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发布日期:2025-01-22 09:23:06     作者:俄心锂铕迩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kvm425618.html     违规举报

李耳(老子)的一生,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求学或者传道解惑,真正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

看完老子的经历后,你会感觉自己还是比较幸福的。更让你明白,《道德经》就是老子的经历的诠释。

李耳的父亲,在李耳出生前阵亡,母亲产下李耳后就去世了。爷爷、妻子、堂叔、唐婶……是在李耳求学中去世。李耳对儿子李宗的照顾,离多聚少,最后李宗在异国去世。


儿时的玩伴童心、马童,是在传道中去世。

童心和李耳(老子)青梅竹马,李耳却被爷爷订婚里正孙女婷阳,童心(女)一生未嫁。

马童(男)是在传道中遇到姻缘。马童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一直照顾着李耳(老子)的生活,在传道中纷纷去世。

最后是马童的曾孙马元,字徐甲,牵着青牛,陪着90多岁的老子(李耳)传道。

老子是在用90多年的岁月经历来书写《道德经》。


一、家人去世

1.老子的父亲李乾

楚国国君给宋国大将军鱼石、鱼府许诺,如果能把镇守的彭城送给楚军,再和楚军一起攻下宋国国都,未来的宋国将由两兄弟管理,于是两兄弟叛变归楚。


宋国国君听后大怒,群臣力荐李乾收复彭城。

李乾发现战争的决胜在于楚国的援军,所以派副将淳于费带领5000人马,守住濉河的渡口,只要不让楚国主力顺利渡河,李乾主力就可以顺利收复彭城。

楚军主力几万人到达濉河南岸,因为战船运送兵力有限,运送到北岸5000人以上时,淳于费趁楚军还未休整完毕,奋力出击,歼灭渡过北岸楚军。

淳于费看到南岸的楚令尹婴齐的帅旗,想要抓住楚令尹立大功。

淳于费没有听李乾将军的不让渡河的将令,强行让部队登上缴获的战船渡河。

渡过南岸后,被楚令尹主力围而击杀淳于费。

楚国主力顺利渡河后,楚国的军队在李乾的后方安营扎寨,鱼石在李乾的前方,合力之下杀死李乾将军及其部下。


至此《道德经》老子(李耳)的父亲李乾去世,李乾剩余部队掩护李乾将军的家人撤退。

老子爷爷李太公,老子母亲丹儿,丫鬟素月,车夫柳三,四人乘坐一辆马车奋力逃命。

老子的母亲失去丈夫悲痛欲绝,在逃跑中又心力交瘁。


2.老子的母亲丹儿

护送李乾家人的军队,被追上来的鱼石等楚军击杀。

丫鬟素月为了拖延鱼石的追击,穿上主人丹儿的披风,跳下马车。

鱼石停下车,看到跳下来的不是李乾夫人,将其杀死后继续追赶。


鱼石的兵马很快把李乾家人的马车围了起来,在这危难时刻,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出现,让整个危机出现了转机。


丹儿的肚子疼痛难忍,白胡子老人本元,建议李太公带着丹儿,去离最近的陈国苦邑曲仁里,先生下孩子。

李太公来到曲仁里李乾堂弟李僚家中,李僚的夫人莲仪正好在家中,请来接生婆。

丹儿生下李耳(老子)后,去世。


3.老子的堂婶莲仪

李耳(老子)出生后,李太公和李耳(老子)就一直住在曲仁里。

小时候的李耳,李太公教武,商容教文。李耳步入青年时,商容已经没有新知识可教了。

李耳准备去隐山去找本元爷爷学习更高深的,本元就是李耳还未出生时,救下李耳一家人的白胡子老人。


公元前556-553年,宋国军队攻打陈国,陈国战败。

宋国大将斯愚作为攻打陈国的有功之臣,宋国国君没有及时赏赐,斯愚把打下的陈国领土,聚为自己的封地。

宋国国君知道斯愚叛变后,派宋国大夫向戌剿灭斯愚。斯愚兵败后,一路逃亡到陈国曲仁里。

曲仁里百姓吓得逃走,而李僚的妻子没有及时地逃走,被斯愚的部下杀死。


童心上隐山请李耳。

夜晚,李耳让在村民在远处用火把模仿官兵,吓唬在村里的斯愚等逃兵。

并让人去苦邑大夫那里请官兵,最后在陈国官兵和村民的一起努力下,打退斯愚等逃兵。

陈国国君听到后,特别开心,斯愚帮宋国多次打败陈国,这次陈国百姓打败了斯愚。陈国国君为此赏赐了李耳。


4.老子的妻子婷阳爷爷里正伍宣

打退官兵后,李耳又去隐山找本元爷爷继续学习。

李耳从本元爷爷那里学成后,又去太乙山紫真先生那里求学。

在曲仁里的里正,也就是李耳妻子婷阳的爷爷,因为年老生病去世了。

里正爷爷的去世,李耳一家又失去了一个保护伞。


5.老子祖父李太公

里正的去世,曲仁里就需要选出一个新的里正。

长老们推荐李耳为里正,而李耳却不在家。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时候,大家觉得李耳的叔叔李僚,家风很正,比较适合。

李僚当上曲仁里的里正后,被曲仁里的巫师弟子子青撺掇,准备害死李耳一家人,保住自己的里正职务不被李耳取代,独占李耳一家人的财产。

婷阳无力保护自己的儿子李宗,就请童心把李宗送往卫国的舅舅家。

此时的李太公,已经是年老体衰,恶病缠身。加上李僚和子青加害曾孙李宗,用曾孙丢了,恐吓李太公,李太公被活活气死。


6.老子的唐叔李乾

李耳(老子)从紫真先生那里学完之后,在返回曲仁里的路上。

这时,一路逃跑的斯愚,一面因叛国被宋国追杀,一面因替宋国攻打过陈国,又被陈国追杀。

斯愚感觉这几年混的越来越差,特别是逃到曲仁里后,吃的亏最大。准备返回曲仁里报复李耳。

来到曲仁里后,李耳不在家,就杀死了李耳的堂叔李僚。

李僚到最后醒悟加害李耳家人是不对的,搂住斯愚的一条腿,为婷阳逃跑赢得了时间。


7.老子的媳妇婷阳

斯愚等人看到美貌的婷阳,穷追不舍,追到河边。

前几天有人告诉婷阳,李耳已死。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有的传言就变成了事实。

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婷阳,投河自尽而亡。


公元前534年,爷爷去世,妻子殉身,儿子的逃离,多次寻子没有结果,李耳(老子)一夜之间白了头。

至此,李耳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决定将自己的大道思想广传于世。从此,李耳开始了一生的大道传播之路。

世人称其为老子。


8.老子的儿子李宗

老子入卫国找儿子,因为儿子舅舅家仕途不顺,搬家后,不知去向,老子(李耳)一直没有找到儿子。

在一次传道中,老子和童心(女)、马童(男)被官兵当做奸细抓走,被带到大将军军营发落。


这位大将军正是李耳(老子)的儿子李宗,这是李耳第一次见到成年后的儿子,热泪盈眶。

短暂相认后,老子又走向了传道之路。

李宗结婚生子后,儿子取名李注。等李宗去世时,派人告诉李耳,李耳直接晕倒,昏睡了很多天。


二、亲朋去世

老子活了100多岁,老子不仅仅面对了家人去世,也面对了亲友的离别。

李耳(老子)小时候的玩伴,童心、马童、婷阳,婷阳是李耳的妻子,童心和马童是最后追随李耳传道。


在李耳在周天子做官时,看到舜帝的书简,认识了春长一家。李耳一看书简可能是真的,预付定金之后,拿回去验证再给尾款。

验证是真的舜帝书简后,让马童去送尾款,正好碰上强盗杀死春长,救下了梧桐并带走了梧桐。

梧桐和马童都有爱慕之心,最终结婚。婚后生一子,名马泰,寓意一生安泰。

马童在守护周都点藏室时,被姬朝杀死。


马童死后,老子从周都辞官归隐,来到曲仁里生活,开始漫长的著书。

随着马泰的长大,梧桐因为生病,病倒而亡。

斯愚的儿子斯晓和巫师弟子子青,又一次来到曲仁里,子青想借斯愚之手,杀死李耳。

子青快要刺到李耳之时,被童心用身体挡下,童心去世。


斯愚等人又被赶来探望李耳的儿子李宗所杀。

李耳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儿时的玩伴,现在只剩下马童的儿子马泰。

马泰成年后,李耳为马泰筹办了婚事,生下一子取名马元,字徐甲。

有一天徐甲在山上放牛,老子在旁边看书。山下突遭大火,回到山下后,发现徐甲的父亲马泰和母亲,已被强盗杀死,并放火烧了房屋。


至此,老子写了二十年的书简,焚之一炬。和失去亲人一样的痛心。


老子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去,和写了二十年的书简被烧,已在再无可留恋的了,决定和徐甲驾青牛西去传道(出山海关,入秦地)。


三、生死观点

老子也是在痛失亲人中,逐渐感悟了生与死的真正含义。

生命的形式是从起点经过无数的过程,一直到终点,也就是死亡。

生就是起点,死就是终点。它是一个反复发生再发生的过程。从起点开始,就向着相反的极端驶去,就好像河水流入大海,海水随着阳光升到空中,它变成云,云随风而动,它又变成雨水,重新落入河流当中。

再看这生死,没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一个永恒的重复再重复发生,再发生。所以我们没必要担心和害怕生和死。

领悟了它的奥秘,我们就可以坦然地生活在与之相反的层面里。


对于普通人最关心的生老病死,老子又是如何解答呢?

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

人总归是要返璞归真的,这是自然规律。

有人长寿,有人早亡。这又有什么差别呢?既使长寿的彭祖,比起滚滚历史长河,八百年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罢了。

亲人虽去,我却感觉她日日都在我身边。陪伴我传播大道之学。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

人吃五谷,孰能无病呢?病重之人,还会很快的死去。


那人为什么会死呢?

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

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那为何有的人死得早,有的人死的晚呢?

人,其生虽同,其死则异,其异有三。

顺应自然,和合阴阳,心清无欲,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者,十中有三。

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因贪欲过重,追逐名利,贪享过度,耗尽阳气,中途夭折者,十中有三。


看完老子的经历后,你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哪位离世的亲人?你是如何面对这件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吐漏真情。

参考资料:电视剧《老子传奇》。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kvm42561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