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地位(卡列尼娜为何成为经典名著)

发布日期:2024-12-22 09:54:30     作者:吃綠茶的蛇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ocv275613.html     违规举报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阅读的第一部俄国小说。在读这部小说之前,我一直狭隘地认为我国的《红楼梦》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但当我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才发现《红楼梦》未必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关于“《安娜·卡列尼娜》为何能够成为经典名著”的问题,我主要有以下三点看法: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1、心理描写到位。曾有人说过:“任何人站在列夫·托尔斯泰面前,其实都是跟没穿衣服一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称赞托尔斯泰具有惊人的心理洞悉能力。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精彩绝伦的心理描写,这些大量的心理描写使得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够跃然纸上,仿佛他们不再是一般传统小说中那种符号化、性格化的单薄人物,而是一个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比如列文对吉蒂的那种爱慕、羞辱、怨恨、怀疑的情绪,安娜对卡列文的那种怨恨和愧疚的情绪,安娜对伏伦斯基的那种爱恋、偏执、失望、恨意的情绪,卡列文对安娜的那种厌恨、克制、纠结、虚伪、宽仁的情绪,几乎每个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把握的很准!甚至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不着痕迹的话,托尔斯泰都能准确把握住当事人的心理,并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显然,这需要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生活阅历,敏感的思想感情,以及强大的心理方面的驾驭和表达能力。而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则正好能以自身心理和书中人物心理进行相互印证,从而找到更多的共鸣,理解更复杂的人心和人性。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2、人性挖掘深刻。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两个人物,即安娜和列文。这两个人物其实是人类的两个极端,安娜为了满足欲望可以去死,列文为了摆脱人生困惑也可以去死(书中描写列文在与吉蒂结婚后,因为无法摆脱人生困惑,的确曾想过对自己开枪)。而我们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方面被迫压制住自身的欲望,一方面在人生困惑中庸庸碌碌、糊里糊涂,虽然活着,却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达到孔子所谓“四十不惑”的境界。

托尔斯泰通过刻画出这两位极致的人物,诠释出了人性追求的两个极端,即“欲望”和“良知”。安娜的结局是因偏执于欲望而死,列文的结局是因顿悟良知而生。这就是人性,摇摆于“欲望”和“良知”之间。这部书看似在分别描写安娜和列文各自的爱情故事,实际在更深层次地探讨人性的“欲望”和“良知”。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在于它不但探讨了这个深刻命题,还给出了堪比圣人王阳明的“答案”。大概三百年前,王阳明因为给出了这个答案,而最终成为一代圣人;三百年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也给出了这个答案,因此也成为了经典名著。


列夫·托尔斯泰

3、这个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摆脱人生困惑的答案。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格物,致良知。”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说,就是:“服从真理,服从上帝的意志,要为上帝、为灵魂而生活。”试想,人活在世上,为什么困惑?其实就是欲望太多,执念太深,如果能按照真理良知来生活,哪里会有这么多困惑呢?可能有人会问真理良知在哪里?答案就是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总的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能够成为经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这本书通过两个动人的人物,引出两段动人的故事,从而诠释了人性的“欲望”和“良知”,并且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给出了终极的答案。虽然此书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有大量的列文关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读起来可能比较枯燥,但请务必读完,因为这一章才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写到第七章,只能算是一本普通的名著;但是添上第八章之后,就升华为经典名著,成为了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ocv27561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