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究竟有几根手指头(至少在六百万年前)

发布日期:2024-12-22 04:26:12     作者:少年娶我吧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no215385.html     违规举报



沧海遗珠,信手拈来 图源:pixabay.com

01

至少在六百万年前,大熊猫已经长出能抓握竹子的“假拇指”了


艺术家对古代熊猫的想象图。

图源:Mauricio Anton

大熊猫的名字源于历史的误会,关键点不是猫而应该是熊。作为一种熊科动物,其前爪和熊一样,并没有类似于人类的、可以用于抓握的“大拇指”。现代大熊猫用来抓竹子的那个部分,实际上是从腕骨(桡籽骨)进化出类似拇指的一根小骨头。显然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主食变成竹子而产生的进化,但是这一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科学家们对此毫无头绪:因为大熊猫的化石很少。

近期,云南省昭通市的水塘坝遗址出土了一些古代大熊猫的化石,分析显示其距今约600-700万年。那时候大熊猫就已经产生了这个“假拇指”,而且看起来比现代大熊猫的还要大一些。为何许多年后,这块骨头反而变小而且弯曲了呢?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因为这块骨头具有双重功能:吃竹子的时候要能抓的住,而走路的时候则需要支撑体重,显然太长太直的骨头支撑功能会有问题,因此在很多年后,这块骨头变成了现在较短的钩状:两个任务都可以胜任。


图源:洛杉矶县自然历史博物馆

新发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小编

参考文献:

https://phys.org/news/2022-06-pandas-gave-bamboo-thumbs-million.html

02

新材料可以对光束完全透明


诱导透明:对光束的精确控制使人造材料变得完全透明。

图源:罗斯托克大学 Andrea Steinfurth

罗斯托克大学与维也纳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新材料,其对光束来说是完全透明的,类似于魔法装备中的隐形斗篷。

当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它会发生散射,研究人员利用光子学中的“非厄密性”效应,在微观水平上选择性的放大或衰减光束的特定部分,以抵消散射,这样达成的效果是,光在穿过这种材料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就像那里什么都不存在。这项工作中提出的发现代表了光子学基础研究的突破,并为敏感光学系统的主动微调提供了新方法。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光学加密和安全数据传输,以及具有定制特性的多功能人造材料的合成等。

科学,魔法,傻傻分不清楚。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scitechdaily.com/transparency-on-demand-new-process-can-render-artificial-materials-entirely-invisible/

03

在太空守株待兔:希望能近距离考察古老的彗星


一位艺术家对彗星拦截器的想象。

图源:伦敦大学学院大盾空间科学实验室 Geraint Jones

欧洲航天局 (ESA) 已批准了一项名为“彗星拦截器”的新任务,该探测器将在没有任何特定目标的前提下发射——在太空中等待来自外太阳系,甚至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的访客。

这个探测器将于2028年与研究系外行星大气的新望远镜 Ariel 一起发射。两者都将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第二拉格朗日点 (L2)。在这里,彗星拦截器将等待地球上发出的探测指令,潜在的目标是长周期彗星—科学家认为可能来自于太阳系的边缘地带奥尔特星云的原始彗星,距离太阳非常遥远,约有2光年,那里的尘埃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时剩余的“边角料”。如果在六年内有这样的目标彗星靠近地球,彗星拦截器将改变轨道靠近它,并且放飞小型探测器在40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研究这种罕见的彗星。万一没有这样的目标,则会选择其他短周期彗星进行考察。

很多时候科学发现的确需要一点运气。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696-x

04

有些病毒会让宿主更加吸引蚊子


研究人员通过双端口嗅觉计测定法评估蚊子的行为反应。

图源:郭轩

由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北京清华大学、深圳传染病研究所、瑞丽中医药傣医医院、云南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可能以某种方式改变了宿主发出的气味,以吸引更多的蚊子来叮咬。

登革热是一种发生在亚热带地区的流行病,每年都有数千万人被感染,数万人死亡。寨卡病毒是与登革热同科的另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会导致严重的新生儿缺陷。这些病毒的共同之处在于需要蚊子作为中介才能传播,如果没有蚊子叮咬宿主,则病毒无法传播到下一个目标身上。研究显示,病毒可以操纵宿主的皮肤微生物群,使其更多的产生一种气味分子苯乙酮,这种气味对蚊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研究人员认为是病毒抑制了宿主皮肤表面产生足够抗菌肽,使能够产生苯乙酮的芽孢杆菌更容易繁殖生长。

这些损招是谁写到病毒的DNA里的?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6-viruses-tastier-mosquitoes.html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no21538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