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能不能养(身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发布日期:2024-12-22 09:26:18     作者:遥远的炊烟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ql314593.html     违规举报

种地的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有地不敢种是什么感觉?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的农民就体会到了这种感觉,虽然每人都分得了相应的耕地,可是庄稼种上去最后啥也得不到,不论农民种啥都会被野猪给毁掉。面对身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的野猪,农民是既不敢吃也不敢打。


何为三有保护动物?

指的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主要由哺乳纲、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昆虫纲五大类型组成,其中哺乳纲包含6目14科88种,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刺猬、果子狸、松鼠、东北黑土、大竹鼠、野猪、猪獾、黄鼬、豹猫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鸟纲包含18目61科707种,常见的有苍鹭、斑鸠、啄木鸟、八哥、柳莺、山雀、麻雀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两栖纲包含有3目10科291种,常见的青蛙、蟾蜍、树蛙、东北小鲵等属于这一类的。

爬行纲有2目20科395种,包含大头乌龟、黄金龟、树蜥、太白壁虎、沙蜥、以及金花蛇、白环蛇、三索锦蛇、叶青蛇、六盘山蝮等。

昆虫纲包含有17目72科120属另110种,常见的有虎凤蝶属、叉犀金龟属、硫磺蝉属、琥珀蝉属、中华蜜蜂、虎灰蝶等。

野猪就属于三有保护动物中的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下的动物。


野猪的价值和危害

对农民而言,野猪的主要危害是会破坏耕地和庄稼,因野猪大多属于集群活动,一般一个集群会有6-20只个体,一个集群是由一个或多个繁殖的母野猪和它们的最后一窝的幼仔组成的,他们会一起觅食和活动。虽说野猪的食物种类很多,草根、草叶、浆果、坚果、蛇、虫、鼠、蚁等都会成为野猪的食物,但他们食物的90%都是植物物质。所以野猪会经常侵入林地旁边的农田,而且一旦野猪集群侵入一块庄稼,那基本这块庄稼地就会被全部毁掉。


而野猪作为三有动物,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其他动物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野猪习惯用鼻子拱开土壤,挖掘土壤中的老鼠、蛇和各种植物根系食用,野猪在挖掘的过程中能让土壤松软,并且还可以将落叶和土壤混合到一起,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另外还能将位于地表的种子翻入地下,以帮助种子萌芽。

冬天野猪在拱土的时候则可以让被积雪覆盖的地面暴露出来,从而为马鹿这样的动物提供更多的觅食机会,有助于他们过冬。


有利就有弊,野猪在失去自己的天敌后,成了人类的“天敌”

野猪的天敌有狼、豹、熊、老虎等野生动物,在我国野猪最大的天敌是华南虎,据统计一只华南虎一年可以捕捉上百只野猪,最近这些年由于环境被破坏,导致我国野生华南虎的数量大幅度下降。

相比于华南虎、狼等天敌而言,野猪的繁殖能力更强,适应能力也更强,失去了天敌的威胁之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由于野猪的大量繁殖,在森林中的食物不够时,小野猪就会在母亲的带领下下山觅食,破坏耕地。虽然村民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野猪的防护,但是在美食的诱惑下,野猪总能找到空子钻到地里进行一番破坏。

我国野猪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有东北三省、湖南、福建、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的野猪是最多的,达到了15万头,全国的野猪数量目前应该已经超过了100万头。按照野猪一年2胎,一胎生10头计算,这100万头一年轻松就能再繁殖100万头出来。


早些年,野猪不仅是老虎、豹子等野生动物的食物,也是人类的食物之一,但这几年发生了反转,野猪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变成三有动物,再加上去年的禁野令,野猪已经被禁止食用的,反而这些年发生了多起野猪攻击人类的事件,2005年、2008年、2011年、2015年、2018年都有发生野猪攻击人的事件,最恶劣的是2018年,一头野猪直接咬死一名村民。

面对伤人的野猪,农民是既打不得也吃不得。好在如果自己的庄稼被野猪破坏了,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向国家申请补偿的,只是往往补偿的钱并不足以抵消农民的损失,所以农民对野猪是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官方出招,你觉得可行吗?

为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农民的损失,官方给出的措施是合理合法驱逐,农民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土地周边设置荆棘、木桩等围栏进行阻挡,在野猪出没的时间通过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制造噪音,或者是装闪射灯等方式来驱赶野猪,减少其对庄稼的破坏。

另外,还有些野猪比较多的地区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当然必须是专门的野猪狩猎社,虽然每年只能捕杀一定数量的野猪,但是由于野猪的活动习性和危险程度,很多地方的野猪狩猎社都无法完成每年的狩猎目标。

对于当前针对破坏庄稼和伤人的野猪采取的这些措施你觉得可行吗?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ql31459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