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十大经典诗句(诗名可比肩陶渊明的唐代诗人柳宗元)

发布日期:2024-12-22 09:04:32     作者:你的旧情人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llf455874.html     违规举报
诗名可比肩陶渊明的唐代诗人柳宗元,为何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柳宗元是中唐前期比较知名的大诗人之一,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曾有164首诗歌传世。他创作的散文《黔之驴》被誉为,最具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中的成就可见一斑。

他曾与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多位大文学家并驾齐驱。曾与撰写《师说》的韩愈并称为“韩柳”;同时还与《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并称“刘柳”。在诗歌领域中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后世文化学者之所以将柳宗元,与这些中唐时期红极一时的大文人相提并论。其中的一个主因就是他们的思想志趣基本雷同。而且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创作方面都具有很多类似之处。尤其是在政治处境和仕途方面,这些人也都具有相同遭遇。

并且在中唐政坛上“刘柳”二人,甚至还有一生仕途坎坷的说法。正因为这些大文人的文学思想,以及诗文风格多以关注社会现实为主。所以掀起了一场有关于政治和诗歌的改革运动。虽然这些运动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柳宗元也因此断送的前途,但是却对中唐政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改革思想与诗歌风格

柳宗元虽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相比于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来说,他的声望并没有达到无人可及的地步。

其传世诗歌虽然有164首,但却仅有《江雪》、《渔翁》二首比较出名。而且表达的都是关注现实,以及充满失望与愤懑的隐逸情怀。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虽然他的祖籍是何东柳氏,并且父亲也是当时的一名官员。但是生逢乱世也必然会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冲击。这其实也对柳宗元后来的人生道路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柳宗元儿时经历

柳宗元四岁时就在母亲卢氏,教导下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散文,以及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身为官宦子弟但自幼长于长安的柳宗元,不仅亲眼目睹了频繁战乱与危机重重的社会现实。而且也亲身体会到了“建中之乱”的威胁。

为了避乱他不得不于公元785年随父宦游。在这个过程中柳宗元不仅接触了,更为广阔的底层社会生活以及藩镇之乱,同时也因为增长了阅历而对其思想,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深知社会动乱对国家以及百姓的危害,所以从小就立志改变这种乱象。


2.“统合儒释”思想形成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范阳卢氏,而且其祖上世代为官。按照当时的话来讲就是一位大家闺秀。由于卢氏的文学素养较高,再加上其本人笃信佛教。所以在教导柳宗元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而柳宗元的父亲柳镇曾官居侍御史等职,其为人性格刚直不阿并且具有积极用世的态度。这些来源于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为柳宗元后来为官之后的从政理念,以及统合儒释”的思想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3.进士及第,名声大振

柳宗元在21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士及第,这在唐代历史上也应该位列前茅。因为很多唐朝时期的文人,不仅经历了屡试不第的痛苦,甚至都已经到了四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四年之后他别授予秘书省任校书郎。

并于公元798年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被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一职。虽然这只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官。但是柳宗元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是尽心竭力的做好本职工作。直到公元801年他连升三级,成为正六品的蓝田尉并奔赴蓝田履职。

在柳宗元外放蓝田尉之时,唐朝的政治与吏治更加腐败。当他于公元803年末回到长安,并任监察御史里行一职之时。

发现朝野上下皆一片乌烟瘴气,政治方面已经黑暗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在这种契机的影响之下他决心革除弊制。


4.“永贞革新”

唐顺宗永贞年间曾出现了一次“二王八司马事件”。由于这次事件发生于永贞年间,所以后人又将其称为“永贞革新”。这场革新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祸国殃民的政治遗毒。

由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士大夫阶级,组成的以及“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力求通过革新的手段革除政治积弊,同时也顺势将宦官势力彻底打倒。毕竟宦官专权祸国殃民的祖训如雷贯耳。


这场革新的目的虽然十分明确,而且一旦革新成功之后。不仅会对中唐朝发展有很大益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宦官与藩镇割据气势太盛,并且也触动了很多当权者的利益。

所以在唐顺宗支持下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永贞革新”,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以失败告终。这种情况其实于晚晴时期的“百日维新”十分相似。在革新失败之后唐顺宗被幽禁,太子李纯取而代之成为了唐宪宗。


笔者认为“永贞革新”不仅是中唐时期,唐朝命运的一次转折点,而且也是“二王八司马”命运的转折点。在革新失败之后参与革新运动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好得到下场。

其中,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及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至此“一生贬谪”。

遭遇“一生贬谪”坎坷的柳宗元

所谓“一生贬谪”就是指,在“永贞革新”之后二人皆遭到了贬谪。并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得到重用,甚至还多次遭遇政治对手的迫害。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一职,并一直担任这个官职十年之久。


直到公元815年“永贞革新”的余温散尽,他才被朝廷召回长安任职。虽然他历经艰难回到了长安,但由于受到同僚仇视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柳宗元已经无力挽尊了。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他被再次贬谪至柳州,担任柳州刺史一职。

至此柳宗元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或者说再也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了。实际上在他贬谪至永州司马之时,他的政治生命也已经被定在了死刑架上。但是后来他又回到了长安,所以柳宗元又燃起了政治希望。但是这一次贬谪至柳州让他的所有希望都破灭了。

柳宗元由于官终于柳州所以诗人皆称呼其为“柳柳州”。公元819年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至此曾经在中唐前期政坛上,也曾呼风唤雨的柳宗元怅然离世。但是他的诗歌却因其高洁的品质,而到了后世人的青睐与传承。


诗名可比肩陶渊明的唐代诗人柳宗元

相信大家对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都不陌生,他被誉为东晋末期南宋初期最伟大的诗人。因其比较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曾有过因避乱世而归隐田园的奇遇。并且还创作了多首表达隐逸情怀的田园诗歌。所以深受后世人的喜爱及推崇。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以及“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风多以闲情雅致的田园风为主。并且表达出了古代诗人厌倦政治,以及尔虞我诈并充满黑暗色彩官场的隐士情怀。所以从陶渊明在世时起一直到唐朝末年,文官或者文人们都特别向往隐逸生活。


1.柳宗元诗歌特色

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的诗风可以说独树一帜。因为他所创作的古诗,基本上都以清劲纡余、古雅闲淡的风格为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盛唐时期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通过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进行再创作,就形成了一种极具个人风格诗歌特色。

他撰写的五言古诗多以山水为题材,这既体现出了他寄情于山水的文人雅趣,同时也彰显出了仕途不得意之后的归隐情怀。而且由于柳宗元的很多五言古诗风格,尤其是思想已经与陶渊明类似。


所以后人在鉴赏柳宗元诗歌时,都认为如果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柳宗元就应该是“古今隐逸诗人”第二。因为柳诗语言基本上都以朴素自然为主。而诗歌风格有独具淡雅意境。所以将他与陶渊明并称应该不算是高攀。

柳宗元所作七言古诗基本上都以寓言为主题。通过自己的政治遭遇以及,亲眼所见的政治腐败现象。将他们幻化成文字就形成了一篇篇,极具讽刺意味的讽喻诗。当然柳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其实还是对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之情。

2.《江雪》中的孤寂与决绝

《江雪》是柳宗元任永州司马之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野外严寒天气的描写,以及“鸟飞绝”、“人踪灭”的形容,表达出了孤寂与苍凉之感。但是这首诗的言外之意却是,纵然环境险恶也不能向其低头的决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旷野群山上的鸟儿都已经飞走了,所有上山的道路也都被大雪覆盖了。在此次此刻根本看不到人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中的意境。在大雪纷纷的时节没有鸟也没有人,这种何其孤独的场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被大雪覆盖的江面上有一艘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个穿着舟蓑的老翁。只有他一个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此情此情更让人觉得孤寂与决绝。其实柳宗元通过这首诗歌,表达的就是即使自己遭受再多的,政治打击也不会屈服的心境。

笔者认为这首诗虽然字数较少,而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以及感情也比较单一。但这也正是《江雪》一诗的奇妙之处。在简洁凝炼的语言刻画之下,一幅意蕴深远的寒江、雪景、独钓图跃然于脑海之中。

结 语

柳宗元作为中唐前期的政治家和大诗人,他一生曾创作过很多散文与诗歌。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能够,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屹立于中唐文坛。他创作的《黔之驴》、《临江之麋》等散文,皆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讽刺趋炎附势的小人。

而柳宗元的诗歌主题却以山水居多,通过对山水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屡遭贬谪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归隐情绪,但是他最终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并且死在了再次贬谪之地。

【参考文献】

唐小薇《柳宗元诗研究》

陈洪《柳宗元诗歌佛学渊源探析》

李育仁《论柳宗元诗风的多维结构》

鲁峡《“人境俱夺”的儒佛境界──从《江雪》看柳宗元的儒佛思想》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llf4558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