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我十八岁纪录片第4期 每周荐片纪录片谷爱凌

发布日期:2024-12-22 09:52:19     作者:空手而归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rs209953.html     违规举报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2022年,谷爱凌18岁。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她成了家喻户晓的“天才少女”。首次参加冬奥会的谷爱凌,为中国队夺得了两金一银,并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成为世界首个完成“1620”动作的女子滑雪运动员。

除了史上最年轻自由式滑雪金牌获得者之外,谷爱凌身上还有许多标签。她是一名学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她也是一位时尚达人,国际顶级模特公司IMG签约模特;她还是中华美食爱好者,各种出圈名场面掳获粉丝无数,也让人们纷纷感叹她简直是拿到了爽文小说大女主的顶级配置。

人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谷爱凌,探寻天才少女的养成计划,也因此带火了一部记录谷爱凌成长历程的纪录片《谷爱凌:我,18》。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谷爱凌活泼好动,喜欢爬树,会在长城上倒立,冬天还会掰房檐上的冰溜子吃;她对待比赛异常认真,即使发高烧、右手骨折仍坚持参加比赛,更曾在训练中摔成脑震荡;她喜欢学习,每年暑假都会回北京参加各种补习班。

人们纷纷试图在纪录片中挖掘谷爱凌背后的天才密码,同时也惊讶竟然早在谷爱凌13岁时就有团队对她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跟拍,而这一切正是源于纪录片《谷爱凌:我,18》的总导演和出品人冯冀的“慧眼识英”。为此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杨淏月特地采访了冯冀导演,请他谈谈他眼中的谷爱凌和拍摄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谷爱凌:我,18》海报

问: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谷爱凌,并且决定拍摄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

冯冀:我们在2015年底就关注到了谷爱凌。当时我们正在筹备系列纪录片《冰雪之巅》,想要拍摄中国大众滑雪的引领性人物,南山滑雪场的创始人卢建。那时我听说他在跟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学滑雪,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60多岁的中国滑雪“教父”跟一个小姑娘学滑雪。后来我就约见了谷爱凌和她的妈妈谷燕,在跟她妈妈聊天的过程中,我发觉她们母女身上有很强的故事性。因为谷燕在上世纪80年代末去美国留学,谷爱凌作为她的后代又回到中国来参加比赛,两代人身上有着强烈的跨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影子。那个时候谷爱凌也表达了她想参加2022年冬奥会的想法,我们就跟她做了一个口头的约定,我说你要参加冬奥会的话,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一直跟拍到你站上冬奥会的舞台,这就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缘起。


△13岁的谷爱凌在院子里爬树

问:纪录片拍摄了谷爱凌13岁-18岁的人生历程,可以想见会有很大的素材量,您在故事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如何考量取舍?

冯冀:我们拍摄的素材量可能有接近一百个小时。当初本来想做一部纪录电影,也是按照纪录电影的标准去拍摄的,后来因为跟腾讯体育合作,出于平台的考虑不希望体量做得太大,所以就改成了现在纪录剧集的形式。这么多的素材怎么进行取舍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故事的逻辑怎么去寻找。我们还是希望以故事的逻辑为重点,所以就尽量将影片的结构做得丰富,尽可能多的把谷爱凌成长的关键节点融入进去。我们最终的成片是四集,第一集《天生好强》着重讲述谷爱凌滑雪的缘起;第二集《中国女孩》是谷爱凌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她妈妈对她的教育和影响;第三集《驭雪前行》讲述谷爱凌面对训练、比赛和学习之间如何掌握平衡,面对比赛中的受伤和失误如何克服,这部分也展现出了她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天赋;第四集《拥抱未来》是讲谷爱凌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气,获得了很多滑雪比赛的冠军,加入了中国国家队,准备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接触了她比较陌生的时尚圈。她面对未来的多种可能的一个心态,以及她对滑雪,包括人生的看法。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希望仅仅是还原一个滑雪冠军、一个天才的成长过程,我们希望将她看作一个热爱滑雪的孩子,看她这些年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她为了实现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的梦想付出了哪些努力,更偏重于对她的人格、她的成长环境、她所受到的教育等这些方面的记录和挖掘。所以可以看到片中有很多记录她个人生活的片段,比如她弹钢琴、参加话剧表演、爬树、上补习班等等,这就是她真实的生活。

包括她在滑雪训练摔伤后对我们摄影老师说“别拍了,能不能尊重一下我?”,这个片段我们也觉得很好,因为平常谷爱凌跟我们相处得都很融洽,她的性格就是很阳光很大方,但这里可以看出她也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并且在别人触犯到这些时她会去抵抗、去维护。所以这些素材我们都剪进了成片当中,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谷爱凌。


△谷爱凌摔伤,脑震荡后出现短暂失忆

问:目前关于谷爱凌的国籍和身份网络上还是存在挺大争议的,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冯冀:谷爱凌她实际上是有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她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她实际上也挺困惑的。所以才会有那句“我在美国我就是美国人,在中国我就是中国人”,这也是为什么她妈妈一到暑假、寒假,就会带她回国的原因。

像在第二集里面,谷爱凌在上海新天地逛街的时候,看到很多外国人,她突然就说“这儿有这么多的老外啊”,当时我们的分集导演也很机灵,就问谷爱凌“你在别人眼里是不是也是一个老外”,她就有点困惑,怎么区别中国人和老外呢?她觉得我会说中国话,所以我是中国人。但语言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你的文化认同。谷爱凌的文化认同来自于她妈妈,她爷爷奶奶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妈妈每次带她回来吃中国的美食,给她讲她妈妈小时候的生活,这会慢慢地让她认同中国文化。

我们觉得这是特别真实的过程,一方面她作为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但另一方面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实现自我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所以她在北京逛天安门广场、逛长城的这些过程我们都一直跟拍下来,她在镜头前也落落大方,这些片段就让我们能够看到她成长过程中特别真实的一面。


△谷爱凌在长城上倒立

问:这部纪录片里谷爱凌妈妈谷燕的篇幅也很多,您在拍摄时是否有意识地在记录谷爱凌和她妈妈之间的这种交流和互动?

冯冀:是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当初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希望从谷爱凌和她妈妈、她奶奶这三代人的成长背景入手,讲述她们在这种跨文化、跨语境背景下生活的心路历程,以这种角度来反映中国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当然后来因为这个片子更侧重于体育,所以这条主题线不是那么清晰了,很多东西就没有挖掘得太深,还是着重讲述谷爱凌成为冠军的历程,尤其在谷爱凌加入中国国家队以后,她的训练和比赛占据了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疫情也给我们的拍摄造成了一定困难。而且随着谷爱凌逐渐成长,她更加独立,她跟她妈妈之间也有了一些距离,导致在这条线上的素材不是那么充分,所以关于三代人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主题就不那么突出了。


△谷爱凌暑假在北京海淀补习班上课

问:您认为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谷燕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吗?

冯冀:肯定是有联系的。我们当初决定拍摄谷爱凌跟她妈妈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她妈妈是一个很真实、心态很开放的人,这个在我们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包括后来去美国拍摄,我们摄制组都是住在她的家里,她说我们什么都可以拍,“没有什么是不能拍的”,她就是这么说的(笑)。这种包容和开放也让我们很触动。

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包容和开放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她对谷爱凌从来没有什么要求,也鼓励她去尝试各种她感兴趣的领域。滑雪也是因为谷燕喜欢滑雪,所以在谷爱凌三岁的时候就带着她一起滑,她觉得能有个人陪她一起滑雪,还滑得比她好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于谷爱凌是否能参加比赛,能不能拿冠军她并不在意。但是她会引导谷爱凌,问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了解她有什么目标,告诉她为了达成目标应该怎样去努力。她相信人如果要获得成功,一定是要建立在真心热爱的基础上的,谷爱凌之所以能够在很多领域获得成功也是因为她是真心喜欢,她喜欢学习、喜欢滑雪,并且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她非常尊重谷爱凌,在谷爱凌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她会建议谷爱凌放弃比赛,毕竟自由式滑雪还是很危险的运动,但如果谷爱凌坚持的话,她也支持,这种尊重我觉得是很珍贵的。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

问:您之前是拍摄文史类题材纪录片的,后来为什么会转向体育,尤其是极限运动领域?

冯冀: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竞标了央视纪录频道的《极致玩家》项目,当时户外极限运动在中国纪录片领域是一个空白,我希望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多年里,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挣更多的钱,很少有人去思考我的人生应该怎么过。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压力也很大,因为我们看待成功的标准太单一,都是挣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房子、买更好的车。

但是我们拍摄的很多玩家,比如中国登山第一人张梁,他的目标是攀登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他的生活很简单,在深圳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没有买房子,也没有太多的物质追求。但他的人生很丰富、很精彩,他也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

所以成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我觉得这些玩家多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可以给我们中国的年轻人一些启发的。


△纪录片《冰雪之巅》第二季海报

问:北京冬奥会涌现了一批像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这样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员,这对中国极限运动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是否有推动和助力?

冯冀:北京冬奥会对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助力,而且不只限于冰雪运动。像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他们都有榜样的引领作用,但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的必然需求。过去中国的体育运动更多倾向于为国争光、拿金牌、拿冠军,体育的文化和教育属性体现的还不够。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需求,势必会在群众中掀起一股潮流,体育运动也是快速提升中国人民族自尊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我们在2012年刚刚创立极致玩家的时候,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大概只有35场,那时人们都觉得马拉松是很难理解的一项运动,但今天全中国的马拉松和越野跑赛事大概有1500多场。现在每天傍晚你去朝阳公园、奥森公园看,跑步的人密密麻麻的,多得不得了。相应的体育运动方面的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也会有市场需求,所以我觉得中国体育题材的纪录片未来可期。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

杨淏月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rs2099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