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京剧团老生演员(老北京京剧团的由盛到衰)

发布日期:2024-12-22 06:01:15     作者:老娘罩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iwr480686.html     违规举报

俗话说“花无白日红”,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一个剧团也是如此。北京京剧团的十年多发展也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马谭张裘)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领衔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商议合并事宜,人们普遍担心谭富英与马连良能否一起合作,因为马和谭都是单独挑班的“四大须生”之一,怎么能捏在一起呢?没想到谭富英对马连良说,“今后我就傍您了。”这句话不仅感动了马,而且两个团合并之事迎刃而解。这也就是在新社会才有的事,谭富英一出科就唱主角,自己挑班多年挣大钱,要是在旧社会有谁肯舍弃名和利给别人傍角啊?


(马连良、谭富英中《群英会》)

一年之后,张君秋领导的北京市京剧三团也主动要求加入北京京剧团,并且高质量地排演了新戏《望江亭》作为入团的见面礼。于是北京京剧团出现了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局面。1957年初,四大头牌在长安戏院主演《龙凤呈祥》以志纪念,这台《龙凤呈祥》的演员阵容之强大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份了。

1960年赵燕侠领导的燕鸣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至此北京京剧团形成了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演员力量和影响力之大恐怕中国京剧院也比不过,此刻的北京京剧团达到了鼎盛时期。

达到鼎盛期,也就要走下坡路了。1962年是转折期,这一年北京京剧团的几位台柱子相继患病脱离了舞台,意味着北京京剧团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第一位是谭富英。进入六十年代,谭富英身体一直不好,一些吃功夫的戏像《战太平》就不再演了,后来一度从舞台上消失,广大戏迷十分关注。1962年7月的一天报纸刊登广告,谭富英在音乐堂贴演《大保国》,搭档自然是张君秋和裘盛戎,观众们大喜过望,戏票立刻抢购一空。(有回忆录说,当天演出的剧目是《大探二》,此系误传,实际上只演《大保国》一折)那天演出的确有风险,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专家一直守候在后台,以防不测。到了8月份,举行纪念梅兰芳去世一周年演出,谭富英抱病应邀与梅葆玖合作演出了《大登殿》。这场戏算是谭富英的告别演出吧,此后他就再也没有登台了。


谭富英离开了舞台,他的戏要有人接替,裘盛戎与谭富英挂双头牌的戏《将相和》,改由谭元寿与裘盛戎合演;张君秋与谭富英挂双头牌的《楚宫恨》由高宝贤替谭富英演伍员,《赵氏孤儿》赵盾由高宝贤接替;《秦香莲》的陈世美由马长礼替演,后来拍电影时也是马长礼扮演陈世美。原来唱《二进宫》的铁三角谭张裘,谭患病后,马长礼曾替演过杨波,还真不含糊。1963年北京京剧团赴香港演出,谭富英缺席,五大头牌少了一位也是极大的遗憾。


(李多奎剧照)

第二位是老旦泰斗李多奎,他在团里与名丑马富禄一起被尊为“二老”。他在北京京剧团不仅经常在前边垫一出《吊金龟》或《望儿楼》,而且在《四郎探母》《龙凤呈祥》中务必出演佘太君或吴国太才能压得住台,演出阵容才算完整。1961年5月,李多奎与裘盛戎合作创演了新戏《赤桑镇》 引起了剧坛轰动,半年之后62岁的李老先生突然患中风,不得不离开了舞台,裘盛戎的这出好戏《赤桑镇》也只能停演了一段时间,因找不到接替者。1963年秋,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摄北京京剧团的《秦香莲》,特邀养病中的李多奎务必出山,扮演国太一角。李多奎不顾身体状况,在长春待了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拍摄任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李多奎离开舞台对北京京剧团的演出是个极大损失,一些演出做了人员调整,如《秦香莲》的国太改由马富禄或何盛清扮演,原来马富禄演的张三阳则由李四广扮演。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主演的《状元媒》,李多奎曾在剧中扮演佘太君,他有大段新设计的【二黄慢板】,后来因李生病就修改了剧本把这个人物取消了。至于《赤桑镇》,裘盛戎先是邀请外团的王梦云和王晓临临时替演,后来发现了本团的老旦新秀万一英,于是裘盛戎终于找到了唱《赤桑镇》的合适搭档。


(陈少霖)

第三位是陈少霖。陈少霖是余叔岩的内弟,曾得到余叔岩亲自指点,是资历很深的余派老生,与多位名家搭档演出,自己也曾挑班唱戏。五十年代与张君秋合作,为张跨刀。加入北京京剧团后,除了与张君秋合作外,还独自演出余派戏和参加大合作戏。陈少霖还在团内担任演出队长,负责全团演出事务,因此一些重要演出就让给了年轻演员。1962年,陈少霖因病离开了工作岗位,1967年去世时才57岁。

其实,早几年北京京剧团就出现了“武生荒”。剧团成立之初有杨盛春和黄元庆两个大武生当家,这两个能唱大轴的武生经常在前场贴演开锣戏,足见当时演出的火爆。1958年8月,杨盛春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接着黄元庆因个人问题离开了北京京剧团。过去剧团中生旦之后大武生挂“三牌”,足见武生之重要。剧团突然失去了这两大台柱子,演出受到极大影响。尽管从中国京剧院调来了张滨江(后来在《芦荡火种》中饰演叶排长),还把杨盛春之子杨少春从中国戏校调进剧团,但难以弥补杨、黄二位的缺失。因此,过去常演的《艳阳楼》《武松》这些戏就贴不出来了。


(杨盛春剧照)

1966年北京京剧团的厄运终于到来,年初马连良和张君秋两位正副团长被强行调离北京京剧团,裘盛戎和赵燕侠两位副团长被控制使用,谭富英副团长卧病在床,已有十多年历史的北京京剧团终于告别了热火朝天的时期。从1966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北京京剧团又经历了“样板团”的十年。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iwr48068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