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伴我一路成长(我与母校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4-12-22 10:22:25     作者:錵爲伱開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oiw313480.html     违规举报

#我在头条搞创作#


宫前学校,曾是我求学的母校,如今是我工作的地方,四十载的斗转星移,见证着我们彼此的成长。

宫前学校是我梦开始的地方。1992年,13岁的我,望着全乡唯一的三层教学楼,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无比自豪和激动,为自己终于走出了二十多里的曲折山路,来到了“大地方”就读而兴奋不已。

学校的老师们朝气蓬勃,知识渊博,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知识的渴望。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占伟老师是我们一四班班主任,刘老师上数学课时总是循序渐进,在关键处适时启发,让我们恍然大悟;王秀丽老师活泼开朗,教我们唱英语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让我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王连林老师睿智多才,文学底蕴深厚,出口成章的诗词佳句,让我们羡慕不已,受王老师影响,班里掀起了一股看课外书的热潮,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阅读的好习惯,不能不说是受王老师的影响。

背馒头咸菜上学、点煤油灯、睡大通铺的日子,我们吮吸着知识的芳香,在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被定向录取,如愿到豫西师范学校普师班学习。

再回母校时,是2002年,我是带着炽热的梦想奔向了心中最美的地方。扑进母校怀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三层高的教学楼依然是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教学楼前的松树更加挺拔高大。

学校新盖了一座三层二十四间的新楼房,和原来的教学楼并排而立,巍峨壮观,道路操场全部水泥硬化,孩子们的宿舍也更加干净整洁,餐厅饭菜种类多样。这时的宫前乡中,每个年级有四个班,每班七十多人,教师五十多人,经典诵读、文艺汇演、运动会、语数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精彩纷呈,孩子们和我们当初一样充满青春活力,但学习和生活条件已经截然不同了。

一张张桌凳轻便结实,一间间功能室器材丰富,一棵棵杨树迎风飘展,一朵朵鲜花绽放笑颜,一个个乒乓球台摆放整齐… …阅览室图书种类达到人均十本左右,往昔的泥土地被水泥地代替,高低床让孩子们住宿条件大为改善,菜品丰富的餐厅保证了孩子们成长所需的营养。

校园里书声琅琅,名言警句、黑板报和宣传栏等文化氛围浓厚。


据校史记载,创办于1956年的母校,经历了建校初期的艰举步维艰,曾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焕发生机,在进入21世纪以来,书香满园,桃李芬芳,成为山区教育的一颗明珠。忆往昔,艰难求学收获多;看今朝,与时俱进绽新颜。

每次迎着朝阳,登上南塘山顶,一眼就看到母校那金色的靓丽身影,远比以平房为主的乡镇府气派得多。

我喜欢讲学校变迁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孩子们们用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那时办学条件落后,校舍简陋,均为土坯房或砖木结构平房。遇到阴天或上晚自习时,师生就点起煤油灯上课,一节课下来,脸都熏得发黑,咳出的痰里也有黑块;上学时,要背着重重的书包,里边装着一周的馒头和咸菜,翻山越岭,徒步二三十里来到学校上课;冬天寒风呼啸,教室里冷若冰窖,很多孩子都生了冻疮;教室里的桌凳摇摇晃晃,靠着墙支撑着,有的孩子还需要三个人爬一张桌子学习… …”

讲这些故事时,教室里往往一下子静下来,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在听……

“我们住的是大通铺,一间瓦房里两排由砖砌成的矮墙上担上床板,我们铺上被褥,比起打地铺好了许多。但因为寝室少,我们睡觉时需要人挨着人睡,晚上不敢翻身,冬天更不能脱衣服,冰冷的被窝暖和了,又该起床了。早上起来,放在瓷碗里专门用来洗脸的水,早已冻上了一层薄冰,手伸进去,迅速蘸一下,往脸蛋上一抹,就算是洗脸了。

那三年冬天,很多孩子的脖子是黑的,手脚冻烂化脓,星期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用热水好好洗洗手脸,再用辣椒茄子枝熬制的汁水泡脚治冻伤。

伙上就餐的孩子多,下课晚了两分钟,或者排到了后边,往往就没饭了。因此,我们一星期来学校时,都会背上十多个大白馒头,带上一大瓶咸菜,或者炒豆芽、土豆,腌制的萝卜条、酸白菜,当然还有最爱的辣椒酱。吃饭时,两三个人一组,一人排队、一人拿碗,再蹲在一起交换着吃菜,一顿饭也吃得有滋有味

“听我妈妈说,他们那时候上学头上还生虱子了?是真的吗?”一个小女孩半信半疑地问道。

“是的,头上生虱子是很普遍的情况,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 …但是,我们学习劲头很足……”,我又讲开了故事。

“为适应社会发展,彻底改善办学条件,1989年春,宫前乡党委、政府发动群众集资建校,共投资36.1万元,兴建了三层共三十九间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增添了180套课桌凳,顺利实现了一乡一中的规划,在校学生达十二个班,650余人。教师也增至46名。1990年国家、乡政府又投资共13.6万元,购置仪器实现了学校教学仪器达省级二类标准… …”

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利用早读、自习时间,和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自学河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当回到母校后的第一届孩子们大多升入高一级学校,我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孩子们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深造,我们教师也有渴望,那就是每个教室每个老师都能拥有电脑,我们也可以和城里师生一样用多媒体上课。


记得2002年,我去县直学校听课,对示范课老师所运用的多媒体技术所深深吸引住了。大大的屏幕上是精美的课件,老师拿着遥控器指挥着,就可以根据需要播放音乐、视频,可以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太先进了!

我们上课时还用的是小黑板,什么时候我们学校也可以用到多媒体呀?我们老师什么时候可以一人一台电脑备课?我在听课时痴痴地幻想着。

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并不遥远。


2003年5月,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又拔付扶贫开发款项27万元,为乡中兴建了三层共30间建筑面积为690平方米的办公实验楼。

2005年,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国家又先后投资25万元、15万元,为乡中兴建了共32间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2005年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启动,共投资12万元为乡中装配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和卫星收视设施,从而使学校的教学与现代技术接了轨。在此期间,上级又发付专款20余万元,新建了标准化的学生餐厅,投资8万元,硬化了篮球场地。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宫前乡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得到更新,仪器、实验室、图书室等九大功能室高标准配置,为山区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8年,两层二十间的学生公寓楼建成与十间宿舍改造完工,彻底改变了师生在学校的生活条件。

2012年三层三十六间的综合办公楼建成投入使用,使教师的办公条件、学校各功能室、行政办公室大为改观。

2013年二百六十七平方米的学生标准化餐厅建成使用,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就餐条件;上级投资教学楼装修改造、操场硬化及师生厕所改造工程,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目前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先进,占地面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2平方米,目前拥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标准化餐厅、学生公寓楼与设施,配备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教学仪器、器材配备均达省级一类标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化

去年,学校新铺了塑胶跑道,建起了开水房,还计划建浴池改善师生生活条件。

当学校的发展和祖国紧紧相连,又一个十年,家乡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在母校求学,如今在母校任教,四十年的时光荏苒,校园焕发新颜,我感受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深厚感情。而我母校的发展变化,仅仅是家乡乡村振兴战略,乃至中国梦的一个缩影。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oiw31348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