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穗小鱼(原创)
题记:
娱乐圈,有的人靠帅走红;有的人靠丑吃饭;有的人靠演技征服了观众。
长的帅走红相对容易,长得丑还能走红那就难多了。唯有依靠顶尖的演技和过硬的作品。
——麦穗小鱼
在我的印象里,娱乐圈里有几个长的不好看,但演技爆棚的演员。黄渤、孙红雷、张译就属于这一类。
今天就先和大家一起聊聊张译。
张译,小眼睛,大额头,甚至有点未老先秃的倾向,哪哪看都不咋地。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长得很衰。
在演戏的道路上,他也曾因这张“衰脸”,遭受过很多白眼和冷遇。
演员肖剑在节目中谈到过张译早期跑组的辛酸事。他说:
“当时他拿着照片去各个剧组发,希望导演能够给他一次机会。曾经有一次,张译的照片直接被副导演给拦下来了。”
这个副导瞟了他一眼,说:“我们偶像剧,你照片拿走。”
的确,演艺圈是个看脸的圈圈,像张译这样的新人想出人头地简直太难了。
张译在回忆当年演戏道路上的迷茫时,说:
“我曾投了将近10年的简历,但都没有人找我演戏。早已经没有了失望、没有了沮丧,深深地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和当演员。”
说这些话的时候,张译已经把这一切看的风轻云淡,他只是在诉说自己曾经不堪的过往。
他接着说:
“那时,我觉得投简历才是我的工作,演戏已经不是我的工作了。只有投照片,投简历,见剧组,才是证明我还是一个演员,这也是当一个演员的最低尊严。”
这样的心酸历程估计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到,这种坚持也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士兵突击》是张译极具代表的几部作品之一,剧中张译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哭戏,感动了无数人。或许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演戏道路上的坚持和心酸,所以才哭的肝肠寸断。
可你知道吗?张译为了进入《士兵突击》剧组,做了多少努力。
得知康洪雷要拍电视剧《士兵突击》时,张译给导演写了三千字的自荐书,列举了16条原因,为自己争取“许三多”的角色,而导演一个“哼”便没了下文。
一个“哼”字对初出茅庐的演员自信心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用张译的话讲“我的心都碎了”。
但,张译是个倔脾气,即使演不了许三多,他也一定要为自己争取一个角色。
不仅仅因为他太熟悉这个剧本了,更是因为那年他已经28岁了。
在张译的心里,他始终没有忘记胡玫导演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男演员如果过了28岁还出不来,您就洗洗睡吧!”
于是,他离开了呆了9年的部队。
在“铁饭碗”和“史班长”之间,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史班长”。
当时很多人劝张译,史班长不过是一个很小的配角。为了这样一个小角色丢了饭碗,不值!
可是,在张译心里,没有什么比能够演戏再值的了。
这才有了那个铁汉柔情的“史班长”,也让观众记住了他那张眼睛小、额头大的“衰脸”。
投了10年的照片、简历,无人问津,他不叫苦;
跑剧组的时候,受尽了白眼和冷遇,他从不叫屈;
为了争取一个小小的配角,放弃了“铁饭碗”,他不叫怨。
因为,这些在他看来都不是事。
因为,他觉得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让他用光了“一生的幸运”。
那时候,张译的父母都是老师,学校和家之间隔着一条江,爸妈每天上下班都需要坐渡轮。
有一天,张译突然发了疯似的不让爸妈去上班,非要让他们带着自己去动物园看动物。
爸妈好说歹说,甚至动用了“武力”,都无济于事。张译就是死死地抱着父母的腿不让他们走,于是只好请假带他去动物园。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那一天的渡轮发生了严重事故,船沉了,船上的人无一幸免。
张译的父母因为他吵着闹着非要去动物园,没有坐那一趟渡轮,躲过了生命的浩劫。
这次的“万幸”,让后来的张译不管遇到多少波折、受到多大委屈,都从不吭一声。
在他看来,他这一生的幸运都在这一次用完了。
而这,也恰恰培养了张译能吃苦、隐忍的性格。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鸡毛飞上天》里那个不认命、不服输、与天斗与地斗的陈江河。
张译16岁的时候,恰逢哈尔滨话剧学院招生,在父母的怂恿下,张译去报了名。
学了半年之后,张译竟然爱上了话剧。但是当年的哈尔滨一年到头都演不了几场话剧,根本没机会让张译去看、去揣摩角色。
于是,他决定考北京戏剧学院。那样,他就可以天天看到话剧表演了。
但是,张译并没有考上北京戏剧学院。于是,他决定曲线救国,去了北京战友话剧团学员班。
19岁的张译,开始了自己为期9年的当兵生涯。
那时候的张译又黑又瘦,不但长的不好看,还不爱说话,成天除了看书就是写日记,基本不和同学来往。以至于同宿舍的战友写到:
“今天来了一个新战友,叫张毅(原名),这人很不好相处,不跟我们说话,经常趴在那里不知道写些什么东西——此人要防着。”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给同学起外号,还会给班级里女生男生的长相来个大排名。
那时候的张译被评为全班“三丑”之一,外号“驴脸”。
因为长相差,张译在文工团的9年,几乎没有什么演出机会。主要的工作就是场记、打杂、搭台、后勤,什么活都干,就是不让上台。
团里的领导有一次在喝醉之后说:“就你这长相,演戏就是个死。”
都说酒后吐真言!这句话,对张译打击非常大,简直“生无可恋”。
不过,虽然没有上台的机会,张译也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锤炼。
因为当时场记的活儿都是张译在做,演员对台词不满意,对剧本有疑问,台本哪里需要改动,第一时间都找他,他也乐此不疲。
所以,张译对每一场戏的台词、场景、灯光等都烂熟于胸,基本不看台本就知道下一场戏是什么。
这样的经历,为他后期演戏事业的厚积而薄发储备了能量和资本。
早期在话剧团里,张译是一个特爱“较真”的演员。偶尔演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他总会觉得人物不够饱满,老想给自己加戏。
让他演民工,不用说话,可张译非得拄个拐杖装瘸子;让他演村民,站着就行,他说不真实,临场发挥给了其他演员一脚。
特招人烦,渐渐地团里就再也不让他演任何角色了。
就连好不容易等到的一次演戏机会,都被他这个“衰神”给衰没了。
有一次,有位女导演去团里挑人拍戏,结果挑中了张译做男三号。没等他高兴几天,女导演却被无故开除了。
张译不但没有拿到角色,还被团里的领导含沙射影的奚落:
“给她推荐的好演员不用,非得找个难看又不会演戏的,真是王八对绿豆!”
这种奚落和侮辱他无处诉说,只要每逢下雨的时候一次次地冲进雨中,在无人的操场上狂奔。
他说他喜欢这种感觉,在泪水和雨水中释放着压抑和不快。此刻,他才感觉到自己的灵魂是自由的。
现在的张译还是特别喜欢淋雨,也许是习惯了,也许他想找寻当年的感觉,从而把更好的角色呈现给大家。
张译是一个“潜伏者”
他曾拿着自己写的剧本,找遍了所有剧组,全部被拒。那时候他想:“混口饭吃,怎么那么难!”
他曾为了《民工》中的一场哭戏,整整拍了一上午,本来只是区区十几分钟的事儿,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出奇的好。
他曾假装收拾剧场的杂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排练大厅,然后在不开灯的舞台上,一个人表演。
他曾为了张艺谋的《一秒钟》,每天只吃一根黄瓜,狂减到110斤。而最终这部影片因为种种原因至今都没有上映。
他曾把人生中第一次“最佳男配角”得来的奖金一股脑地交给了师母。因为,彭彭老师是当兵期间唯一给过他温暖和鼓励的老师,而那时老师因身体不适正在住院。
后来回忆起彭彭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给他的温暖,张译总是情不自禁地流泪。
他说:“彭澎老师会在我情绪低落时,告诉我再小的角色也得用心演绎。告诉我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后来彭澎老师调走,张译跟着老师的车一边跑一边哭。
只有这样一个有温度、接地气、爱较真的演员才能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个鲜活而深刻的角色。
随后的《我的团长我的团》、《鸡毛飞上天》《生死线》、《兵团岁月》、《枪声背后》、《抹布女的春天》、《北京爱情故事》、《辣妈正传》等,张译用一个个辨识度极高的角色和那越来越炉火纯青的演技征服了一向挑剔的观众。
“不好合作”的张译是星爷眼中“用演技整容”的演员
“不好合作”的演员分两种,一种是耍大牌,一种是对表演的较真。
张译属于第二种,和他合作过的演员很多都表示他“不好合作”。海清是、孙俪也是。但是,一旦和张译合作以后,他们又特期待和张译的再次联手。
张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演员。
演艺圈中“用演技整容”的演员不多,能被星爷看中点赞的演员也屈指可数。可是,张译做到了。
看过《鸡毛飞上天》的人,不仅被陈江河的不屈不挠,敢于和命运死磕感动着,更被他精湛的演技圈了粉。
还记得,陈江河找寻骆玉珠5年未果,在火车站擦肩而过时的镜头吗?
张译那种激动之下“失声”的表演,无声胜有声。脸上的微表情从激动到痛苦再到着急,心里的五味杂陈,他刻画的入木三分,每一桢都精彩无比。
黄渤说:“他就像是陈年老普洱,虽然年纪没那么老,但是底蕴味道很深。
还有被视为抗战神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被评为这些年最好的抗战剧。无论是收视率还是豆瓣评分都一直高居不下。演员们的表演个个出彩,剧中的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网友所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无配角,每个人都是主演。
无论是“三米之内”的龙文章,还是嘴毒心善的“小太爷”孟烦了,都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从被人痛骂“你演戏就是个死”到成为演员,张译用了20年的时间。
从演员到“被观众喜爱的演员”,张译说:“我会用一辈子!”
人嘛,就要带劲地活着。
这是《鸡毛飞上天》里的台词。
演戏,就要较真地演着。
这是张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也是给喜欢他的观众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