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学校(以生命为原点区域推进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株洲样本)

发布日期:2025-01-22 07:13:05     作者:恠輸兦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oqv243499.html     违规举报


2021年初,《中小学德育的生态回归》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态德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既有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创造性探索,也全面梳理株洲中小学德育成果。那么,什么是生态德育?本书作者,株洲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建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生态德育是倡导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学生生命成长和谐、适宜,以尊重主体生命为前提的学校德育。”

作为“生命”的个体,学生是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思考基点和原点,充分认识其作为生命体所反映的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是株洲开展中小学生态德育探索的根本出发点。

区域联动,创设生态德育多元环境体系

李建国认为,良好的中小学生德育生态应是一个多元的环境体系,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的优化整合,最终实现最大合力在尊重孩子成长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来促进孩子自我成长。因此,区域整体联动,优化学生成长生态大环境,关注学生成长德育小环境,被确立为株洲中小学生态德育实践路径。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创造性成立了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专业组,全面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落实。2015年,株洲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的同时,以高分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2016年,为改善中小学生成长生态,株洲市教育局进一步制定下发了《株洲市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起中小学各阶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教育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株洲还率先在全省出台“仪态之礼、餐饮之礼、出行之礼、交往之礼、学习之礼、观览之礼”“启蒙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的“六礼三仪”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大力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学生文明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六礼三仪”通过养成教育、主题活动、道德实践等多种形式,同时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参与针对性、时效性强的教育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全过程,将“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这种规范意识延伸到生活的其他层面,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个体在这个生态体系中的作用并遵守体系的规则。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将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市校外教育指导中心”,劳动教育有专业机构来管理、指导。市教育局统筹推进校外社会实践项目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一批符合标准的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文博基地(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企业质量教育基地、环保教育基地、重大工程、高校实验室、中职实训基地等进行认定,切实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各中小学校也积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已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株洲市教育系统与公安系统开展“校警共建”,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分别与市公安局、县市区公安分局、派出所结对,实施行动联合、信息联动、生警联谊,开展警察进校园、学生进警营活动,有效杜绝各类伤害学生和儿童的案事件发生,校园及周边得到有效净化,全市校园安全稳定,为孩子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另一方面,为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株洲市斥资1.55亿元,打造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结合生活教育、学科知识、现代科技、地域文化、生命教育、人生规划六个方面开发和设置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军、学农、生命安全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年接待4万至6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市教育局还面向社会征集、评估认定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实践、拓展训练、农业体验、科普教育、创新创业等门类的社会实践基地34所,有效丰富了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格局。

除此之外,还在全市101个乡镇,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07所,实现全覆盖。建成城市社区少年宫80所,社区少年宫开设“活动、实践、培训”课程,未成年人放学后失管失教难题成功破解,校园之外的德育生态得以延续。株洲少年宫建设的成功经验多次被央视推介。

株洲中小学生态德育体系应运而生。生态德育重在活动体验和感悟,实施校本德育课程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等表现按等级计入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主要指标。株洲“生态德育”的实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光明日报》整版进行了推介,认为株洲市集学校、家庭、社会之力,建构的生态德育体系,也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一校一品,打造多样化的生态德育途径

作为为德育主阵地,学校的存在就是教育。如果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学校则是其中的一个小的生态因子。株洲各中小学校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校园,给学生一种优雅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的精神鼓舞。并发挥课程全面育人功能,根据中小学教育目标和任务,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打造了一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学段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株洲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

在天元区凿石小学,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十分钟,汤圆妈妈读书俱乐部的老师们会与孩子们如期相约,在室内或室外,孩子们团团围坐一起读书。孩子们还可以现场给老师配音,任意选择角色,表现好的小朋友还有奖励,这都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因为学校校名“凿石”即“诗圣”杜甫《宿凿石浦》中的地名,凿石小学还有杜甫相关主题文化课程,让学生既从沉郁顿挫的杜诗中领略唐诗的浩渺与绚烂,也从中体会杜甫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

荷塘区星光小学则创新地将传统的戏曲有机的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课程,为传承经典戏曲培育新苗。利用课间操时间播放花鼓戏、黄梅戏、京剧等戏曲唱段,还组织学生通过戏曲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戏曲脸谱设计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戏曲文化,受到经典戏曲的熏陶的同时,也在戏曲中领略了古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方式和社会的生态。

石峰区九方小学的“雅言、雅行、雅趣”好习惯序列活动的开展采取突出重点、各个击破的方式,开展“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主题系列活动,如:十月份主题活动为“轻轻道声您好,还校园一份温馨”。十一月份“捡起一片纸屑,还校园一片洁净”,突出文明着装规范和问候礼仪规范……让学生“寻找一个好榜样,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养成的好习惯内化,实现自主成长。以“常规管理班班行”活动促进优秀班风形成,从卫生“净”,行为“美”两个维度考量班级管理,遵循标准先行,过程监督、反馈及时的原则,评比公布及时,月末产生出“净美”班级。这些活动后,你会欣喜的看到:目中无人的孩子少了、彬彬有礼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的孩子少了、弯腰捡拾垃圾的多了。

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位于将军故里的舲舫乡。这里出过谭家述中将、谭善和少将、李俭珠少将、周则盛少将和多名革命家,是一块红色热土。作为一名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不能放弃对他们的精神宣传,当一种精神根植于小学生心中,就便于他们的人格培养。学校将“将军文化”打造成孩子们心中的“精神图腾”,引领孩子们传承将军的伟大革命精神,学习他们革命初期时敢为人先,革命中期时勇于追求,革命晚期时乐于奉献的将军品质,并教导孩子们用将军精神铸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样位于“红色热土”的炎陵一中则充分挖掘并利用县域丰富的“古.红.绿”德育资源,积极打造关炎帝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让学生感受炎帝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究炎陵民俗文化,并立足于炎陵这个中国革命的“红色地标”,传承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渌口区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南阳桥中学在全市首创红色校园,并被授予“杨得志红军小学”。学校立足于校情,开发红色德育校本教材《将军精神代代传》,突出杨得志将军故里的人文特色,记录将军戎马一生的光辉历程,弘扬将军终生奋斗的革命精神。该校的“红色德育”模式获评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

18岁“成人礼”是株洲市一中“历史悠久”的一项德育活动,现如今已形成品牌课程体系。从高一入校开始,就有丰富的志愿者活动、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锻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孩子们走入社会体验公民责任与担当。到高三时,仪式感十足的“成人礼”上,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期待,欣喜地接受自己长大成人。

到了每年招聘季,株洲市八中校园里也热热闹闹开启了模拟“校园招聘会”,由家长成立模拟公司或是以自己所在单位人力资源主管的身份,提供了法律、金融、医药、教育、电商、旅游、食品、信息技术、动漫设计等90多个“岗位”,供630多名高一学子自由选择。学生先要针对自己中意的“岗位”,设计制作独具特色的简历。简历筛选过关,才能获得“面试”资格。“面试”环节中,各位“公司主管”也会结合真实招聘精心设计“面试”问题,“面试官”们还根据学生临场表现进行打分,并把各个教室的“面试”情况进行综合总结和反馈,将招聘结果予以张榜公布。这其实是八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家校共育体系建设中的一个“自选动作”,让这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受到未来职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

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和历史熏陶下,结合当前实际,兼容并蓄地创设生态德育体系,是株洲教育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快乐的身心,有一份家国情怀,更有一份怀揣世界的魄力和胸怀,是株洲生态德育实践所追求的目标。

课堂之外,对生命个体的多重性关注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推广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案例单位,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其中株洲市被确定为案例单位,系全国三个地级市之一。教育部着重在全国推介了株洲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强化课后服务保障以及加强督导检查等三个方面的经验。 此前,这一“株洲经验”已获得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表扬推介。在株洲,全国普遍的“课后三点半”难题从来不难。株洲的校内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不是学生的自习课,也不是学生补习课,更不是放羊式管理。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结合实际精心设计“1 X”课后服务项目,“1”是作业辅导,“X”是音体美文体社团活动等。例如,天元区新马小学成立了美术、跆拳道、足球等11个精品社团,聚焦提升学生的健康体质、艺术素养和文化品格;建宁实验小学引进击剑、古筝、科学探索等多个课程资源;石峰区九方小学引进机器人、编程和3D打印等热门课程。同时,各校根据自身地域资源、传统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芦淞区湘江小学的“水文化”舞龙课程、栗树山小学的“生活工艺”课程、高家坳小学的戏剧课程等,内容丰富,百花齐放。

基于前期“社区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放学了,上少年宫”也已经成为株洲孩子的新风尚。株洲市教育局在社区和乡村学校建立的少年宫,引进志愿者服务,开设特色课程,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学生交往,为中小学生放学后营造温馨的学习、活动、交往环境。

芦淞区大京学校留守儿童山水合唱团就是一群教育志愿者共同培养起来的“孩子”。合唱团缘起于校长肖飞同株洲市二中和九方小学的音乐教师熊立东和谢凡的一次聊天,三人均表示希望通过音乐打开大京学校留守儿童的心扉,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也弥补缺失的亲情。从2019年8月起,熊立东和谢凡几乎每周都前往离市区三十多公里的大京学校为合唱团排练。两年下来,在他们的影响下,志愿者由2人发展到一群人。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大四学生吴光菊就在自己声乐老师谢凡的带领下,成了合唱团常驻“教练”,除了每周去指导,2020年疫情期间还在学校住下来,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排练。由株洲市八中党委书记张军红领衔的株洲市合唱教学与指挥名工作室实践基地也在大京学校挂牌,还有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李欣瑜、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刘宇田、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声乐系教授杨艺华等均曾前往指导。2020年11月,株洲市文联授予合唱团“大京山水少儿合唱团”“株洲市文艺志愿者服务站”两块牌匾,聂鑫森、叶之蓁、万宁等著名作家也前往学校指导并为孩子们送上书籍。合唱团由最初的12人拓展为42人,参加了“咱们教育有力量”“株洲少儿春晚”等数次大型演出,并于2020年底接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春节特别节目邀约函。至此,合唱团已经声名鹊起,孩子们也由最初的内向自卑,变得开朗自信。202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彭建忠一行去到大京学校看望留守儿童,并为他们送上价值五万元的乐器、书籍等。

德育生态是个开放的系统体系,学校、社会、家庭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德育教育必须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株洲先后成立了“株洲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株洲市家长学校总校”,开设了“株洲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专栏”,并启动了“政府牵头,学校举办,社区协同”的全新模式建设家长学校。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家长素质上,把提高家长育人水平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把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提升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传播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让他们既能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又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并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家庭教育,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石峰区先锋小学就是株洲家庭教育案例中的样本之一。学校通过组建“家长义工团”,“故事妈妈”、“种子爸爸”讲师团,召开“教子有方”交流会,开设“家长俱乐部”,开展“名家长”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家庭教育的能力。通过社区纽带作用,与周边的石峰公园、三水厂、区政府、76199部队、敬老院、二医院、派出所等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大大拓展,构建了以社区为核心的社会教育体系。本着“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放眼学生成长的生态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取得了明显德育成效。

为了更好创设学校、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德育生态,2021年4月,株洲市教育局开启了“大家访”活动,要求各中小学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学习环境、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表现。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

在全市“大家访”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株洲市十九中早已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了这项内容。十九中的家访最初是党建帮扶精准帮学系列活动之一,由最初的党员家访,逐步形成为党员带动班主任、班主任带动科任老师、老教师引领新教师的全校性家访。四年时间,十九中独有的党建引领下的家访模式并逐渐形成。十九中的家访并非任务,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家访的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他们将学生分为几种类型,表现及成绩都优良的,成绩优良但毛病不少的,家庭贫困的,有心理问题的……每一种类型与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方式均不一样,前往家访的时长也不一,或半小时,或两三个小时。小斌是初二时从另一所初中学校转学到十九中来的,患有抑郁症的他已经被几所学校拒之门外。进入十九中后,情绪时常不稳定,还动辄就逃课。学校党支部书记邱莉和班主任江平几乎每隔几天就去小斌家做家访,了解到他家庭困难,邱莉自己掏出2000元给到小斌妈妈,并声称是学校给予的困难补助。小斌很瘦小,江平就每天在家里煮一个土鸡蛋给他带来。两年下来,小斌的抑郁症竟然出人意料地自愈了,还考上了某高中创新班。“老师,我妈妈脑溢血住院了。”202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彭东方老师手机里收到一条已经毕业的学生翛然的一条短信。他赶紧给他回了个电话,安抚一通又问清楚医院,然后立即出门。在校门口碰见党支部书记邱莉,两人便一起前往医院,帮助办好住院手续,又掏出身上所有的现金给了翛然。翛然妈妈出院之后,冲着仍旧到家里来看望的十九中老师,感慨道:“真是没想到,孩子都毕业了,初中的老师还来家访。都是这孩子不懂事,但凡家里有事,找的还是初中老师。”

通过提升家庭教育的种种努力,既借力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生态中来,也进一步引导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进而承担起家庭责任,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关系,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人是生态之子。有什么样的生态,就有什么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阵地都传播正能量,促使生命向上,在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自主性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生态就是良好的德育生态。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oqv24349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