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中华成语之都(阜阳成语知多少)

发布日期:2024-12-22 12:53:32     作者:花丨蝴蝶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nj218554.html     违规举报

阜阳文化底蕴深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管子、养由基、吕蒙等著名历史人物,孕育了璀璨丰富的历史文化,“管鲍之交”“礼义廉耻”“老马识途”“百步穿杨”“刮目相看”“带经而锄”“工人善琴”“寺门积薪”等一批脍炙人口、内涵深邃的成语典故,至今仍广为流传,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阜阳历史文化的渊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现采撷几例,说说这些经典成语的出处和由来。

管鲍之交

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又见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成语,起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仲(?—公元前645年),史称管子,今颍上县管谷村人,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清乾隆《颍州府志》记载:“分金台,东岳宫淇园内,相传管鲍分金处。”清乾隆廿年绘制的《阜城示意图》标有“分金台”遗址,即现在的阜阳市区颍州路东侧东岳庙之南。


颍上管鲍祠中的管鲍分金塑像。阜阳日报通讯员 王林洪/图

管仲和鲍叔牙少年时就结为好友。管仲家境贫寒,他们两个一起经商,赚钱时,就在一个高台子上分利润,鲍叔牙总是让管仲多拿一些,很多人背后议论此事。鲍叔牙却说,这不是管仲贪财,是因为他家里太穷。鲍叔牙宽以待人的品德,对弘扬阜阳人宽厚纯朴的美德和招商引资都具有启发意义。

明万历六年(1578年),当时的颍上县令、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屠隆始建管鲍祠,大殿两侧挂有“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楹联。大殿内塑有管鲍两人的塑像,正殿高悬:“挚交千古”额匾,两侧明柱子上还有一副“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楹联,两副楹联均由颍上籍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于1987年所题。

百步穿杨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春秋时楚国养由基,临泉县杨桥镇人。他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楚共王时,晋兵攻郑,楚出兵接郑,与晋军遇于鄢陵。战斗中晋将魏琦射伤共王眼,共王恨之入骨,予养由基箭两支,命射魏琦。养由基一箭即将魏琦射死,将另一箭缴还共王复命,于是,“养一箭”名震一时。


临泉县杨桥镇费子街遗址。阜阳日报记者 穆可亮/图

相传,楚将藩党想看看养由基的箭术怎么样,在杨树上高低不等涂三片叶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字,又将三支箭写上“一”“二”“三”字,让他在百步外依次射箭。养由基三箭射出,依次而中。“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后人用“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精准,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刮目相看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要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吕蒙(178年-219年),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汝南郡富陂人(今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吕蒙武艺高强,屡立战功,深受吴国大帝孙权器重,并期望他担当更大重任。一次,孙权劝吕蒙和其他将领利用战争间隙多读点书,丰富自己的学识。吕蒙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强调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孙权语重心长地说:“你比我还忙吗?我少年时就读过《诗》《经》《礼记》《左传》和《国语》,收获颇多。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史记》《汉书》和各家兵法,大有收益。”

最终,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发愤读书,孜孜不倦,系统学习了《孙子》《六韬》《左传》《国语》等兵书史书,日积月累,学识逐步渊博起来,才华超过了许多读书人,谋略和指挥才能也日益精进。

一次,吕蒙与朋友鲁肃相见,吕蒙与其纵论天下大事,提出不少真知灼见。鲁肃非常吃惊,认为吕蒙现在是“学识英博”,而非过去有勇无谋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意思是说,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吕蒙短短一句话,蕴含了“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一辩证观点。不管天资聪颖,只要勤奋好学,勤奋总能补拙,才智日益精进,别人就不得不“高看一眼”了。

带经而锄

出自《汉书·倪宽传》:“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带经而锄”的故事遂流传至今。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今山东广饶县乐安街道倪家村人。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倪宽幼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佣工为生。倪宽10多岁时,逢灾荒之年,随母亲逃荒到汝南郡细阳县(今太和县)。因交不起学费,倪宽不得不“勤工俭学”,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求得学习机会。他时常被雇为短工,每当下地干活时,总是把《道德经》《论语》《孝经》《五经》等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憩时认真诵读,细心研究。“带经而锄”这一典故,也因此成为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常用成语。


位于太和县倪丘镇的经锄楼。阜阳日报记者 穆可亮/图

为纪念御史倪宽,太和县在明嘉靖年间建“倪公祠”,万历年间建“课最堂”“经锄楼”,栽翠柏,清乾隆年间设“经锄书院”。“经锄楼”三字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献手笔,民国时期设中心学堂,并将该地取名“倪邱”,即现在的太和县倪邱镇。1981年“倪公祠”“经锄楼”等古建筑群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阜阳日报通讯员 李援朝)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nj21855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