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你学会格律诗词(诗词文字如何令读者感同身受)

发布日期:2025-01-22 08:24:07     作者:贊爽寶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iha161752.html     违规举报

如何避免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句子写出呼喊语气或者口号,从而有老干体的嫌疑?下面以两首七律来作修改调整示范,并分析其中为何是口号式的写法,应该如何改变。

其实一首诗词,意思可以不变,但是写法可以千变万化,为何很多人都写成了口号呼喊的句子呢?最大的原因,个人认为是思维方式还未改变,诗词需要浪漫主义的感性思维去组织字词句,需要注意字词组合过程中,所能产生的各种意象与韵味。诗词不是将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削减增加为七字句,然后符合格律样式就是诗词了。如果诗词就这么简单,那满大街都是诗人了。

记住,诗词不是用说教来教育读者,而是要让读者在你文字中,感受到你的情感,你的情绪,从而得到一些同感触动。如果你的诗词变成犹如老师在教训学生,把你的个人情感填鸭式的灌输给读者,那就要好好检讨,是否变成了口号体、老干体。且拈熊老两个案例做剖析说明。


芦沟桥感赋 原 作

永定河中水断流,春闺白骨恨难休。

化朱成碧前朝泪,飞弹留痕志士羞。

尚有群鸦嚣落日,何能一笑泯恩仇。

劝君且效芦沟月,冷眼明明看大球。

芦沟桥感赋 改 作

永定河中水断流,滩遗白骨恨悠悠。

波痕未尽前朝泪,弹迹犹蒙此日羞。

尚有群狼嚣海角,何能一笑泯恩仇。

伊谁得似芦沟月,目注东瀛未肯休。

这首七律写芦沟桥不忘国耻,立意其实很不错的,尤其尾联有些新意。但毛病也比较明显,一是用典较勉强,显得十分吃力,二是有些句子词不达意,写法相对主观而说教。


首联的起句虽略显平淡,但无毛病,“水断流”的意象亦尚可,故保留不变。但是原作的次句就似通非通了,作者估计是想化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殊不知“春闺”用在此处有点不伦不类,完全没有必要,与春闺何关?还不如用"滩遗白骨恨悠悠"替代。这样,平淡的起句中"水断流"三字倒成了"滩遗白骨"之根,前后句子在意象上则有明显的联络,气脉顺畅。

另外,“恨难休”,此即为作者主观的情感写法,作者说“春闺白骨恨难休”就恨难休了?读者感觉不认同怎么办?而“恨悠悠”则相对为客观的描写,只是由前面的水断流、滩遗白骨所呈现的画面,引出此种感觉而已。读者可从这些画面意象中得出情感。


原作的第三句的成语用得囫囵吞枣,且与第四句属对不工。而且此联明显也是作者的主观说教写法。“化朱成碧”“志士羞”均为作者说教,作者说是这样,读者就得认为是这样?读者会感觉我什么都得听你嘀咕,容易有逆反心理。为何要听你的?你说是这样我就必须认同这样?

作者要如何让读者信你,读者才能感同身受。大概意思可不变,换一个相对客观的写法。上句改为“波痕未尽前朝泪”,以河水虽然断流,但各处低洼还有隐约波光痕迹,来比拟前朝的泪。这样就避免了,下命令的说什么什么是前朝泪。下句也是,原句对仗就不工整,改为“弹迹犹蒙此日羞”,刚好对上,而且亦相对客观。改后的这一联属于流水对,气象便自不同。


颈联的上句"鸦"字不如"狼"字,因"狼"能代表某些反动邪恶势力的本质。"落日"为动宾结构,难与并列结构的"恩仇"成对,勉强用"海角"代替,算是宽对。而这也算为后面留下伏笔。改后的意思才能配合下一句的“何能一笑泯恩仇”,原句的意思不合,跳脱了。

原作尾联上句也有强制性的语气,看似有气势,其实反而味道不足,不如以设问口气道出警醒人。改为“伊谁得似芦沟月”,读者的不知不觉代入感会更强烈。

原作的最后一句也有问题,“明明”形容不妥帖。眼睛看得太宽,分散了注意力,冲淡了主题,宜将目光聚拢,专门盯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故全改。此诗改造后,力度已自不同,作者宜细体会。起码,改后避免了作者教我做人的感觉,而是我读了作者文字,感同身受,确实是作者写的那样。这说明作品才算成功。


读思学姊《伴月楼诗词》原 作

情天恨海赋清词,悱恻缠绵韵味奇。

既是文章憎达命,从来劫难孕佳诗。

心中自有千千结,笔底流成缕缕丝。

婉约兼含豪放气,铿锵金石咏三眉。

读思学姊《伴月楼诗词》改 作

伴月赋清词,缠绵韵味奇。

文章憎达命,劫难孕佳诗。

心有千千结,毫生缕缕丝。

偶来豪侠气,岂必逊须眉。

其实原作两个毛病,一是多数句式写法也是偏于主观,如“情天恨海”“悱恻缠绵”等等;二是水分过多导致诗质稀松,比如无用的虚词、形容词等等。挤掉一些,变七律为五律,岂不干净利落得多?


首句即不当,既然说"情天恨海"了,又如何赋得"清词"?赋"断肠词"还差不多。把原作前四字去掉不用,直接用"伴月"取代,开门见山点题,也给"清词"一个赋出的环境,岂不痛快得多?

原作第二句就直接删掉“悱恻”即可,变为“缠绵韵味奇”,承接上句的清词。虽有主观说教嫌疑,但是对上句的清词的描述,尚可接受。

原作第三句是直接借用杜工部诗句,颠倒“达命”已属勉强,再加“既是”就属于画蛇添足了,足可删掉。第四句也是前面两字完全没必要,删掉。很多时候,这种连接虚词,文字结构本身就暗含有,再写出来就会稀释诗质。我们叫作拉稀。


原作的五、六句也是类似毛病,“自有”“流成”皆是无用之词,这些字词也有主观说教嫌疑,使句子变成了好像在给读者上课。故此删掉压缩为“心有千千结,毫生缕缕丝”,尚显客观呈现给读者,略称得体。

原作第七句稍微变化,个人认为用"偶"字比较合适,女性不可一味豪,偶"豪"一下则无妨,反见可爱与性情。最后的结句原作有一注释的,说集中有《题画眉》三则,颇具须眉气。今借"注"改为“不让须眉”,亦承上句而来。

这首作品的原作问题,其实也是很多诗词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之一,这种毛病与老干体的说教,算是初学者通病。故此,我们写完诗词作品后,应该回头去仔细读读,看有无犯此等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iha1617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