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勇演员(董智勇广东影视)

发布日期:2024-12-22 11:35:23     作者:心被移除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idv313337.html     违规举报



电视剧《情满珠江》剧照。

“好剧本、好班子、好票子。”这是董智勇在制片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的“三好”原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国产电视剧佳作频出的“黄金时代”,而董智勇经手的电视剧,频频在众多优秀电视剧中以高质量脱颖而出。《情满珠江》《和平年代》《惊涛》《军嫂》……多部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电视剧、电影一度掀起各电视台“黄金时段”收视热潮,从广东走出的原创电视剧由此为全国观众所熟知。

在广东电视台工作期间,董智勇主持策划的广东本土原创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时至今日已播出4000余集,是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剧,更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艺59年,由董智勇担任策划、总制片人、责编的影视作品多达60余部。从一名话剧演员“入行”起,董智勇如今虽已年届八旬,却仍保持着一名“影视人”的精神面貌:声音洪亮、性格直率,带着敢闯敢拼的勇气。细数作为制片人一路走来的经历,他至今仍觉得那些工作的细节“还都历历在目”。

人物名片

董智勇 男,汉族,1942年2月出生。电视艺术家(影视策划与制作),从艺59年。著名影视制片人、策划人,担任策划、总制片人、责编的影视作品达60多部,创造了广东影视制作的辉煌历史。代表作品有电视剧《情满珠江》《和平年代》《惊涛》《军嫂》《我心飞翔》《东江纵队》《把一切献给党》《情暖珠江》《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作品曾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华表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奖项,广东省第五届、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个人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全国十大荣誉监制”称号、广东省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严守质量,让粤产好剧跨过黄河

上世纪80年代,从参与制作电影《南拳王》开始,董智勇便与影视制片这个“朝阳行业”结缘,后在省话剧团组建“广东省艺术发展中心”,由此开启制片人之路。

1990年,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剧《渴望》火遍大江南北,这也成为董智勇从艺经历中的得意之作——《情满珠江》诞生的契机。当时广东省委对广东的电视剧制作提出了“硬指标”,“北有《渴望》跨长江,广东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岭南经济中心,也必须要推出一部既能反映时代变化,又能展现广东文化实力的电视剧,让它也跨过黄河。”董智勇回忆称。时在珠影集团电视部工作的他,意识到这部电视剧的推出势在必行。

“好剧本是基础。”董智勇始终坚定地认为,只有首先在剧本创作上下功夫,才能更顺利地打通电视剧制作的各个环节,因此作为总制片人的他选择同步担当责任编辑的角色。

“70年代下乡、80年代返城、90年代创业”,是《情满珠江》中的一代人、一个群体的生活缩影,但是他们具体的个性境遇又都是不同的,“要有锱铢必较的算计、棋高一着的智谋、古道热肠的仁义,主要情节源自生活,又要更合适在电视剧上呈现。”董智勇回忆,《情满珠江》的剧本修改工作前后持续一年有余,原定的第一批演员都已经等不及离开了,再经历了半年多的拍摄后,才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

此后,在策划大型军事题材电视剧《和平年代》时,董智勇仍然在剧本上严格把关。他介绍道,《和平年代》最初由广州军区的文艺创作者们推出。“但他们是文学作家,电视剧有电视剧的标准,不行就要改。”董智勇笑称,在创作问题上,他就是这样“锱铢必较”。也正因此,才能收获好的结果,演员张丰毅看到剧本后立刻决定自降片酬饰演主角“秦子雄”,《和平年代》之后的制作也顺利地开展了。

而作为制作人的董智勇,还要统筹各方繁杂事项,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要对电视剧制作的各个环节‘门儿清’。”筹备《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出现了问题,董智勇不辞劳苦到处“找人脉”:用刚学的客家话和央视领导“套近乎”、说服香港中旅提供剧组在港拍摄的全部资金……性格直率的他甚至直接动笔给领导写信“声讨”落实资金拨付,就这样一笔一笔地为电视剧争取到了制作经费。

“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做话剧演员时,我曾因身高演不了主角,就改行当了编剧。在后来接触到电视剧制作行业的时候,是这股劲儿推着我走下去。”回忆起这几十年来的制片经历,董智勇认为是自己“不服输”的个性和身边一批文艺工作者的“纯粹的热爱”支撑着他克服难关、一路走来。“从上到下,从创作到拍摄,总有那么一群人,在全心全力做事。”他说。

“优秀作品往往拥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它们作为文艺精品可以影响几代人。”董智勇总结,是一代人精益求精的追求造就了这些作品,而其产生的影响力,让自己觉得付出很值得。

坚持原创,营造创作精品的生态环境

“生仔未必就是福,要娶媳妇要分屋,老屋飞入外来雁,鸡同鸭讲眼碌碌,眼碌碌……”这首《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主题曲,时至今日仍然是广东人心中的“神曲”。2022年,已经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第22个年头,目前已播出超4000集,创造了原创电视剧的收视神话。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筹备,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当时,董智勇刚升任广东台副台长,当天下午即召集编导开会讨论原创剧制作计划。

“广东台要有自己的电视剧。”董智勇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引进”是不够的,只有用自制剧打造品牌,才能“亮出名片”,维持地方电视台运作下去的活力。因此,创作一部“长命”的粤语系列轻喜剧,是他认为电视剧业务部能“杀出一条血路”的突破点。

最后,他在5个原创剧本大纲中,相中了3名女编剧王萍、王丹丹、许丹华合创的剧本大纲:在一座西关大屋共同生活的“光宗耀祖”四兄弟,机缘巧合之下分别娶了四个外地媳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家庭故事……董智勇与编剧们进行了为期2年的创作、磨合,最终形成了《外来媳妇本地郎》的雏形。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架构和人物设定都非常日常化的剧本?董智勇认为,21世纪初的广东,正走在开放前沿,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因此,这个故事“是最接地气的,就像在诉说你我家里都会发生的故事”。走“亲民”路线,这样不仅成本小,而且用传统的家庭反映改革开放“渗透式”的影响,一方面更能引起“老广”的共鸣,一方面也是对时代的真实反馈。

以家长里短道尽人生酸甜苦辣,《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人情味”和“烟火气”取胜,将几代人的个性和人生轨迹展示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2000年11月,《外来媳妇本地郎》一经播出便大受欢迎,第一系列60集播出后,收视率一度高达42%以上。一时间广东观众的电视机中,总会传来熟悉的主题歌声,剧中康氏兄弟的大家庭,仿佛也成为几代“老广”自己的邻里街坊。

如今《外来媳妇本地郎》播出早已突破4000集。谈及“长命”电视剧接下来的走向,董智勇始终认为,艺术一定要永远保持新鲜感、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做到“长青”:“我们必须与时代同步。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发生变化,这座大屋还可以衍生出很多故事,而精彩的故事,需要依附于时代、敏锐捕捉当下的生活热点进行艺术加工,才能抓得住观众。”

目睹了影视行业这几十年风云变幻的董智勇,如今也时常感叹,影视行业步入“市场化”亦伴随着资本的裹挟和环境的浮躁,但他同时也相信,观众是永远会为好作品买单的。2017年,年过古稀的董智勇依然参与策划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爱人同志》,这部剧的剧本也经过了前后长达6年的打磨。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新媒体时代的观众,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看‘哪个台’了,更重要是看‘什么内容’。因此创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回归到影视艺术的核心,董智勇依然是那个坚持“剧本就是一剧之‘本’”的制作人。

“时代在变,艺术的基本规律不会变。做影视,基本功一定得扎实。”董智勇如是说。

●南方日报记者 关雨晴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idv3133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