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插叙倒叙补叙的区别(考点突破例谈插叙)

发布日期:2025-01-22 01:13:00     作者:忆青衫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jzz288777.html     违规举报


【例1】

枫叶的秘密

王丕立

(1)吴大爷拿起锯子,朝门前的那棵枫树走去。

(2)吴大妈见了,急眼了,丢下正淘洗的米,气冲冲地说,老家伙,你今天锯了它,以后都别想再吃我做的饭。

(3)吴大爷扬起的锯子垂了下来。这棵枫树有些年头了,可能由于土壤贫瘠,长得高挑而单薄,一点也不喜庆,更让人烦心的是它一到秋天就落叶乱飞,飞到厨房灶台顶的亮瓦片上,糊住了通光孔,吃饭也不敞亮。吴大爷早就起意要锯了它。

(4)(吴大爷还记得,多年前,独生女儿楠楠常常在这棵树下画格子,喊村里的小伙伴来跳房子。每次出去打猪草或上山砍柴火,她都要围着枫树转几个圈。有一次,她还神秘地向小伙伴们宣告,树上的每片叶上都长着五个角,好好看啊。引得一群群的小朋友来树下玩耍,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那时,吴大爷总是虎着脸,一副厌弃的样子:楠楠老这么玩,不做功课?不帮衬家里做点事?

(5)秋天到来的时候,枫叶红得像一面面小红旗,楠楠总是蹲在地上拾枫叶,乐此不疲。惹得吴大妈气不打一处来:家里家务忒多,这丫头总是贪玩,捡这些破叶片,一下就耽误半个早晨。

(6)吴大妈扬言要砍掉枫树。

(7)见母亲举着斧头,气势汹汹地奔向枫树,楠楠连忙双手抱住树,向母亲求饶,发誓再也不在树下耽搁功夫了。母亲这才收住手,放下斧头。

(8)楠楠出外求学,寒假回来的时候,枫树只有光秃秃的枝条,暑假回来的时候,枫树一身碧绿。楠楠总是向树上张望,眼里满是惆怅。

(9)楠楠在外地工作后,家里种的责任田已经很少了。没有多少农活可做的吴大妈常常望着枫树发呆,每次望着,脑子里就像藏了一部放映机,飞快地旋转着以往的热闹场景,里面的主角都是楠楠。吴大妈想给女儿打电话,刚要拨出去,又想到楠楠或许在开会,或许在开车,或许在跟客户谈生意,终究是不合适接电话的。于是,又将手缩了回来,心里隐隐有一丝痛,一个女孩儿家跑推销,得吃多少苦啊。可除了牵挂,自己又能帮女儿什么呢?)

(10)一阵风来,枫叶像一尾尾红色的箭羽,旋动着,飘忽着。吴大妈看得呆了,望了一眼阒无人迹的四周,学着楠楠的样子蹲在枫树下,在厚厚的落叶里翻找。有品相又没有一点破败的枫叶还真不多,难怪那时楠楠总要花很多时间。

(11)不知过了多久,吴大妈的腿酸软得站不起来了。她用手撑地,慢慢挪到檐前的台阶上坐下,喜滋滋地摆弄着手中的一叠枫叶,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把手中的枫叶寄给女儿。

(12)吴大妈不识字,便买了信封,准备请村部正与人侃大山的丁老头给楠楠写一封信。

(13)丁老头好奇地看着吴大妈把一摞枫叶夹在硬纸板间塞进大信封,不解地说,你们老两口就有味呐,前日老吴要我写信给闺女寄了一把枫叶,今日你又这么着。说得吴大妈愣住了。

(14)吴大妈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欲向老头发问,却见老头笑吟吟地走来,肩上扛了个蛇皮袋。吴大爷说,蛇皮袋中是他才访到的枫树新品种,一年长两次叶,也落两次叶。以后,每年的寒暑假,楠楠都能像小时候那样,自己翻找枫叶了。吴大妈看着吴大爷取出的小枫树,叶片长得那叫一个齐整、好看。吴大妈脸上迅速柔和下来。

(15)我想让那棵大枫树腾出地儿栽这棵小的,你没意见吧?吴大爷试探着问老伴。就你话多,吴大妈不满地瞪一眼老头,高兴地返身回屋拿来了锯子。

看下面的一个选项:

B.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吴大爷想要砍掉枫树,接着讲述女儿楠楠和枫树的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问题1:有同学提出,说这是倒叙,固然无法反驳,但为什么不是补叙呢?补充说明,补充的不可以是以前的事吗?

回答:补叙确实可以对以往的事作补充说明,没有补叙文章的确不完整,有时补叙与倒叙真不好区分。但“补叙”只是“补”,不能喧宾夺主,一般文字不会太长,三五行或一小段即可(就如一件衣服,如果补丁大了,那补丁也就不叫补丁了,它就成了衣服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长”和“短”是相对的,要看整个文章的长度。)。在这篇小说中,我们要讨论的文字是4—9段,当然不是补叙。

问题2:有同学提出,那为什么不是插叙呢?

回答:如果是插叙,去掉这一部分,小说情节依然是完整的。如果本小说去掉了4—9段,那楠楠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就会令人费解。

【例2】

遗言

杨蕾

(1)村长突然倒地,躺在饭桌底下一阵抽搐,紧抓女人的手,嘴里喊了两声:“纲!纲!”,便永远瞑上了双眼。

(2)陶瓦村的人们听说了这事,老榕树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片人,人人为之唏嘘。人们帮村长的儿子纲把村长隆重安葬了,就埋在陶瓦河边。

(3)陶瓦河边多了一座坟茔,陶瓦村的人们也多了一份心事。大伙聚在一起,目光齐刷刷地拉远,望着那座坟茔一眼,再慢慢收回,投影一样放大到各自的脸,好像要在别人的脸上找到什么答案,都想开口说什么或问什么,最终没人吭声。看着看着,就散了。

(4)三天前,温州香料商开着几部加长车来到陶瓦村收购八角,价钱可喜。大伙手上有了钱,有人提议把建桥的集资款交了,村长负责收款,文书负责记账。村长办事喜欢趁热打铁,因此也就爽快地同意了。

(5)可是,村会计没有按时回村,打个电话说难得出远门一趟,想逗留一段时日,去看看汶川地震遗址。

(6)二十多万的建桥集资款还在村长的手里,不,是在村长家里!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

(7)村长的儿子纲在南宁开出租车,喜赌,欠债几十万。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

(8)陶瓦村的人静默了几天,终于着急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弄清这笔款项现在搁在哪里,他们再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他们自发集合商议,最后决定委派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代表村民上村长家询问款项的去向。

(9)一个上午过去,两个代表回来了,一无所获。据说村长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翻箱倒柜,摸枕头捏被角,连放在床角落的尿壶也不放过。文书考虑到村长平时的细心,为了安全起见,有可能已经先把款项存进自家的账号里了,便派陶瓦村小学校长拿着村长家的银行卡到镇上银行查账,回复说没有任何进账的记录。

(10)二十多万元的人民币,用农大牌饲料十斤装的袋子来装也装不完的,又不是一个芋头或一个红薯那么容易藏匿……村长的女人该不是有所隐瞒吧?有些人比比划划,胡乱猜疑着。

(11)“前两天,纲一直在赌场,还抽好烟!”有人喊出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扔进人群里,炸开了。他们好像看到,纲烧的不是烟,而是他们的钱。几个汉子按捺不住了,吵吵嚷嚷、气势汹汹地向村长家奔去。文书急忙伸手拦住:“大伙冷静点,村长尸骨未寒呢!”

(12)“等他尸骨寒了,我的血汗钱可打水漂了!”有人蛮横地推了文书一把,愤愤地说。

(13)村长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站在家门口,微仰头颅,花白的头发被风扬起,神情透出一丝大义凛然之气。面带愠色的汉子和不断跟随蜂拥而来的村民被镇住了,倏地停住了脚步。老太看着跟前一张张震慑的面孔,顿了顿嗓音,说:“本来,我想等会计回来再说,看来等不及了。我儿子怎样我老太婆心里清楚,我会给大伙一个交代的!”

(14)“媳妇,你告诉大伙,他临走前都说了什么?”老太太的身子微微抖索着,但很快镇定了。

(15)“他没说什么,只喊纲……”村长女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啦啦地滚落。“文书,你到我屋里搬出床底下的那口缸,给大伙看看吧!”老太太淡定地吩咐。

(16)当文书抱着沉甸甸的一口瓦缸来到大伙的跟前,打开,满满的一缸人民币红灿灿地,映得大伙的脸一阵阵潮热,原本还在七嘴八舌交头接耳的村民都静了下来,一下子鸦雀无声。

(17)老太太抑制不住了,老泪纵横,哽噎着说:“收了大伙的钱,我儿子没再离开家半步。晚上来我屋里坐到天明,嘴上说守着妈,实是守着这口缸。临走了,挂念的还是这口缸啊!”

(18)那几条汉子“扑通”一声,双膝跪下,给老太磕了几个响头。人群里,一片啜泣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了村长收建桥集资款的过程,突显了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农村好干部形象,同时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B.“陶瓦村的人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集资款下落不明的担忧;“陶瓦村的人也心照不宣”,表现村民对村长的儿子可能赌掉集资款的担忧。

C.“他没说什么,只喊……”,这里的“纲”与“缸”谐音,村长的女人理解为村长喊儿子的名字,而老太太理解为村长喊盛钱的缸。

D.小说塑造了陶瓦村的村民群像,他们更多地是关心着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而对一心为公、为大众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不依不饶。

问题1:为什么不是倒叙?

回答:A.倒叙的要求是将故事的结尾放在开头,本小说的开头显然不是故事的结尾。B.倒叙也可以是将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本小说中村长倒地显然也不是最精彩的部分。C.倒叙还可以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问题2:如果是插叙,去掉了这个故事,情节还完整吗?

回答:完整。2—5段讲的是“建桥集资贷款”的由来,第6段已经提到了“建桥集资贷款”,去掉2—5段,小说依然完整。

问题3:为什么不是补叙?

回答:文字有点多。且去掉后不影响故事完整。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jzz2887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