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日本第一次正式道歉(我们不需要日本假惺惺的道歉)

发布日期:2025-01-22 09:41:52     作者:绝锭莣竨你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kdr207906.html     违规举报

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南京大屠杀最屈辱的地方不在于南京政府的腐朽无能,让30多万南京同胞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刀下亡魂,而是这一惨绝人寰的惨剧在发生了整整8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仍然对曾经的恶行百般抵赖,甚至颠倒黑白,妄图彻底否认这些罄竹难书的罪行!


而相比于日本帝国主义百般狡辩的无耻嘴脸,我们却如同苦命的祥林嫂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将伤口揭开示人。尤其是每年的12月13日,更唤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屈辱回忆。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堪比当年大屠杀的更大屈辱。凭什么日本鬼子作恶,它们的后人却活得如此心安理得?而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却为了一句虚情假意的道歉而辛苦奔波?

这不公平!

在静夜史看来,今天的日本之所以坚决不道歉,甚至公然混淆是非,为它们前辈的侵略罪行涂脂抹粉,直接原因在于战后的日本,被美国独占后,因为战后美苏争霸的历史背景,美国为将日本打造成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在清算日本军国主义战犯时多有袒护,很多罪行罄竹难书的战犯甚至摇身一变重返政坛,成为战后日本政界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


因为战后的日本政府中充斥着大量的右翼分子,所以它们自然对昔日的罪行百般否认。

不仅如此,它们还疯狂参拜靖国神社,公然以国家身份为这些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战犯招魂!

而除了右翼分子群魔乱舞的现实,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复兴也让日本对侵略罪行选择了无耻地美化。

由于日本山地较多的特殊地形,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工业基本呈现出“乡村生产,城市组装”的格局,所以即便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却依然没能彻底摧毁日本的工业基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联合国军的大本营,伴随着雪片般的军火订单,日本工业迅速被唤醒。再加上美国在战后掀起的产业转移浪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日本迅速复兴。

靠着美国带来的诸多机遇,日本经济一飞冲天,1968年更是超越联邦德国跃居资本主义阵营全球第二。

而彼时的亚洲各国,尤其是曾经被日本野蛮侵略的国家,则基本处于工业起步阶段,这让日本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可一世的畸形心态。

再加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确立了“脱亚入欧”的国策,因此日本更以西方国家自居,对昔日的受害国不屑一顾。


很多人说,即便是经济上有巨大优势,为何日本就不能像德国学习,尤其是197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勃兰特之跪”?要知道,这一个下跪的动作,可以说直接感动了波兰等东欧国家受害者,获得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原谅。

但日本似乎也有坚决不跪的理由,毕竟作为四面环水的岛国,日本地缘环境本身就和德国有着天壤之别。

说直白点儿,地处欧洲大陆中央的德国需要团结欧洲各国,尤其是构建庞大的欧盟进而实现大国复兴的需要,而战后被美国阉割的日本,则只剩下追随美国前赴后继一条道路,根本不会也不允许和亚洲邻国打造欧盟这样的区域国际组织。


所以日本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这些“落后”的邻国身上白费力气,毕竟大家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但问题是,日本不想和邻国互通有无,但却改变不了日本身在亚洲的区位。壁虎再大也成不了鳄鱼,日本的“脱亚入欧”再成功,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梦,日本在西方国家眼中永远是低人一等。

正因为日本搬不走的区位,所以不管日本是什么扭曲心态,我们都要面对它。

静夜史认为,今天的日本,不仅非法占据着琉球群岛,在东海问题上兴风作浪,更和宝岛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长达50年的野蛮殖民,让宝岛打上了深深的日本烙印,不仅留下了大量的日本后代,连很多本土人也以嫁给鬼子为荣,日本也始终对宝岛保持着无孔不入的影响力。


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对日本野心不改,除了侵略殖民的野心未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宝岛不仅是美国所谓“第一岛链”的核心,更是控制日本命运的咽喉要地,毕竟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可能从俄罗斯进口的情况下,想要从中东进口必须经过台海。

所以在生死攸关的资源生命线上,日本绝不会坐视不理。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时,美国是否干涉不得而知,但日本绝对会上蹿下跳。

而宝岛,作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地区,是我们必须要解放,也一定能解放的。这就决定了,抗日战争虽然结束了近80年,但中日依然是不共戴天的宿敌。

在两国势必要再度兵戎相见的情况下,用日本听得懂的语言,也就是雷霆铁拳,或许比让它们道歉来得更实际。

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战争胜利,会比隆重的公祭活动更能告慰那些罹难的同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2022生机大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kdr2079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