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啥也崇拜成吉思汗(亚欧大陆都害怕的男人)

发布日期:2024-12-22 03:53:42     作者:御风斩情仇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iip438591.html     违规举报


未知 前言

成吉思汗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他拥有卓越的军事指挥和组织能力,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发挥到了极致,足以傲视古今,时至今日,依然令人惊叹不已。

不可否认的是,成吉思汗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自他去世后的八百年来,褒贬皆有,不一而足。历史从来不是对过去发生的事的简单复述,它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立足当下,又必须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全盛之时,东起太平洋,西至俄罗斯第聂伯河,南达马六甲海峡,北濒北冰洋,征服了中国及波斯两大文明核心区。

蒙古铁骑所到之处,城垣被摧毁,生灵遭荼毒,许多地方累世所积的文明化为烟尘。蒙古人除了杀戮,给被征服区,无论是文明层面,还是科学技术,都贡献甚微。相对于国家的组织管理,他们的兴趣更多集中在征战和掠夺财富上。

诚然,这与他们的视野有关。成吉思汗兴起之时,整个蒙古草原尚处于半蒙昧状态,当时,无论是东亚中国境内的金、宋,还是中亚的波斯、阿拉伯地区,都已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蒙古人闯入这些区域时,还是未完全摆脱氏族部落气息的游牧民族,面对这些文明发达的陌生地区,他们无法理解,也根本无力管理。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之所以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战绩,与他们本身的吃苦耐劳和装备有关。蒙古马耐饥渴,可以用蹄子刨开冰雪,寻找残草充饥,连续可奔驰一天,使得蒙古人可以连续长途奔袭作战。

与中原地区和波斯地区的定居农耕民族不同,蒙古草原的恶劣生存环境磨练出蒙古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从幼小起,就开始练习骑射,征战和生活一体,可以连续在马背上三四天不下马,困了就伏在马背上休息。蒙古战士随身携带干乳酪、肉干等,既容易保存,还可以有效补充体能。在作战时,他们不需要大量补给。所有这些因素,为蒙古人能够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

作为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铁血冷酷,对于敌对者,毫不留情。在他的带领下,蒙古从一个弱小的部族,在短短数年内征服了蒙古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结束了部族林立、功伐不休的局面。

此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带领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先后征服了四十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民族,甚至在遥远的多瑙河流域、波西米亚,都流传着关于遥远东方鞑靼人的可怕传说。

但除了铁血无情,成吉思汗还有另一面。他大度宽容,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吉思汗身边,汇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甚至来自他的仇敌,对这些臣服者,成吉思汗都能做到用人不疑。

前言无论是畏吾儿人镇海、契丹人耶律楚材、女真人粘合重山,还是汉人丘处机,成吉思汗同样给予他们信任。

与历史上许多开国帝王屠杀功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厚待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在他身上没有发生。

纵观成吉思汗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征战。可以说,成吉思汗戎马一生,征战不休。他在征战中,为了给对手营造胆怯心理,充分利用舆论宣传。这种宣传在传播中以讹传讹,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数世纪后,在欧洲还在流传各种关于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恐怖传说。

杀戮、恐吓不仅仅带来了毁灭,同时也营造了恐怖下的和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远征,使得从蒙古帝国本土到中国内陆,从黄河流域到两河地区,一切关隘壁垒被摧毁,东西方文明交流空前频繁。

滞留河中地区、波斯地区的蒙古人大多放弃了萨满信仰,改奉伊斯兰教,大量中亚地区的工匠和商人来到中原,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与此同时,原本流行于西藏的喇嘛教(藏传佛教)也受到蒙古本土信众的广泛接纳。

在蒙古大汗汗廷,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处理税收和理财,有汉人儒生拟定国家典章制度,其外还有大量契丹人、畏吾儿人、女真人、吐蕃人,使得大汗拥有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团队。

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蒙古帝国境内上演。从汗八里(即元大都)到西亚道路上,商旅和使者往来不绝;在蒙古哈拉和林汗廷,不远万里而来的基督教使者,带...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的版图,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犹如流传至今的青花器,在洁白的中国瓷胎上,绘上青蓝的波斯纹饰,一切如此奇妙。

无论毁誉,成吉思汗都犹如一座高峰,屹立在史册中。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还将永远流传下去。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iip43859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