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主的下场(长孙观音婢唐朝一代贤后)

发布日期:2024-12-22 04:40:06     作者:你编的谎言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jlw222588.html     违规举报

导语

要说这个长孙观音婢啊,她的来头可不小,隋朝齐国公是她的父亲,太尉长孙无忌是她的胞兄,唐太宗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是她的儿子。

十三岁与唐太宗李世民成婚,两人恩爱几十年,知道长孙氏于贞观十年去世,享年三十六岁。死后,唐太宗按照她的遗言,把她葬在昭陵,唐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谥号文德皇后。

生前著有《春游曲》、《史论东汉明德马后》、《女则》流传于世。她很擅长借古喻今,以此来匡正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失误,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抑制长孙家族的权势扩张。


1、 与唐太宗李世民上天注定一般的姻缘

长孙观音婢的伯父长孙炽很欣赏当时唐国公李渊睿智大气的妻子窦氏,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子,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也很出色。于是便和长孙晟建议让年幼的长孙观音婢与唐国公家结娃娃亲。然而,没能等到长孙观音婢长大,长孙晟就去世了。随后,长孙兄妹和母亲就被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给赶出了家门。

走投无路的长孙兄妹只好随同母亲一起去投靠舅父高士廉,幸好高士廉跟他妹妹感情很深厚,待长孙兄妹也视如亲生。

长孙观音婢原以为她和李世民的婚姻会因为她父亲过世,而后又被赶出家门作罢,他们之间有缘无分。谁知,她的舅父高士廉因见过李世民,觉得他非同一般人能比,又知晓她曾与李世民有过婚约,就打算促成这个婚约,让长孙观音婢在父丧期满后与李世民成婚。

在大业九年,十三岁的长孙观音婢,在豆蔻之年与年长她三岁的李世民成婚,开始了他们相知相守的恩爱一生。

长孙观音婢与李世民年幼时订婚,因其父去世,婚事搁浅,而后又因其舅父知其婚约,促成婚事,他们两个人兜兜转转,还是在一起了。他们的故事跟小说里的情节一样,彼此都是命中注定。


2、 与唐太宗携手并进,贵为皇后

在长孙观音婢同李世明成婚不久后,隋炀帝就发动了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父亲担任督粮官出征,他的母亲窦氏随行。在经过涿郡时,窦氏意外病倒了,由于病情的严重于五月去世了。祸不单行,长孙观音婢的舅父高士廉又在同年六月被贬外放。这个在《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有记载。

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情同父亲的舅父,这让还是新婚燕尔的长孙氏夫妻承受了极大的打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打击是大,但是也让夫妻二人在这次逆境中相互安慰,鼓励彼此,夫妻之间的相处也是越来越融洽。

在跟随李渊留守太原时长孙观音婢才十七岁,就一个人承担着唐国公的大小事务,人情往来。虽然没有婆婆的教导,也没有妯娌的帮助,但李渊对她很信任和丈夫李世民对她的爱护,让长孙观音婢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难过,反而可以算是幸福生活了,毕竟在这以后几年的生活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

到了隋朝末期,各方势力纷纷揭竿起义,李家顺应民心,在大业十三年起义,于义宁二年,李渊受禅登基为帝,随后李世民就被封为秦王,长孙观音婢也被册封为秦王妃。

在建国初期,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李世民身为主帅,披挂上阵,常年征战在外。夫妻两因此聚少离多,幸好在这期间孩子的出生冲淡了不少离别之苦。

在李世民四处征战,声望越来越高时,长孙氏在家也没闲着,她觉得以李世民现在的势头,难免会被猜忌,于是便时常进宫孝顺李渊,因为窦氏去世早,就与后宫嫔妃交好,以求寻找后宫支持。在太子和齐王的陷害下,李渊和李世民的误会越来越深,猜忌也越来越重,这期间都是长孙氏从中周旋,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奈何秦王府与东宫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太子和齐王因为设宴给李世民下毒没有成功,后来又生一计准备合谋暗杀李世民,趁机逼迫李渊让位,这件事被李世民得知,和府僚商量过后,决定先下手为强。

长孙氏没有退缩,坚定的站在丈夫身后,给予丈夫毫无保留的支持。在李世民决定带兵在玄武门设伏时,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的长孙氏第一同丈夫站在一起。和丈夫一起从容的激励将士,亲自给将士们分发盔甲,将士们都很感激秦王妃的鼓励,顿时气势大涨,更加的无所畏惧。长孙氏的生死相随,让李世民铭感于心。这次设伏以秦王胜利落下帷幕,此次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十三天,不惧辽兵压境的威胁,力排众议,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3、 唐太宗背后的女人

自成婚以来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感情一直都十分要好,连带着对长孙皇后的家族也比对别的族亲多了几分恩宠。从唐太宗视长孙无忌为心腹,准许他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就不难看出。对长孙无忌的态度,朝臣更是一时无人能比。长孙皇后几次阻拦了唐太宗想要给长孙无忌继续升职加薪的心思。长孙皇后觉得自己贵为皇后,恩宠已经够多了,不愿意自己家族的子弟遍布朝廷,一是怕人多说闲话,二是人心隔肚皮,怕家族真的有人恃宠而骄。唐太宗认为长孙无忌的才能能担大任,就算长孙皇后再三阻挠,都没有听从意见。长孙皇后见无法说服丈夫,便私下劝说哥哥,让其辞职让位。

据《旧唐书·长孙皇后》记载,长孙皇后在去世时都在叮嘱唐太宗不能犯前朝同意的过错对外戚过分专宠。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发生的事,足以见得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长孙皇后对丈夫的事业一直都是全力支持的,她从不主动干涉朝政,唐太宗有时候会询问她朝政意见,她都是避而不谈或是沉默不语,被问急也只会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

唐太宗常年征战,脾气难免暴躁,长孙皇后深知他的脾气,经常能在他发脾气之前,熄灭他的火气。长孙皇后知道丈夫的为君不易,而且没有什么人能什么事都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长孙皇后经常劝说唐太宗要善纳良言。

在唐太宗做错事时,她从不是直言劝解,而是从身边的小事或者是两人曾经的经历劝说,让唐太宗能明白事理。由此可见赞成帝治这件事,长孙皇后做的非常出色。


4、 中年逝世,恩爱夫妻阴阳两隔

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葬于昭陵。长孙皇后出殡昭陵时,唐太宗还亲自写了碑文。由于太过思念长孙皇后,唐太宗还特意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爱妻的陵墓,甚至还让大臣陪同悼念。虽然最后观台因为朝臣的谏言而拆掉,但是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之情却丝毫未减。在《答魏徵手诏》有记载,唐太宗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自己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心虑恍惚,食不下咽,彻夜难眠的悲苦情境。


长孙皇后逝世后,她的次子李泰在洛阳大兴土木,于龙门山开凿佛窟,意为长孙皇后追福。李治也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寺院,起名大慈恩寺以此来纪念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少年结发,一路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年。于情,她与唐太宗伉俪情深,死后同穴;于政,相辅相成,贞观之治的出现她助益良多。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有《通典》点评:文德皇后厚德载物,凝辉丽天。

文献:《旧唐书》、《旧唐书·隐太子传》、《答魏徵手诏》、《通典》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jlw2225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