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羲之书法(汉字书法第一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大师王羲之五十二幅经典名帖赏析)

发布日期:2025-01-22 07:45:05     作者:多一度霸道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oad326964.html     违规举报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家又可谓是其巅峰的代表。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侧头像取自《集古像赞》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管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吧。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欢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表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主要书法作品有:《敬伦帖》《乐毅论》《东方朔书赞》《寒切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黄庭经》《丧乱·二谢·得示帖》《十七帖》《书钟繇千字文》《行穰帖》《游目帖》《瞻近帖》《袁生帖》《秋月帖》《都下帖》《曹娥碑》《日月如驰帖》《朱处仁帖》《啖豆鼠帖》《长素帖》《谯周帖》《行书集字春联五副》《草书天鼠帖》《青李来禽帖》《行书极寒帖》《行书道护帖》《草书大热帖》《行书毒热帖》《王羲之小楷字帖》《七月都下帖》《平安、何如、奉橘》《贤女帖》《小楷东方曼倩祠颂》《行书官奴帖》《行书卿女帖》《行书孔侍中帖》《上虞帖》《行书频有哀祸帖》《雨后帖》《远宦帖》《草书干呕帖》《草书长风帖》《草书大道帖》《妹至帖》《大报帖》《其书帖》《旃罽胡桃帖》《汉时帖》《豹奴帖》等。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敬伦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敬伦帖》又名《九月三日帖》。4行,41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2种拓本书法图片。释文: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乐毅论》赏析


王羲之《乐毅论》 小楷

《乐毅论》 小楷,四十四行。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乐毅论》墨迹本今已不传,真迹则更不待言了。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方朔书赞》赏析


王羲之用小楷书写的《东方朔书赞》

《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传为王羲之的小楷。

《东方朔画赞》,唐人临本 绢本。纵二六.七厘米,横五三.二八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小楷,书于永和十二年(356)。从传世的摹本上可睹笔墨风采。此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表现出优雅俏静、遒丽天成的丰姿。《艺舟双揖》中认为南唐所刻之《画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包氏认为《东方朔画赞》与《黄庭经》都在“力”、“势”、“气”、“逸”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寒切帖》赏析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姨母帖》赏析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姨母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帖中文字虽属行楷书体,但书法中还留有隶书遗意,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从帖文来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事务都不能安顿料理了。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初月帖》赏析


王羲之《初月帖》

王羲之《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志号为:2011-6,图序为(4-2)T。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大意: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赏析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中国第一名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共全文4行,28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它是作为一封信札写就的,其内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时以愉快心情对亲朋友人的问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释义: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其点画俯仰生情,钩挑都不露锋。其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劲,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匀整安稳,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当,从容不迫,神态自如,骨力中藏。整帖看来雍容古雅,圆浑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盖了接近200个章,像弹幕一样,密密麻麻。甚至喜欢题字。题字也就算了,都是一个单字大字。整得原帖像个涂鸦墙。最显眼的就是这“神乎技矣”。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王羲之《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帖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黄庭经》赏析


  王羲之《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释文: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赏析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印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其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丧乱贴》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顿首。

《得示帖》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二谢帖》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十七帖》册页24.4x12.7厘米,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赏析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是一件传世有名的墨迹,为历代收藏家所宝重,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虽非王羲之真迹,但作为保留王字形貌遗韵的早期 临写本,在书法艺术上仍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史上多有流传(《宣和书谱》上有目录),1983年《书法》杂志上曾发表,称其为‘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细读细研,自认为千字文虽然不全是出自钟繇之手,有钟繇以后的痕迹,但大部分内容是三国或以前,出自钟繇无疑。但此件书法确实出自王羲之(但依照的不是钟繇原件)。所以,应按原字帖叫《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而不应叫‘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清泉主人——早年大学毕业。释文: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穰帖》赏析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24.4×8.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载:“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两行,十五字,有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双龙、“宣和”、“政和”等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又为清安岐所藏,后归清内府,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行穰帖》点画敦厚,行笔充实有力,节奏稳健,气息平和,毫无剑拔弩张之习,所谓“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书谱》)。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游目帖》赏析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纸本 摹本墨迹, 纸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草书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来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诸多奇景,感到扬雄的《蜀都赋》、左太冲的《三都赋》都不是太详备。蜀地确实多有奇妙之处,越加令人兴起想饱览景色、畅游意足的念头。若有去的结果,会告诉你派人来接,人数不要多,到的时候再详叙,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镇守蜀地,一时没有调动的道理。所以想借着您还在蜀地的机会,一起登汶岭、峨嵋而归,那诚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暂且只叙这些,但心已驰往蜀地了。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 瞻近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瞻近帖》

王羲之草书《 瞻近帖》纸本,纵二五厘米。八行,残存三十四字。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释文:瞻近无缘省告(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然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求)〔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瞻近帖》全文,帖中第一行、第三行两个“苦”字,录文皆作“告”。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见下),原迹久侠,可见於宋拓馆本《十 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

经研究,确定为是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这件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 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二帖的唐人临写本,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 已残损,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风神。

此帖刻入《十七帖》,亦如墨迹本作“苦”字。现存《瞻近帖》墨迹有二,一是敦煌石室本,一是赵孟頫临本。两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笔势亦相去甚远。据《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瞻近帖》有两本,估计亦不会相同。明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著录此帖,并称书于硬黄纸上。录有元欧阳玄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长跋。现存两本,难以断定其中孰近母本。不过,参考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墨迹的风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似贴近母本。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袁生帖》赏析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袁生帖》为唐摹本,硬黄纸。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九十七字。此摹本草书三行二十五字,是著录全文的四分之一(详见本志《书迹目录》)。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书谱》著录。

释文:(産妇儿万留之月尽遣,甚慰心。)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尽)也。(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已已。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秋月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秋月帖》王羲之书。榻本。6行,50字,草书。释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都下帖》赏析


王羲之书《都下帖》,传王羲之书,麻纸摹本,纵2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书于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与被米芾称为“天下第一法书”的《破羌帖》一样,是王羲之“为君谈笑尽胡沙”,辞官归隐后心系国事之作。与王体以往方中带折用笔不同,此帖注重创新突破,基本以圆笔为主,运笔逆入平出,裹锋绞转,圆转而不圆滑,给人以骨力内含,温润飘逸之美感。《都下帖》最后一行有损,数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27字被裁割。释文: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大意:七月一日羲之告白:突然之间又到了秋天,突然生出感慨!送信的人回来了,收到了您上个月的信,得知您因为身体衰弱而生病,我想冒着酷暑去探病,十分担心您的病情。因为我的身体也衰弱乏力,力不从心,(所以不能前去) ,王羲之告白。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曹娥碑》赏析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全文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文稿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解读,我们便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那折心动容的哀伤……

《曹娥碑》之所以名振天下,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书写的碑文摹本,堪称传世精品,其书法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我们所见的是其书写的碑文摹本,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释文: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日月如驰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欣赏《日月如驰帖》,五行,35字。又称《日月帖》。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第十卷记载此帖首七字,并称“五行”,与此帖相合。

释文: 日月如驰,嫂弃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朱处仁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欣赏《朱处仁帖》。3行,26字。《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着此帖目。入刻《十七帖》等。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啖豆鼠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啖豆鼠帖》又名《啖豆帖》,2行,11字。被米芾、黄伯思、王澍三家辨为伪帖。此帖与“宰相安和帖”似同一人书,风格全不类右军。《大观》、《绛帖》、《淳化》收刻。释文:噉豆。鼠伤如佳,今送。能噉不?...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长素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丛帖之《长素帖》,入刻《淳化阁帖》等。释文:长素差不悬耿,不大佳也。得敬豫九日问,故进退忧之深。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谯周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尺牍欣赏《谯周帖》拓本;共三行,二十九字,系《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此帖目。《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

《谯周帖》是王羲之向周抚打探谯周后代的信函。羲之欲打听他的下落,并想让周抚证实是否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轻时亦无廊庙志,晚年主动挂冠归田里,皆与谯秀的志向合拍。

释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集字春联五副》赏析

王羲之《行书集字春联五副》


和气致祥: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春和景明:风和春日永,水映暮山青。


春风报喜: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


春和景明: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


一帆风顺:惠风引水财源茂,清气游春事业兴。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天鼠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草书天鼠帖》,2行,16字。《右军书记》著录。入刻《十七帖》等。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询了天鼠膏治疗耳聋的情况。天鼠,即猞猁。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青李来禽帖》赏析


王羲之楷书欣赏《青李来禽帖》,又名《青李帖》,4行,20字。入刻《十七帖》等。文中王羲之谈到了所需来禽等四种种子的寄送方法。来禽,也称沙果。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极寒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拓本《行书极寒帖》,六行 五十八字。

此帖虽为行书,其中许多字都是以楷书为之,在王羲之的众多尺牍中,这是少见的一例。考虑到唐、宋两朝典籍皆有著录,此帖宜为可信的王羲之书迹。翁方纲十分推重此帖。王澍认为此帖书法似《官奴帖》、《兰亭序》。评价皆非常高。释文:“旦極寒,得示,承夫人復小欬,不善得眠,助反側,想小爾,復進何藥?念足下猶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復大吐,小噉物便爾,旦來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頓首。”

帖文大意为:早晨极寒冷。从您的来信中得知,夫人又咳嗽,不能安睡,反侧难眠,想必现在病况轻了一些,还进什么药物?念及您,我惶恐喘息。您现在安好吗?我昨天晚上又大吐,稍吃一点东西便吐,今天早上以来尚好。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道护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行书道护帖》,又称六月十一日帖,6行,56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释文:六月十一日羲之报:道护不救疾,恻怛伤怀。念弟闻问,悲伤不可胜,奈何奈何!曹妹累丧儿女,不可为心,如何?得廿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羲之报。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大热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欣赏《草书大热帖》释文: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毒热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欣赏《行书毒热帖》,3行,31字。入刻《淳化阁帖》等。释文: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以佳,犹耿耿。吾至顿劣,冀凉言散,力知问。王羲之顿首。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小楷字帖》赏析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一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二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三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四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五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六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七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八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九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一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二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三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四

正楷字体范本:《王羲之小楷字帖》选字本,1965年朵云轩印制。

王羲之晋代书法家,他的墨迹流传下来的很少。相传《乐毅论》、《黄庭经》两篇法书是他写的。这本字帖就是采用了滋蕙堂刻本的最初拓本,用方格编排,选字精印而成,以供初学毛笔字者临写。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赏析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纸本。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赏析


王羲之尺牍欣赏《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图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贤女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欣赏《贤女帖》为《尔令帖》的后部分内容,入刻《宝晋斋帖》。


释文: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一至于此,何所复言。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赏析


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之一


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之二


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之三


王羲之《小楷东方曼倩祠颂》之四

王羲之小楷书法欣赏《小楷东方曼倩祠颂》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东方曼倩即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曼倩为字。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官奴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欣赏《行书官奴帖》(传)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

《官奴帖》释文: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卿女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作品欣赏《行书卿女帖》又名《尔今帖》、《尔令帖》。9行,75字。高29厘米。入刻《宝晋斋帖》。两种拓本书法图片4张。

释文:尔今以善和,尊今当出。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殆空语耳。一至于此,何所复言。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行书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纸本,24.8×41.8cm。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上虞帖》赏析


王羲之 《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硬黄纸本 纵23.5厘米 黄26纸本。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频有哀祸帖》赏析


王羲之《行书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雨后帖》赏析


王羲之《雨后帖》(宋临本),纸本行草 25.7×14.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署款下一草押不识,又“禹民”二字题名。鉴藏印有 “世南”、“贞观”(画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伪)、“志东奇玩”(朱文,伪)、“绍兴”(朱文联珠),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远宦帖》赏析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干呕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干呕帖》纸本(摹本) 天津博物院藏。《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圣,他的墨迹受到历代书家的推崇,然而,据史书上记载:王羲之的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王羲之的书法墨迹都是后世的临摹本,但就是这极为稀少的临摹本留传到今天已经都是稀世珍宝了。除海外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内地的只有《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等几件。

伪满时期,溥仪到将《干呕帖》带到东北,后来,流落到民间。四十多年前,正是文革动乱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大纸堆中发现了一卷黄黑色的旧纸卷,他抽出打开一看,眼前展开的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草书纸本书帖,凭着多年鉴定书画的经验,刘光启读出该帖的内容为:“ 足下各如常。昨还殊顿。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乃甚忧之。力不具。王羲之。”眼前的东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寻觅了30多年的故宫流失国宝、书圣王羲之的《干呕帖》。

现在这件从纸堆里偶然发现的王羲之的《干呕帖》和《寒切帖》一起成为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长风帖》赏析


王羲之《长风帖》 临摹本, 纸本。帖芯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

此帖为双钩廓填王羲之草书《长风》、《贤室》、《四纸飞白》三帖,见於《淳化阁帖》,此帖缺漏一“叔”字,用笔风格与阁帖明显不同,显然非钩摹自阁帖所收。虽题为褚遂良摹本,但通篇与米芾书法的结字姿态、用笔习惯与线条笔画极為相似。上有宋高宗“睿思东阁”印,故应是宋人钩摹米芾自出己意的临仿本。通篇墨彩醇厚丰润,笔画的提按转折牵丝映带清晰可见,足见钩摹之精妙。

释文: 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 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 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 足下近如似欲见。 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草书大道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

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妹至帖》赏析


王羲之《妹至帖》 摹本 纵25.3厘米 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大报帖》赏析


王羲之《大报帖》(摹本)高25.7厘米,宽10.1厘米,共3行24个字,日本私人藏。临摹于唐朝时期,从上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日弊”和整个字的风姿来考证,应属于王羲之的早期临摹本。释文:便大报,期转差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大报帖》与《妹至帖》二者或同出一纸,某一时间被裁割为两片。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其书帖》赏析


王羲之《其书帖》 罗振玉藏。王羲之《其书帖》,临本,纸本,草书,3行24字,罗振玉收录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为敦煌文书中所见“晋人尺牍”中的一件。

释文:其书,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书,数载何以如此断绝耶。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旃罽胡桃帖》赏析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临本, 纸本。纵25.2厘米,横20.6厘米。5行。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 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汉时帖》赏析


王羲之《汉时帖》前二行为唐人写本,后段为元赵孟頫补书。

按《汉时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为唐人临写本,旁有正书,与《十七帖》刻本不同。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草书《豹奴帖》赏析


王羲之 《豹奴帖》此帖共六行,七十字, 澄清堂帖本。释文:羲之顿首。 昨得书问, 所疾尚缀缀, 既不能眠食, 深忧虑。 悬吾情, 至不能不委。 (嫂故) 不差, 豹奴晚不归家, 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 何能尽情忧。 足下所惠。 极为慰也, 不谓也。

《豹奴帖》是王羲之唯一一通章草尺牍,王羲之擅长章草一事在《晋书》中就已有史料记载。通过此帖,人们得以从中窥见王羲之书法更加多样化的面貌,虽然此刻本不免有不尽真实之处,但鉴于其独一性,其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读此帖,有种古意跃然纸上之感。章草为隶书的草写,虽在字的笔画写法上采用连笔,但结字却是独立而互不牵连的,《豹奴帖》将此特点呈现得恰到好处,在用笔上毫无拘谨之态,笔画顿挫有力,连带自然,粗细对比有着浓厚的“隶意”,结字体势古朴,通篇节奏感极强,与传世的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相比,似更流露着一股潇洒、自然的气息。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汉字的发展演变。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

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钟繇的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张芝的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比如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但与王羲之相比,却显得有些不自然。

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oad3269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9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