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开始让粟裕挂帅 抗美援朝粟裕请病假

发布日期:2024-12-22 03:09:38     作者:擁有了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kkl500895.html     违规举报

众所周知,朝战爆发后,由于美国迅速出兵干涉并将第七舰队调至海峡,阻止解放军攻台。在此情况下,北京未雨绸缪,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以备在必要时出兵援朝。在议定援朝主将的人选时,主席指点粟裕为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并即调正在准备攻台的粟裕入京商议援朝事宜。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入朝作战的统帅最终由彭老总出任,而原本的第一人选粟裕未能成行。那么,粟裕究竟是因为何故未能赴朝?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粟裕称病辞任,但病情可疑

毫无疑问,粟裕是援朝主将的第一人选。早在1950年7月7日正式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之前,7月6日主席便致电粟裕:"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于7月16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7月18日来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带随身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注1)

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援朝之战,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交给粟裕来指挥。接到此电后,粟裕是如何回复的,至今未见准确的记载。但从7月10日主席第二次致电粟裕中的"来电悉。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于8月上旬来京"(注2)一句不难看出,粟裕应是以患病为由,辞任边防军主将一职。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粟裕之前已被任命为攻台总指挥,正在筹划攻台事宜。为什么接到边防军主将的任命之前,却突然患病了?难道真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顺着这一点,我们看一下《粟裕年谱》中对于这一期间粟裕活动的记载。

1950年5月13日,粟裕主持起草并签发了第三野战军前敌委《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个意见》,要求部队迅速转入渡海登陆准备,同时拟定参战的海、空军部队要马上结束休整、集结待命,以便接收苏式海空装备。6月2日,粟裕接连发给总部两封急电,一是希望商情苏联能够尽快将攻台所需的192架作战飞机于1950年底前交付,以便在1951年2月前完成相关训练;二是请苏方尽快按照1949年中苏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于1951年3月将鱼雷快艇队、扫雷艇队和三个海岸炮团帮助中方组建完毕。若上述一切进展顺利,攻台战役有望在1951年4-5月打响。


人民空军装备的苏式轰炸机

6月22日,华东军区海军部队在几艘缴获自蒋军的巡逻炮艇上,成功改装了苏制76毫米野战火炮及火控系统。得此消息后,粟裕十分高兴,还亲赴海军基地进行了视察和指导。6月30日,又让参谋人员重新统计攻台期间可能需要的炮弹、炸弹、鱼雷及水雷数量(之所以要重新统计,很可能是因为此时美第7舰队已进入海峡,之前的统计数据未考虑与美军作战的情况),并草拟至北京的电报,表示需要向苏联增购相关武器装备。

可见直到此时,粟裕仍在为攻台事宜而日夜筹划。从其活动情况及发布的命令上看,其身体情况应是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就在几天后收到主席电报时,粟裕就坚决地以患病而且是已经到了"有病应当休养"的地步了呢?

(二)畏战之说子虚乌有,身体患病也非主要原因

对于这一点,有人说是因为粟裕"畏战",不愿赴朝与美军交手。这一点,多来自坊间传言,以及一些与粟关系微妙的将领之语。但是只要分析一下,就能明白"畏战"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6月27日,美第7舰队即开入海峡,阻挠我军攻台。在此情况下,攻台一旦开打,我军势必将和拥有绝对海空优势的美军正面过招,其难度绝不亚于入朝打相对更加熟悉的的陆战。即便如此,面对美军的"搅局",粟裕仍为攻台做精心准备,且又让参谋人员重新计算在美军干涉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弹药数量,以便尽快向苏联采购。单凭这一点,说粟裕因害怕面对美军而畏战,无论如何也站不住脚的。更何况,战神粟裕出生入死,历经百战,何惧之有?


美军舰队

另一种说法,是说粟裕身体确实患病,急需治疗。

粟裕的妻子楚青在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粟裕在革命战争期间曾6次负伤,其中有2次伤在头部。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所以医生手术时没有能够将弹片从头部取出,导致其落下了病根,每逢阴天下雨,粟裕就会疼痛难忍。直到1984年2月5日粟裕逝世,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终于找到了那三块伴随了他54年之久的弹片。

另据《粟裕年谱》记载,粟裕确实身患美尼尔综合症,也就是眩晕症。粟裕病情严重时,甚至很难左右环视,以至于吃饭时不得不将所有饭菜摆在其正面的一条直线上。但粟裕发病严重到无法环视且影响其行动,是在1950年11月,为此组织上还决定由楚青陪同其去苏联养病。而收到主席电报是在7月,未见其病情有如此严重的记载。

(三)身为"客将"指挥不便,主席心知肚明

那么,粟裕究竟为何要推辞援朝主将?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往前推。

早在1950年6月上旬,粟裕在汇报攻台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时就提出:解放台岛已经成为全局的重大战略行动,请求总部直接指挥相关战役,以便统筹调度参战的陆、海、空军及公安、边防、民兵部队(注3)。但主席经过慎重考虑,表示攻台仍由粟裕负责指挥。

6月23日,也就是在参观完海军改装的炮艇后第二天,粟裕又致电总部。他考虑到蒋军虽然大势已去,但为了汲取金门、登步岛失利的教训,攻台应本着以多胜少的原则部署作战,切忌轻敌。若登岛第一梯队人数太少,致未能收突然登陆迅速歼敌之效,则后续梯队力量必须足够强大;且第二梯队亦需要控制相当船只,最好不依赖第一梯队船只回来再去,以防止像金门之战那样第一梯队的船只不能回来时,第二梯队就无法登岛(注4)。

鉴于目前台岛守军约有40万,其中野战兵力29万,而拟定担任攻台主力第一梯队的华东军区部队不过50万,其中野战兵力为38万,与敌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故请总部调第二或第四野战军的4个主力军作为第二梯队,并请"刘伯承、林彪两同志中来一人主持"(注5)。


华东军区组织登陆作战演习

通过这封电报,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指挥非三野的4个军的部队,粟裕便感到有些不便,那么他又怎么会安心地只"带随身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去接手主要出自四野的边防军?林总显然更加合适啊。

对粟裕的想法,主席岂能不知?所以在选定边防军班子时,主席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安排萧劲光和萧华两位得力干将,分别担任边防军副司令员和副政委,作为粟裕的副手。萧劲光曾是东北野战军的副司令,林总的副手;萧华,时任政治部副主任,是罗帅的副手。两人都曾在东北工作,熟悉情况,并在红军时期就和粟裕多次搭档,相互之间关系很好。

而作为边防军主力的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更是粟裕的老部下:粟裕担任红四军13师师长时,黄是13师37团团长。后来林总建议以军政素养更高的邓华替换黄为第13兵团司令,邓为人温文尔雅,而且资历远不如曾为野战军代司令的粟裕,也绝对能够服从粟裕领导的。

(四)志愿军规模超出预期,北京最终选定彭总

然而,即便主席精心安排,粟裕仍坚决请辞。当然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这时候粟裕的身体确实发生了一些情况,不适合远行,所以主席也就未再坚持。8月1日,粟裕委托罗瑞卿带信给主席,表示病情未见好转,请求准其长假,以便治病。对此,主席回复道:"你可安心休养,直至病愈。"(注6)

可见到此为止,主席不再提粟裕赴朝一事。那么,主席此前还希望粟病好后来京,为什么在这时又不提此事了呢?

答案就是,主席此时心中已经有了更为合适的志愿军主将人选——彭总。

就在边防军加紧入朝的一切准备之时,半岛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朝军将美韩军队压制在釜山、洛东江一带,主席见朝军后备兵力不足,估计美军有可能从朝军侧后登陆,但接到警报后朝军却无任何反应。为此,8月19日,根据代总长聂荣臻的建议,北京急调三野第9兵团在上海集结,准备赴山东担任防卫任务,并视情况前往东北;将一野第19兵团集结于郑州:两支大军作为第13兵团的后续部队,将在边防军之后赴朝参战。这时,因为拟定入朝的部队已涉及三大野战军,所以主席便电请时任解放军副总司令、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来京商谈事宜(注7)。


志愿军入朝参战

如果说,粟裕考虑到身为"客将",无法顺畅指挥非三野的部队。那么,自红军时代起就在部队中拥有崇高威望,此时又担任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挂帅,绝不会出现哪支部队不服管的情况。而且,解放战争期间彭总曾经独当一面经略西北,在优劣悬殊态势下战绩不俗,其能力足可胜任。

其实,早在筹建边防军之时,主席便与周、朱、刘等人商议,认为未来入朝与高度现代化的美军作战,必定是诸军兵种合成的大兵团作战。而在当时我军阵营中,能够驾驭此种作战的将领只有彭、林、刘、徐、粟和陈赓6人。其中,林总因早在1950年3月时,就因病休养,并拟定与总理赴苏商谈购买军火事宜;徐向前因胃溃疡住院,刘伯承已内定负责筹建南京高等军事学院,陈赓率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协助胡志明抗法。粟裕因故辞任后,实际上也只有彭老总能够胜任志愿军主将一职。

从后来彭总10月5日到京,到10月8日主席便签发成立志愿军的命令,这一切看似仓促,实则水到渠成。而关于粟裕辞任志愿军主将一事,其间的情节相当曲折,远非坊间流言所传说的那样不着边际。

文中注释说明:

注1、注2: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

注3、注4、注5:参加《粟裕文选》第3卷;注4另参见《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胡哲峰著)

注6:参见《粟裕年谱》

注7:参见《彭德怀传》(王焰著)

【作者简介】林森,字天俊,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党校兼职教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两宋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及中国革命战争史,代表作有《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对比二战苏军坦克军与德军装甲军》等。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kkl50089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7 second(s), 5 queries, Memory 0.6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