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下学上达是什么意思(子曰下学而上达)

发布日期:2024-12-22 04:18:11     作者:大有威风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nsk449350.html     违规举报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出自《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你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每日勤恳学习以至通达天道,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吧!”

这番话留给后世学者一个扑朔迷离的境界——“上达”。什么是“上达”?如何才能“上达”。“上达”的本意在后世普遍认为是通达天道。可是细究下去就会发现,什么才是天道?这个问题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又该如何上手呢?

《传习录》中记载阳明先生如何理解“上达”。


先生以为,后世儒者教导人,才将将涉及到精深细微之处,便说这是“上达”的功夫,还不到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先从“下学”入手。而这便是把‘下学’和‘上达’当做是两个概念了,其实“下学”与“上达”有何曾有过一刻分开。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口中能说出来的,心里能想到的,这都是“下学”。那么何谓“上达”?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口中说不出来的,心里想不到的。就好比是种树,栽培、灌溉就是‘下学’,树叶枝干日夜生长,枝繁叶茂这便是“上达”。人又怎么能强制干预呢?所以可以用功,可以言说的都是“下学”的功夫,而“上达”是包含在“下学”之中的。但凡圣人所讲的内容,即使在深奥、微妙也只是‘下学’的功夫。学者只需要在“下学”上用功,自然而然能够达到‘上达’的境界。不必去别处寻找。


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佛经所说:“不可说,不可说!”,“下学”之功可以说,而“上达”的学问却是“不可说,不可说”。并非佛家吝啬于文字,而是其间晦涩之处,只可心领神会,实在无法言传身教。

既然“上达”的境界是要通过“下学”的功夫来达成,那“下学”又是什么呢?该如何做?

“下学”我们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即所谓“格物致知”。

但是何谓“格物”?关于“格物”一说,理学家和心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理学认为,“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上求个真理,只有穷尽万事万物的理。通过在具体的事物上了解道理,从而反馈在平日里的学习、生活中。等到一日豁然贯通之时,便能通达天道。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出自《大学》(此为朱熹取程颐之意所做的补传)

心学认为,“格物”是为善去恶之意。无论寿命长短,自当时时修炼自身以等待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si))。“格物”犹如《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一般,是去其心中不正,以得其正。(存天理、去人欲)


阳明先生晚年总结“心学”四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出自《心学四诀》

我个人是更推崇“心学”的理解方法,唯于此心纯是天理之极,方是格物的最终目的。

你觉得呢?

欢迎留言讨论!新人求关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nsk44935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5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