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许世友49集(电视剧上将许世友)

发布日期:2025-01-22 04:59:43     作者:榯隱裑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jna478888.html     违规举报


【编者按】近年来,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形成了一个热点,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无论从创新上,还是在塑造人物 上都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肯定。总政领导看后批示:“这是一部好作品,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光辉形象、跃然心中。”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的评价是:“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突破,人物传记片的一个典范。”为此,我们邀请该剧的导演安澜就军事题材的创作谈了一些体会,目的是为繁荣军事题材影视创作开拓思路,提供借鉴。

我接手《上将许世友》的导演任务后,首先要面对的是“为谁拍和怎么拍”的问题。

许将军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民间传说中更不乏他打出少林、飞檐走壁、杀富济贫乃至嗜酒如命等等奇闻逸事。如果塑造一个这样的武林豪杰、传奇英雄式的人物,无疑不必再对收视率有丝毫担心。但是,演绎一位被神化了的将军,显然有悖于我们的创作初衷和艺术追求。

我们的创作对象是军史、党史上一位功勋卓著、家喻户晓的人物——许世友曾任两大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副主任等要职,决定了我们不仅不能把主人公娱乐化,也无法像《亮剑》、《历史的天空》那样在虚构的前提下,放开思路、随心所欲地去塑造人物。

那么,究竟怎样去刻画许世友呢?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确立了创作走向: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努力寻求史与诗的交响、真实与虚构的交融,倾力塑造出一位可敬、可亲、更可爱的共和国元勋的感人形象。

“大事不虚”,是指在创作中必须严格遵循重大史实,尽量客观呈现许世友是如何从一个只为吃粮才当兵的乡野草莽,逐步成长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的革命历程。从一个侧面,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从而使这部作品在体量与内涵上显得更加厚实饱满。

“小事不拘”,就是在恪守重大史实、吻合时代环境、依托生活逻辑、顺应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充分放飞想象的翅膀,在“上将许世友”这一规定题材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戏剧冲突,营造喜剧情境,渲染情绪高潮,强化生活气息,进而把一位已经被传奇化了的尘封偶像,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例如:许世友在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时,一面扬言要响应上级要求,把自己最好的人马支援到东北战场(他确实拿出了十个主力团),一面却以“身患肺结核”为名把他最钟爱的战将聂凤智给截留下来,因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剧中许世友对白)。从组织原则来看,他这样做无疑欠妥,但我们只要设身处地一想,却也都在情理之中。毕竟,许世友的部队当时也处在犬牙交错的战争环境中,他作为支撑胶东战场的军事首脑,如果把“家底都掏空了”(剧中许世友对白),那又怎样应对其职业使命呢?

再如:1960年许世友曾响应毛主席号召“下连当兵”,这在当时是件相当严肃的大事,但我们在具体创作中挖空心思,把它演绎成了一段充满喜剧色彩和戏剧冲突的篇章,尽管“大将军”被“小班长”训得洋相百出——这似乎略显荒唐滑稽,然而,依许世友一不做二不休的性格逻辑来说,这样的演绎大体也是可以成立的。

既然众多的先例已经证明,那些“以史、事带人”的作品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我想,《上将许世友》这个片子要在写人上下足工夫!从写许世友这个人入手,带出一个个历史时期和一桩桩历史事件,而“事”必须为人服务,在对待“史”和“事”上,必须有详有略、按需取舍。事实上,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应来看,我们只有把许世友本人的智勇双全、临危不惧、能征善战写够写足,在荧屏上把主人公塑造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观众才会对那些形形色色的战斗和事件感兴趣,从而也才有可能把那些沉潜在事件里面的意识形态有效地播撒到千家万户。

当然,如果想让《上将许世友》真正走入观众心田,我们还必须在冲锋陷阵、刀光剑影之外,再寻找新的、更有效的创作路径。经过反复琢磨之后,我认定这条路径的关键就在于:只有把这位主人公塑造得可亲、可爱了,才能使作品跟观众真正共鸣起来。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荧屏上的许将军赢得观众爱戴呢?这是我作为导演所必须迈过的一道难关。但从哪儿入手呢?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我深切体会到许世友是个真正的热血男儿、性情中人,他的“忠孝”大义就更是叫人叹服。

可以说,忠孝秉性堪称许将军一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他用终身的实践铸就了一段又一段“真情”——战友情、同志情、母子情、夫妻情,以及对领袖人物的赤诚之情。尽管许将军的一生充满了戎马倥偬的壮怀激烈,但他却以一个农家子弟的朴实,始终呵护着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最珍贵的情感。我们正是深入挖掘了许将军的诸多“情感佳话”,并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合情合理地充分演绎,才使得我们的主人公血肉丰满地走上了荧屏,才使得《上将许世友》走进了亿万观众的内心世界。

例如:许世友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枪”无疑是他最钟情的“战友”,但枪对他的意义和价值却绝不仅限于战场。围绕着许世友和枪的关系,我们还在其他方面作了一系列文章。

在鄂豫皖时期,张国焘曾亲自给许世友越级授枪,以嘉奖他有勇有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曾亲自把枪交给许世友,并改变了他的命运。通过这样两个场面的呼应对照,既体现了“枪”对许世友的特殊意义,也含蓄地表现了他与两位领袖人物的特殊关系。

在许世友和田普的婚礼上,贺喜的人们把一个苹果放在新娘的头上,要许世友把它拿下来却不能用手,他听罢神情凝重地抽身离去。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已走到门口的许世友突然回身甩手一枪——苹果应声炸开……许世友随即拾起那粒洞穿苹果的弹头,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自己的新娘。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叫好,它好就好在既恰如其分地凸现了人物性格,又别具一格地呈现了他用枪来表达感情的独有方式,同时也举重若轻地渲染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

我们为了把“用情写人”的思路推向极致,还特别设置了“吴德江”这一艺术形象——他与许世友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战友,在同舟共济一生后,俩人又几乎在同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设置吴德江这个人物,也有助于结构戏剧、塑造人物。正是有了吴德江这样的瞻前顾后、插科打诨、亲切平凡、乃至婆婆妈妈,才更鲜明地衬托出了许世友那种刚毅果决、横眉立目、沉雄豪迈的大丈夫气概。

在这里,为设计好许吴俩人你来我往的“特殊礼物”,我们颇费了些心思。一方面,用相似的礼物表达同样的情感,可以充分表现俩人的声息相通、心心相映;另一方面,相似礼物的不同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俩人的性格差异;同时,那些意趣横生的礼物本身也给这个严肃题材平添了几许喜剧色彩。

在《上将许世友》中,类似上面这些意趣兼备、“用情写人”的例子还有不少。从目前的观众反馈和收视率来看,我们所精心设置的这些“情节链”无疑是成功的。

“共和国名将系列”是我们八一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上将许世友》是其中的第七部作品。

在这个“系列”的拍摄过程中,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反思:如果说历史的经验和精神在过去曾经铸就过神般话的辉煌,那么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那些横扫千军的经验、那种披肝沥胆的精神还有没有现实价值?还能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再度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在导演《上将许世友》的过程中,上述问题久久地萦绕在我胸中。渐渐地,我似乎悟到了一些答案,并把这些抽象的思考有意识地化作直观的形象、贯穿在了我的创作当中……

许世友在胶东抗战时,不仅和房东大娘建立了母子深情,而且还把自己的部下悉数打造成了人民子弟兵。他们在平时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危急关头甚至能为老百姓舍生忘死。正是基于这样的鱼水深情、这样的血肉联系、这样的甘苦与共,许世友才在短短数年间建立起了一支洋洋数万人马的威武之师。

建国后,许世友在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抓军事——搞出了闻名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讲政治——带出了享誉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重文艺——推出了雅俗共赏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无疑,南京军区这“三件宝”也给许世友带来了无上荣光。但是,如果说摊上一件好事算许世友幸运的话,那么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便决非偶然所致了。其中的关键何在?就在于他那种面向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及他恪守一生的敬业精神和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

在这方面,许世友“下连当兵”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的密切交往过程,这不仅让一位高高在上的将军重新体验到了基层官兵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时还深刻地反映出了这样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领导干部如果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将会在世界观上与社情民意产生多么大的隔阂与差距!进一步来说,当领导干部意识到这些隔阂与差距时又该如何面对呢?在这里,许世友再一次用他的坦荡真诚与勇气,展现了表率风范。

许世友看到连队战士难得开荤,于是便兴冲冲地擅自上山打猎。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地提着猎物归来时,却受到班长的质问——有哪个普通士兵能随便上山打猎呢?许世友一时语塞,愤懑地拂袖离去。但当他经过反复思考、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不仅更加尊重这位班长,而且还当众真诚地做了深刻检讨,将军向一位士兵认错,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又需要怎样的一种气度啊!

我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推广“名将系列”,不是为了树碑立传,我们最恳切的创作诉求在于:通过影视媒体——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渠道,去呼唤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去弘扬一种集体主义的情怀!去传承一种爱国主义的使命!★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jna47888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