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画法儿童画法(秋季趣味写生课程好吃的炒板栗)

发布日期:2024-12-23 12:05:39     作者:視荢洳掵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frn457079.html     违规举报


课程参考

1.课程类型 趣味写生课程

2.参考课时 90分钟

3.工具材料 彩色卡纸、记号笔、水彩笔、高光笔

课程拓展

“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在《诗经》里,描述了这样一种早在西周时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的果树。猜一猜,其中“栗”,说的是哪一种树呢?

没错,描述的正是板栗树!板栗树在我国至少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板栗就是板栗树结的果实。不过,我们平时吃的板栗,都是农民伯伯采摘处理后的,那么挂在树上的板栗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树上的板栗刚开始是嫩绿色的圆球,三三两两,成簇成团,小球周身布满坚硬细密的刺,看上去就好像刺猬一样;板栗成熟时,小圆球就会裂开,露出我们常见的褐色板栗。一般一个刺球中有3~4颗板栗,有的圆圆的,有的扁扁的,有的一边圆一边扁,剥开褐色的外壳,里面就是那金黄色的板栗仁啦。

板栗的营养十分丰富,有着“干果之王”的美称,十分受人们喜爱。板栗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炖、可以炒,可以当零食,也可以做成菜,是人生活中一道普通而又重要的美食。那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糖炒板栗吗?

糖炒板栗始于宋代。在炒板栗时,在一口大铁锅中将板栗和大小均匀的砂石同炒,一边用铁铲搅拌,间或加入食糖,不用多久,板栗的香气飘满了空中,老远就能闻到呢!刚出锅的板栗经过翻炒,橙褐色的外壳油光发亮,裂开一道道大大小小的口子,轻轻一剥,就能露出里面的板栗仁。金黄色的板栗仁,又香又糯,吃到嘴中,余香满口,真是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在北京、天津一代地区,至今还传颂着赞咏糖炒栗子的佳句:“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现在正是吃板栗的季节,在今天的美术课程中,我们一起来画一画板栗吧!通过观察写生的方法,描绘出板栗的外形,并细心地刻画板栗的颜色,使作品细节丰富,美感十足。一起来看看参考的教程吧!

情景描述

将三三两两的炒板栗摆在桌上,你看,板栗深色的外壳衬着金黄色的果肉,真是又美味又好看!让我们一起用画笔,将这一盘美味的炒板栗画进画里吧!

课程知识点

通过对糖炒板栗的观察和写生,锻炼小朋友们的观察能力和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板栗进行色彩的塑造和细节的刻画,锻炼小朋友们的对静物进行深入刻画的能力。以生活常见的美食进行创作,培养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寻找绘画题材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准备糖炒板栗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其形状、颜色和细节的特征和美感,通过线条的刻画和色彩的塑造,绘画一盘美味的炒板栗。

板栗的外形简洁,有着大小、圆扁等变化;在颜色上,板栗褐色的外壳整体中富有细腻的变化,与金黄的板栗仁形成鲜明的对比;板栗外壳的纹理、糖油呈现的高光、裂口的变化等,都是画面精彩的细节。在绘画时,小朋友们要确定好适宜的构图,并注意板栗之间大小、前后、聚散的变化;涂色时应避免平涂,色彩之间通过叠加、渐变等,使色彩衔接恰当且显得丰富、生动,同时不忘用高光笔添加板栗的高光,使作品富有细节之美。


2.运用卡纸色块衬托的方法,表现桌面上的蓝底白花衬布,处理好画面的色彩关系、主次关系,使作品层次丰富,对比鲜明,富有美感。

蓝印花布是中国的一种工艺品,颜色为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布上面有着白色的各种花纹图案,充满着淳朴自然、变化多姿的美感。在绘画中,我们可以用蓝色卡纸表现衬布,并用白色的油画棒或修正液点缀白色的小碎花,通过冷色的、深色的衬布,和画面中板栗的颜色拉开对比,使画面丰富,主次分明。


绘画教程


准备糖炒板栗的食物,确定画面的构图

用记号笔在素描纸上勾勒出板栗简洁的外形

注意线条的流畅,以及板栗之间大小、前后、聚散的关系


在简洁的外形上进行细节的刻画

表现裂口的不同形状、外壳的线条纹理等


用马克笔或水彩笔进行涂色

先用褐色、橙黄色等铺出外壳整体的色块


用黄色涂出板栗仁的颜色

并用高光笔在合适的位置添加高光

体现板栗油光发亮的光泽感


用蓝色的水彩笔为盘子进行花纹的添加

通过简洁的花纹点缀和丰富画面


沿着图案的轮廓线

用剪刀将画好的一盘板栗剪下来


将蓝色的卡纸剪成衬布的形状

并与一盘板栗粘贴固定在白色的卡纸上


用白色的修正液点缀小碎花

这样一块美丽的蓝底白花的衬布就完成啦


我们还可以画出大大小小的板栗

并涂上颜色剪下来


将剪下来的板栗粘贴在画面不同的位置

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当然你还可以在画面空白的位置添加文字等

使作品更加富有美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frn4570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