送走鲁迅是要有一定果敢和勇气的。一是家境很困难;第二,关键是鲁迅是长子,他担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如果按一般人的理念,鲁迅是不可能让一个寡母送出去的,她要把老大留下来,成家立业,撑门面。她宁可送次子、三子出去,也得留下即将长成大人的鲁迅。


但鲁瑞做出了一个堪称伟大的选择。如果她当时犹豫了一下,让鲁迅在家守着她,那么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就要改写了。这也许是鲁迅后来对母亲至孝的根本原因。没有鲁瑞的选择,就没有鲁迅的未来。因为他本身就是孝子,当时母亲若执意留下他,他可能就留下了。

因此,后来当母亲硬塞给他一个十分不优秀,甚至十分平庸的朱安时,鲁迅无论如何是不敢不接受的。尽管他在精神上一直都没有接受,但在表面上,必须接受。因为孝。因为有了朱安,母亲的心就宁静了,母亲便有人照顾了,鲁迅才能省下心成为一个斗士。

不过当时的周家确实很窘迫,鲁瑞拿不出那么多钱。她卖掉一件首饰,换了8元钱做盘费,把儿子送出了绍兴。

母亲送儿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即便只是为了母亲的这个决定,鲁迅就必须得学成。

那年是1898年,中国不寻常的一个戊戌年。

那年的4月,鲁迅入南京水师学堂,将名字周樟寿改为周树人,步入新的人生。

(五)影响鲁迅一生的伟大母亲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人,做父母的,他的骨子里先得有谱。

鲁瑞首先是很有个性的,她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品质。她能在众多打击下,顶着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变卖首饰嫁妆,想尽各种办法,送鲁迅去外面读书,以后又让鲁迅东渡日本去留学;接着她又毅然把次子、三子也一一送出了家门。膝下一个也不留,只要你想读书,我不怕孤独,不怕劳累。

能坚持把三个儿子都教育成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鲁迅的“韧”的战斗影响很大,他用自己的笔,去跟那个时代所有的反动势力斗,横眉冷对千夫指,从不低头,有着最硬的骨头和最坚韧的精神。

鲁瑞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劳动妇女,她孝顺父母、公婆,相夫教子,而且待人和蔼宽仁,富有同情心。她时常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送给急需的人。家里人有时对佣人说话不和气,她总是说:“不要大声小气说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可以同他讲么!”她还给雇工王鹤照做鞋、袜、衣服等。在富有的家庭,主人给仆人做衣服,没有一点爱心是做不到的。鲁瑞还热心教王鹤照识字,并说:“我就苦得不会写,你学起来,可以记记账。”

这对鲁迅的影响也很大。鲁迅后来帮助了许多进步青年,比如萧红、柔石等青年作家,鲁迅不仅对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还有大度的物质上的帮助。

鲁瑞性格还很乐观、开朗。后来她曾一度跟次子周作人一块住,儿媳妇因生气不吃饭时,她便说:“你们每逢生气的时候,便不吃饭了,这怎么行呢?这时候正需要多吃饭才好呢,我从前和你们爷爷吵架,便要多吃两碗,这样才有气力说话呀。”用周作人的话来说:“这虽然一半是戏言,却也不难看出她强健性格的一斑。”

鲁迅的写作风格又泼辣又幽默,跟母亲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这个笔名,取母亲的姓氏,自然寄托着他对母亲深深的尊敬和爱。

鲁迅为了报答母亲,后来把母亲接到北京来住。鲁瑞该享享清福了,但她也不是把自己当什么都不管不顾的老太婆。他也经常同鲁迅谈论时事,经常读书看报,家中总有几份报纸。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形势十分黑暗,革命者时有性命之忧。鲁瑞尽管呵护自己的儿子,但从不阻拦鲁迅参加革命活动。她每天都阅读报纸,看到不平之处,就会十分激动,慷慨激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鲁瑞看书看得很多也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鲁迅后来曾说,因为母亲要看书,他到处搜集小说。而且老人家记忆力特别强,改头换面,内容重复的东西,经她一看就发现了。“这和那本书上的故事是一样的。”——这虽然使鲁迅在找书上费了不少心力,却也使他清楚了许多书的来源。这无意间对他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书带来益处。


当然,鲁瑞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比如她强加给鲁迅的媳妇朱安。不过在当时,这也是她思想的局限性。那时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母亲都一样,她们不可能有爱情自由的理念。不过后来,儿子周作人娶了日本媳妇,她也没有过多干涉,证明她的思想还是在不断进步的。

1936年10月,鲁迅不幸逝世。当时鲁瑞已经79岁高龄。她知道后,悲痛欲绝。她曾经失去过两个子女,如今,白发人又送了黑发人!但见送电报的同乡宋紫佩先生仍在身旁时,她便极力克制着自己。等镇静自如地送走了宋先生,然后才放声大哭!她事后说,“我当时是不能累宋先生难受啊!”

后来,当鲁瑞看到社会各界人士对儿子的悼念时,她释然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有了母亲这句话,鲁迅先生在九泉之下亦当瞑目了。鲁瑞不愧是一位时代巨人的母亲,她不仅像一棵大树,能在困苦的时候,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她又像大海,能包容所有的悲伤与痛苦。

鲁瑞在鲁迅去世后,又坚强地活了7年。她于1943年安然长逝,享年86岁。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fr2734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