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遣弓剑不西巡(他安在安禄山岂敢反)

发布日期:2024-12-22 05:27:43     作者:看似柔情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az232088.html     违规举报


王忠嗣

李唐王朝自立国起,便开始开疆拓土。随着疆域的越来越大,巩固国防、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变得越来越迫切,于是唐玄宗在开元十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之前的节度使虽然兵权在手,但是多为忠厚名臣,并且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许多人因为在节度使任内,功勋卓著,往往入朝为相。唐玄宗改革节度使制度之后,节度使辖区内的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全部集中于节度使一人,正如《新唐书》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就是因为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他有足够的实力对抗朝廷,最终几乎摧毁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实际上,当安禄山还在筹划造反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多次提醒唐玄宗应该提防安禄山。这个人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堪称盛唐第一猛将,他就是王忠嗣。


王忠嗣像

良将本是将军种

王忠嗣,原名王训,他的父亲王海宾在武阶之战中殉国之后,年仅九岁的他入宫拜见唐玄宗。

唐玄宗看到英勇殉国将军的孩子,心中很是伤感,感慨说:“此去病之孤也,需壮而将之”,王忠嗣自此便留在了宫中,名字也从训改为了忠嗣。

一般的人,进入宫中之后衣食无忧,便慢慢的沉浸于奢华的享受之中,只顾得眼前的快乐,哪还会努力进取呢?可是王忠嗣并没有走上这条路。

史书上没有详细说明王忠嗣的成长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在他成长的这些年里面,他虽然身处繁华之地,却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刻苦用功,希望日后可以像父亲一样征战沙场。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王忠嗣也慢慢的长大了,从入宫时候的孩童,变成了一位勇猛刚毅寡言少语的男子汉,虽然看起来有些青涩,但是早已将万千谋略藏于胸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唐玄宗多次与他谈论用兵之道,平时沉默寡言的他对答如流,唐玄宗更加器重他,并夸奖他:“尔后必为良将”。

别人的夸奖也好,批评也罢,最终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只有实践,而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不管说的天花乱坠,当他在实际中操作的时候屡屡失败,最后留下了千古笑柄。

王忠嗣当然不是这类人。唐玄宗为了考验他,让他试守代州别驾。别驾就是州刺史下的长史,也称为刺史佐官,并无实权,说白了就是一个闲职。可是他并没有因为是闲差而渎职,而代州因为有了他,大姓豪强收敛起了嚣张的气焰,再也不敢违法。

王忠嗣没事的时候,就像李广一样,经常率轻骑出塞,年少的太子李亨禀告唐玄宗说:“忠嗣敢斗,恐亡之。”

唐玄宗把王忠嗣召回了宫中。因为此时王忠嗣还是太年轻,所以玄宗对他还是不太放心,让他跟随萧嵩继续锻炼。

跟随萧嵩三年后,王忠嗣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于是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场胜利,《新唐书·王忠嗣传》记载:

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第一场胜利之后,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也让他声名远播。当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的时候,有人就推荐了王忠嗣。

玄宗下诏书之后,王忠嗣马上到达前线,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拿下吐蕃新城。

吐蕃新城落入唐军之后后,吐蕃自然是不甘心,于是大举出兵,准备夺回吐蕃新城。当吐蕃军队卷土重来的时候,唐军上上下下全都充满了恐惧。

面对如此情形,王忠嗣毫无惧色,《新唐书·王忠嗣传》对于这段的描写非常精彩:

忠嗣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贼众嚣相蹂,军翼掩之,虏大败。


功勋卓著

盛唐战神功勋著

王忠嗣凭借显赫的战功,很快升到了节度使,相继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而他所立下的战功也是到了唐初以来、甚至是整个李唐王朝的顶峰。

天宝元年,王忠嗣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当时突厥内乱,最后判阙特勒之子被立为乌苏米施可汗。

王忠嗣恐怕突厥进军,便屯重兵于碛口严阵以待。见此形势,乌苏米施可汗上表请降。王忠嗣知道其中有诈,一方面派人探听对方的虚实,另一方面向玄宗进献 《平戎十八策》。

前期工作做好之后,王忠嗣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个部落,发兵讨伐乌苏米施可汗,乌苏米施可汗落荒而逃,手下投降之人众多。同年,王忠嗣发动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吐蕃两王子阵亡。

天宝三年,王忠嗣趁突厥群龙无首,再次出兵征讨,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军事力量。至此,曾经称雄北方一百余年的突厥汗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场前后延续达百年的战争,最终以大唐帝国的胜利而告终。

天宝五年,吐蕃联合大食再次入侵大唐边关,王忠嗣临危受命,与吐蕃以及大食联军输死奋战,最终击败了联军,守卫了大唐疆域。这一场声势浩荡的战争,让大唐的声望如日中天,成为万众瞩目的强国。

王忠嗣能够取得如此显赫的战功,依靠的不仅仅是他的勇猛,更是他的智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当初在朔方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和吐蕃做生意,并且出高价购买了骏马,充盈唐朝军队的配备,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大大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王忠嗣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一位能够从国家的角度纵观全局的战略家。他虽然自幼以军功升迁,以勇猛自负,但自从成为统御一方的将领之后,他就知道,光靠武力势必会造成国家根基的动摇,于是他改攻为守,“以持重安边为务”。他曾经多次对人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他改变了战略,却没有放松警惕,他经常招募新兵,补给马匹,而且时时刻刻注意边关敌人的动向,派出手下搜集最新情报,一旦形势有变,也可以应对自如。正因为准备充足,只要一开战,总能克敌制胜。

他不仅是盛唐时期的战神,也是后来维持李唐王朝大厦于倾倒之际的众多将帅的伯乐。

无论是哥舒翰、李光弼,还是郭子仪和李晟都曾是他的部下,都曾得到他的提携和帮助。


壮志喂酬

违旨避战抑郁终

正如上文所说,节度使可以入朝为宰相,此时的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排除异己,不可能让王忠嗣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权力,所以李林甫很焦虑,等待除掉王忠嗣的机会,李林甫等到了。

开元天宝是李唐王朝最为兴盛的时期,唐玄宗因此也变得异常自负,不仅起居奢华,生活也极度荒淫,而且希望国家的疆域越大越好。

天宝六年十月,唐玄宗想让王忠嗣率兵攻打吐蕃的石堡城。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通往城中只有一条小路,要想攻克这座城池,势必代价惨痛。而且与王忠嗣一直坚守的“持重安边为已任”的原则相违背,即使唐玄宗下了命令,他依旧按兵不懂,并且上表对玄宗说: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王忠嗣并非有意冒犯唐玄宗,他是衡量了利弊之后,才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唐玄宗沉溺于武力征服一切的幻想之中,看了王忠嗣的建议之后极为不快,内心已经盘算着拿王忠嗣问罪了。

这是一个叫董延光的将军自告奋勇的带兵攻打石堡城,正中唐玄宗下怀,唐玄宗心中极为高兴,并且命令王忠嗣协助董延光。王忠嗣表面上领命,实际上并没有全力配合董延光。

王忠嗣提拔的李光弼一看王忠嗣不配合董延光,肯定会受到皇帝的怪罪,于是劝王忠嗣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帮助董延光。

李光弼说:“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何以知之?今以数万授之而不立以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大夫军府充盈,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

王忠嗣说:“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

说出这番话的王忠嗣,不愧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更不愧为一个爱兵如子的将领!在面对权力诱惑或者权力胁迫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可以慷慨激昂的说一番话,然后假装迫于压力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可是王忠嗣没有,他说得出,也做得到,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李光弼没有办法,只好说:“向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乃行古人事,光弼又何言!

李光弼只好不再劝说王忠嗣。而李光弼显然受了王忠嗣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光弼从全国形势出发,屡次违抗命令,最终才得以平定了安史之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忠嗣之所以能够提拔李光弼,也是看出了李光弼有和自己类似的性格,否则,那么多将领,为何偏偏看中了李光弼?为何又会对李光弼说“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这样的肺腑之言呢?

事实上,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王忠嗣的先见之明。接替王忠嗣的哥舒翰顺从了唐玄宗的旨意,大举兵伐石堡城,“后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

由于王忠嗣违背了唐玄宗的旨意,唐玄宗心中甚是不快,李林甫瞅准了时机向唐玄宗进言:"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皇帝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权力,何况这位更是靠着发动宫廷政变上位的皇帝?

于是唐玄宗将王忠嗣召回到京城,交付御史台、中书省与门下省审讯。三司会审后,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王忠嗣竟然被判处了死刑。

这时候,另一位被王忠嗣提拔的将领,哥舒翰出现了。

哥舒翰因为战功取代了王忠嗣接任陇右节度使,玄宗对他早有耳闻,对哥舒翰很是器重。当哥舒翰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之后,哥舒翰坚持认为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玄宗走入宫后,哥舒翰一直跟在后面,“言词慷慨,声泪俱下”,替王忠嗣申冤。

在哥舒翰的坚持下,玄宗最终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但还是要出一口怨气,就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天宝八年,王忠嗣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岁。


王忠嗣像

工谋于国拙己身

王忠嗣在世的最后几年,就已经观察到了安禄山绝非善:

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

只可惜王忠嗣的言语早已被唐玄宗当成了耳边风,在他的心目中,对他权力威胁最大的不是那个远在范阳的安禄山,而是这个他从小看着长大的王忠嗣。

有人认为,安禄山忌讳王忠嗣,根本不敢发生叛乱,而李唐王朝的命运也不会急转直下,完全失去了活力,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后来的人们在看到前人悲剧之后,没能吸取一点教训,继续重复着同样的悲剧。

一代名将落得个郁郁而终,不仅让当时他所提拔的人唏嘘,也让后来写史者感叹,宋祁在新唐书中写道:

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

四百年后,辛弃疾在深夜为李广鸣不平,而辛弃疾的词句同样也适合王忠嗣: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az2320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