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蒲剧院名家郭泽民(薪火相传梨园常青)

发布日期:2024-12-22 11:47:50     作者:尐爺們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ex131469.html     违规举报


蒲剧即蒲州梆子,俗称“乱弹”,是我国梆子戏体系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蒲剧在发展过程中,多番形成艺术人才集聚高地,使蒲剧这一古老剧种生机勃勃,在近现代戏曲发展史上引人注目。

审时度势

踏在戏曲发展规律的节拍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远在西安的老艺人相继回到三晋大地的家乡,成为蒲剧新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晋南蒲剧院涌现出了五大名演员,他们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同时更有超越。比如,王秀兰的《杀狗》、阎逢春的《跑城》、杨虎山的《吃草》、张庆奎的《观阵》、筱月来的《白龙关》等,都从传统里跳脱而出,又各具特色。1959年,王秀兰主演的《窦娥冤》搬上银幕,更让蒲剧走向了全国。

不过,成绩并没有让老辈人沾沾自喜,他们看到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在名演员的光环下长期黯淡。俗话说“一代名演员压三代”,荣光的背后很可能会带来“塌方式”的人才青黄不接。鉴于此,临汾蒲剧院第一个青年团创造性地成立了,专门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平台,进行全面重点培养。实践证明,青年团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临汾蒲剧团快速进入出人出戏的快车道。1979年,新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麟骨床》被推荐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不仅被文化部授奖,还赢得“报春花开第一枝”的美誉,并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

进入新时期,为尽快解决因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1980年临汾蒲剧院刚刚恢复就决定以临汾艺校“79届”戏曲专业毕业生为班底,组建第二个蒲剧院青年团。在汲取上世纪60年代青年团“集中教、专人带”的经验后,临汾蒲剧院青年团决定请名家示范带徒教授,以戏代功,系统扎实培育青年演员唱念做打整套基本功。由于思路对头、方法得当,短短几年里,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雷俊生、窦爱香等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其中,1983年,任跟心、郭泽民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个地方剧团在首届梅花奖中斩获两个奖项,这在当时全国艺术界引起了轰动。时隔17年,任跟心又凭借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梅开二度”。一批青年才俊也屡屡蟾宫折桂,成为山西戏曲界的佼佼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多元文化娱乐方式兴起,戏曲受众规模和市场反响受到冲击。新任命的临汾蒲剧院院长任跟心毅然投身院团振兴工作。这期间,剧院不仅新创了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而且与郭泽民共同努力创立了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蒲剧院定向班。与前两个青年团集中较成熟的好苗子成立演出团不同,后者是从“娃娃班”培养开始。任跟心、郭泽民不仅亲自披挂上阵,还邀请一批老艺术家为孩子们授课,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从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开始,定向班学员短短几年就为临汾夺得几十个“小梅花”金、银大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临汾市 “戏曲梅花之乡”荣誉称号。2005年,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临汾举行,同年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为临汾戏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长期研究临汾戏曲人才培养的山西省文化厅原厅长曲润海表示:“一个剧种一个剧团,每十来年就应该有一批青年尖子演员,二十年应该有一些成熟的代表性演员。”也就是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十年一小轮、二十年一大轮地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使一个剧种形成“新人换旧人”的良性发展机制。

传承创新

紧抓科学布局这个牛鼻子

临汾蒲剧院艺术人才培养一直遵循一条铁律:先传承好蒲剧经典剧目,再追求创作新剧目。传承经典可以让演员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程式的运用,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传统本戏及代表性折子戏进行挖掘、整理、改编,成果丰硕。剧团每排新戏都尽可能安排A、B、C三组演员,让每个演员有足够多的剧目一展身手,蒲剧优秀传统剧目也在更多演员身上开花结果。这一排戏规则逐渐成为小梅花蒲剧团传承培育新人的一大特色。每位演员在不同的戏里既演得了主角,又跑得起龙套,可谓多面手,为剧种和剧团带来一股健康向上的风气。

戏曲要演给人民看、让人民爱看,不能仅凭继承传统剧目,更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蒲剧虽是古老剧种,但几十年中从未停止对现代戏的探索追求:前期有新编或改编的现代戏《蛟河浪》《在红旗面前》《向阳坡》等;中期有以《土炕上的女人》为标志的一批现代戏诞生,《土炕上的女人》更是被中国戏剧理论界泰斗郭汉城誉为“现代戏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标志”;如今又连续创排了《酸枣岭》《老鹳窝》《红色绝唱》等现代戏。演员们既能演传统戏,又是演现代戏的行家里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人才。

培养艺术人才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敢于适时给稚嫩的肩头压担子,特别是让他们在舞台实践中快速成长成熟。“有奖必争,有赛必参”是临汾蒲剧院艺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举办了两次戏曲青年演员评比活动,任跟心、郭泽民等当时的一批青年才俊在比赛中崭露头角,从此不断成长提高,直至获得各种国家级奖项,成为蒲剧新的领军人物。再比如,抓住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这项比赛,临汾蒲剧院接连获奖引起轰动,直接促成了小梅花蒲剧团的成立,通过“从娃娃抓起”,小演员们从小就树立起信心。2016年,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参加了在河北举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专家点评他们的演出有三大亮点:一是32场戏中唯一不是梅花奖演员领衔主演的戏,二是展演中唯一一台由“90后”担任主演的戏,三是临汾在戏曲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回顾临汾蒲剧院艺术人才培养的历史,临汾蒲剧院数十年如一日,把人才培养当做剧种生存发展的关节点。当年,临汾蒲剧院青年团刚成立不久,剧院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远大目标,专程邀请我国著名戏曲理论家刘乃崇和夫人蒋建兰在长达半年时间里给青年团演员教授唐诗、宋词、古文,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传授相关戏曲理论知识。其中,最让人感动是二老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大批图书赠给青年团,用以提高演员们的文化素养。多年之后,演员们谈论最多的是当年的集中培训,都认为那是自己一生中技艺进步最快的时期。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尚品行更植根于演员们的心中,深刻影响着他们舞台上的表现和生活中的行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临汾蒲剧院坚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使得艺术人才辈出,蒲剧这棵参天大树在梨园中常青茂盛。

来源:山西戏剧网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ex13146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