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几次是肠癌先兆(肠癌来临大便先知)

发布日期:2024-12-22 10:23:24     作者:情花美翻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mmf258584.html     违规举报

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两大原因,关于这两方面问题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仍然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安全。

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对我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基于2018年全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全球新发的肠癌患者达200多万例,因肠癌死亡的人数也高达80多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癌症中排名都比较靠前。

正因为如此,我国对肠癌的宣讲不在少数。大家对肠癌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因了解不全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像因吃完饭有便意,到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肠癌的人数就不少。

然而,吃完饭之后就有便意,一定就是肠癌吗?如果屏幕前的大家也有这个困扰,接下来的内容对你很重要!


吃完饭有便意,是肠癌信号?

关于“吃完饭有便意,是肠癌信号?”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随后进行揭晓。

先来给大家交代一下便意是怎样产生的,从口腔吃进去的食物,首先经过口咽部进入食管,食管也就是连接咽部和胃的一条细长管道,沿着食管进入胃部的食物,在胃酸以及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消化为食糜。


食糜继续往下,依次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在肠道中食糜中的营养成分被逐渐吸收,而不需要的食物残渣被一路运送到直肠,并被暂存于结肠,此时已经可以将其称为大便。

当大便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身体就会触发直肠内的神经反射,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脊髓初级神经中枢一路向上,传导至大脑高级神经中枢,进而产生便意。直肠接收到反馈信号之后,将大便经肛门排出。


正常情况下,根据个人饮食习惯的不同,一天排便1~2次,或者是1~2天一次均属于正常范围。饭后就有便意,确实有异常,但是一定是肠道癌变吗?

并不尽然,饭后就有便意,有很多情况都会出现,比如:胃黏膜对食物的反射较强,释放的促进消化的物质会增加,间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导致吃完饭有便意产生。


亦或是无意中吃到让自己胃肠道不耐受的食物,也会在饭后很快产生便意。以乳糖不耐受为例,乳糖酶缺乏或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活性下降,导致未吸收的乳糖停留于肠腔内。

由于它的渗透作用,造成水、钠离子、氯离子向肠腔内运转,直至肠内容物与细胞外液的渗透梯度达到平衡。但是肠腔液体的增加具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加速肠内容物通过,便意的产生也较快。


另外,一些常见的肠道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症等,肠道会变得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刺激,便意就会明显增多。

总之,每顿饭后都会大便,先考虑是上述的常见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肠癌也会造成大便的改变,且多伴有其他的一些不适症状,大家知道都有哪些吗?


如厕时有4个不对劲,或是大肠癌征兆

1、出现直肠刺激症状

饭后就有便意产生即属于直肠刺激症状之一,除此之外,大便次数增加排便习惯改变自觉肛门下坠或者排便不尽、以及里急后重(腹部不适感伴有便意,但是却排不出大便)症状等均属于直肠刺激症状。

以大便次数增加为例,主要是由于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分泌液体增加,进而致使大便次数增加。


2、肠腔狭窄症状

当出现大便的形状发生改变(变细等)、腹部疼痛腹胀、经常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等,也要考虑是否患有肠癌。

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随着肠道癌变部位的生长,导致肠道的部分空间被占领,造成正常的大便难以通过。可以类比水管,正常情况下,水流很容易通过,但是当往里面塞入一个东西导致其管腔变窄之后,水流的通过就不是那么顺利了,肠道亦是如此,更何况大便是固体。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有些肠癌患者会表现为大便带血,主要是食物残渣经过病变部位时,由于摩擦作用有导致肿瘤表面出血的可能,血液随着大便被排出体外,呈现鲜红色或者是暗红色的大便。

当然不排除癌症因摩擦作用而破裂的风险,此种情况患者多直接表现为便血


4、其它症状

老年人,如果无明显诱因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肠癌的发生。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耐受力一般较高,当其出现不适症状时,多数情况下比较严重。

肿瘤的发生发展,需要消耗的能量较高,患者常在短时间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呈现消瘦面容。

另外,贫血的发生多和胃肠道慢性失血有关。而为什么会出现低热,详细机制尚未被阐明,可能和肿瘤细胞浸润导致机体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有关,亦或者是因肿瘤生长迅速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自身组织坏死,导致机体发热。


肠癌高危人群,要多加注意

肠癌是一种很善于伪装的疾病,一旦出现上述的不适症状,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容易患肠癌的高危人群。

但是,什么样的人属于肠癌高危人群呢?肠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因此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属于高危人群。

还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是少见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患有此种疾病明显增加肠癌发生的风险。

有资料显示,在25岁左右腺瘤的恶变率为9.4%,到30岁左右,恶变率已达半数,到60岁左右,几乎达到100%


再者,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也会增加肠癌发生的可能性。以溃疡型结肠炎为例,有学者进行研究发现,溃疡型结肠炎的病程超过10年者,估计肠癌的危险性为0~3%,病程在20年前后,肠道癌变的风险增加到12~15%,病程超过30年的患者,癌变的风险达到50%

另外,患有广泛性溃疡型结肠炎的患者的,即使病程在10年左右,发生肠癌的危险性也比一般人高出数倍。


关于“为什么炎症性肠病患者容易发生癌变?”这一问题的答案,推测是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作用下,肠道环境发生改变,炎症组织发生异性增生(如:腺瘤性息肉),并逐渐发生癌变。

此外,胆囊炎或者已经切除胆囊者、长期便血、慢性腹泻超过3个月、肥胖者等均属于肠癌高危人群。

注意!当超过40岁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便中带血等都需要额外注意,尽早去医院就诊,很多肠癌患者后悔没做的检查,可以趁早安排。


肠癌患者,最后悔没做的检查你做了吗?

当肠癌位置较低时,有一种检查,常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但是多数患者常因为心理因素拒绝此项检查,进而错失了早期诊断病变的可能,常因此后悔不已,大家能猜出是那种检查吗?

对!就是直肠指检,即医生借助自己的手指,获取肠道的基本情况,比如:有无肿块,肿块的形状、有无溃疡、有无出血等。曾有文献指出,直肠指检范围内75%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查出,同时,该项检查具有简便、易行等优点。


不过,该项检查确实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某些疾病在初始阶段并不突出,单进行此项检查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所以还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检查手段。

多数情况下,建议患者进行的另一项检查就是肠镜。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在较为直观的状态下,观察肿瘤的形状、上下缘以及距离肛门的距离等信息。并且,可以趁机采集病变组织的样本,从而进行病例检查,更好地确定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性质。


医生有话说

吃完饭后有便意,不要过于担心,多数情况下,属于胃黏膜对食物的反射较强、食物不耐受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

但是一旦高危人群出现饭后有便意,同时出现大便次数增加、排便习惯改变、腹部疼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多需要尽早就医。

另外,尽量不要排斥直肠指检和肠镜,能够尽早发现并确诊癌变。

参考文献:

【1】 李慧子. 饭后总有便意与肠癌有关吗[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4):33.

【2】 余中贵.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0,16(17):2615-2618.

【3】 高炼,黄晓明,吴清明.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9):1148-1154.

【4】黄永坤,杨娟. 乳糖不耐受症及其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7):463-465.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mmf25858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