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实践中(书写精准脱贫的)

发布日期:2024-12-22 09:30:43     作者:画里枯树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hxi452553.html     违规举报

夏秋时节,炉霍大地景色如画。

麦浪滚滚的青稞地里,瓜果飘香的蔬菜大棚里,欢乐的七色草原上,群众舒展的笑容里……处处都洋溢着一种喜悦,这种喜悦叫“精准脱贫”。

平均海拔3860米的炉霍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今年2月,全县88个贫困村、10019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炉霍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认真践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誓言。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5项工作案例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多项典型经验做法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广,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得到国家、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炉霍县委书记伍强说。

今天的炉霍“蜕茧蝶变”,展示了精准脱贫的“炉霍实践”;5万炉霍儿女幸福的笑容,书写了精准脱贫的“炉霍答案”。


炉霍县幸福美丽新村(瓦达村)

基础设施改善 扮靓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炉霍县雅德乡交纳村,蓝天白云下溪水潺潺,房前屋后格桑花盛开,一条条硬化道路联村联户,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文物展馆、农家书屋整齐美观,村民们脸上个个露出幸福的笑容……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村寨变了样,让我们过上好日子!”75岁的退休村支书九呷感激地说。

交纳村平均海拔3300米,全村35户1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8人,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落后的基础设施,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让交纳村成为炉霍县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民们普遍靠国家惠民资金勉强糊口。

“2018年5月3日,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到村里调研嘱咐——希望村里把庭院规整出来,栽花植树种菜,让交纳村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交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省总工会援藏干部黄先明说。

为了贯彻落实好省委书记彭清华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5月,交纳村敲定了实施农旅结合、产业脱贫的路子,打造“最美藏家庭院”,建设融藏家民俗体验、爱国主义教育、森林探险活动为一体的旅游新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在四川省总工会的帮助下,交纳村实施了庭院改造、奶牛养殖、黑青稞种植等18个帮扶项目,2018年交纳村实现整村脱贫。

“今年村上建成了4栋轻钢别墅,让乡村酒店与民居接待有效结合,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们已接待游客5批次了。”黄先明介绍说。

交纳村以旅游业为引领,带动种植、养殖、飞地经济等业态全面开花,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到4500余元。

在炉霍县瓦达村,通村水泥路蜿蜒盘旋;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人家;一栋栋“崩科”藏房错落有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村民仁青拥措家中,一栋两层近千平方米的藏式民居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极目远眺,鲜水河畔美景尽收眼底。

“现在不仅居住环境好,而且还有好收入!”53岁的仁青拥措热情地盛上酥油茶,端上花生、瓜子、水果与记者聊起了家常,“家中11口人,有的上班,有的经商,有的上学,都在各忙各的,现在村子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房子正在装修,准备搞民居接待,今后的日子将更好。”

近年来,炉霍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安全出行、安全饮水、安全用电、联络便利”为目标,实现了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100%、农户安全饮水质量100%达标、贫困村通电率100%……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产业带动就业 群众稳定增收

连日来,炉霍县宗塔草原热闹非凡,从重庆等地来的游客在帐篷里一边喝着酥油茶、吃着鲜嫩的原生态牦牛肉,一边欣赏七色草原的美景。

“迷人的草原风光,厚重的民俗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来自成都的王先生说。

新兴的旅游业让曾经一贫如洗的当地村民,告别贫困,过上好日子。

“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旺季都来度假村上班,一个月有2800多元的工资收入,淡季时外出打工,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宗塔乡色科玛村四郎央金说。

宗塔乡平均海拔3800米,属纯牧业乡,牲畜出栏率低,种植业受气候影响,收益不高,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是全县深度贫困乡之一。

“乡上唯一的资源就是旅游资源,我们将精心打造宗塔七色草原生态度假村。”乡党委书记奇美伦珠说。

2017年初,宗塔乡成立了以全乡8个行政村为股东的“炉霍县宗塔百姓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一个集帐篷酒店、帐篷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草原观光为一体的牧旅融合生态度假村。

2018年、2019年,生态度假村吸引省内外游客2.5万余人次,营业纯利润共计48万余元,全乡贫困户人均集体经济分红390元。

“牧旅融合”让曾经放牧为生的牧民们逐步告别了风餐露宿的日子,过上幸福舒适的定居生活;同时,炉霍县还大力发展飞地产业,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炉霍县飞地园区游客观光采摘游

采摘、包装、上车……8月21日,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十多名工人忙活着装运新鲜小番茄,运往成都各大超市。

作为炉霍县脱贫攻坚发展产业的重要载体,2015年,盛煌农业飞地产业园区落户吉绒村。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

大棚里,56岁的吉绒村村民郎吉忙着采摘蔬菜,“几年前,我这个年纪想去外面打工挣钱不容易,岗位少,工钱低。”郎吉说,自从在园区上班后,她每个月能挣2600元左右。

除了务工收入,园区带给村民的还有土地租金和产业分红,帮助村民稳定脱贫成果。2019年,仅园区1020亩的土地流转费,按每亩600元的标准,就让附近的村民收益61.2万元。

受益的不仅仅是当地村民。近年来,炉霍县累计投入资金1.69亿元,重点推进在甘孜州首创的“党支部 专合社 集体经济 贫困农户”的4 “飞地”产业园区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建成蔬菜大棚300座,覆盖88个贫困村及83个非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转移就业168个,贫困户户均分红增收800元。

免费技能培训 激发内生动力

8月21日,炉霍县攀德达杰民族手工艺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实训基地一片繁忙,学员们正忙着进行金属锻造、雕刻、藏绣、服装缝纫等技能学习。


炉霍县攀德达杰民族手工艺实训基地,学员学习唐卡绘画

“2019年5月,公司面向全县贫困户家庭开展民族手工艺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摆脱贫困。”公司总经理能周说,“为了让学员顺利完成培训,公司免除了所有学费和生活费,学员培训合格后可选择自主择业,也可在公司就业。”

目前,培训基地已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学员106人,其中有24人毕业后实现了稳定就业,还有82人在继续学习。

“感谢基地的培训,让我学到了一门手艺,能够自食其力,现在收入稳定,家庭很幸福。”来自宗麦乡40多岁的谢拉措在电话中感激地说。

据悉,由于双脚残疾,谢拉措以前没有适合的就业门路,生活很艰辛,通过在公司学习5个月的缝纫技术后,她在家里购置了缝纫设备,由于技术好,人勤快,在当地小有名气,加之培训公司也经常给她一些订单,生意一直不错。

在学员作品展示大厅,一件件精湛的雕刻、雕塑作品,一幅幅精美的唐卡、藏绣作品传递出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感染力。“有了藏绣这门技艺后,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历时6个月完成这幅作品,她们想用藏绣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恩,感谢党的好政策!”能周介绍道。

“我们通过大力发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努力实现‘学会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造福一方’。” 炉霍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亚玛里初说。

早在2017年,炉霍县便与四川省藏文学校、北京新时代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以及炉霍唐卡协会共同协商,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办学新路子。当年9月四川省藏文学校首届炉霍唐卡艺术班在炉霍实训基地正式开班。

近年来,炉霍县累计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00余期,覆盖2400人次,转移就业927人;开发各类公益性(类)岗位3300余个,采取政府购买方式公开招聘编制外学前辅导员342名,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目标,人均年增收6000元。

通过精准脱贫,如今,炉霍县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致富路子越来越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感恩意识越来越强。

“下一步,我们将常态推进监测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激发长效脱贫动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时,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推动脱贫攻坚走深走实,努力让全县群众过上更美好更安逸的生活。”炉霍县委副书记、县长巴登说。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琦 文/图)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hxi4525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