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p系列几年出一次(回顾华为P系列发展历史)

发布日期:2024-12-22 10:18:15     作者:用痛苦倾诉     手机:https://m.xinb2b.cn/know/pxi475567.html     违规举报

文|李沛超


华为手机,在多年来对外的宣传中,一直是走双旗舰路线,P系列时尚轻薄,Mate系列大屏商务。而今天是华为P50系列的发布会,华为推出了P50、P50 Pro两款产品,P50搭载骁龙888 4G,P50 Pro搭载麒麟9000 4G版本,现在已经是2021年,5G手机渗透率超80%的当下,为什么还要推出4G制式的手机?华为这家曾经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出货厂商的中国品牌,目前已经掉出前五,归为Others,为什么走上神坛现在又跌下如此之重呢?


导致华为手机销量如今的惨淡,主要还是因华为受到美国商务部禁令,芯片卡脖子和断供造成,那今天适逢华为P50系列发布,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华为手机P系列的历史变迁吧。



事情先从华为Ascend P1 S 开始,华为在2012年1月11日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电子消费展(2012 CES)上,正式推出了这款认为是P系列开端的产品,P1 S它有当时全球最薄6.68mm的厚度,Ascend P1则是7.69mm厚,凭借出色的设计能力和装配工艺,华为P系列正式在全球市场,进入到人们的视野。Ascend是“攀登、上升的意思”,不难理解,华为想要打造一款,树立全新品牌格局的产品。

引用网络百科中的文案:Ascend P1的发布,P系列便创立了以惊艳ID设计,融合强大均衡软硬件配置为主的,旗舰产品地位。直到华为P7,轻松创下了数百万销量的佳绩,一举奠定了华为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品牌地位。

那么在2011-2012年这个时间点,友商都在做什么?

海外市场,iPhone 4S已经全球热销,成为乔布斯留给世界最后的经典之作;三星I9100(Galaxy S2)也凭着出色的性能,Super AMOLED Plus魔丽屏以及2011年最薄8.49mm设计也获得成功。

国内市场,小米已经发布了小米1,1999为发烧而生,5分钟内30万台售完。

魅族凭借M8和M9积攒的先期口碑,已经成功推出了全新打造的MX(梦想系列),并且定价已经开始瞅准高端。

而那时候的“中华酷联”都还在围绕自己的旧业务,不紧不慢,甚至对市场的变化不为所动,或者说“车太大,掉头难”

面对国内新手机品牌的涌现和冲击,海外市场还有苹果三星两大巨头,内外可以说都遭到围追堵截,华为那时候在逐渐摆脱运营商定制机的品牌形象。在这期间,可以说是在积极做战略调整,最后获得成功,不仅成功斩获世界手机第二大厂,中国第一手机,并且站稳高端,成为“华米OV”的新领头成员。


2011年,华为Ascend P1 S发布,它最大的亮点在于7.69毫米的超薄机身和110g超轻重量,德仪双核4460处理器、Super Amoled触摸屏、新一代康宁大猩猩玻璃,售价2999,虽然销量一般,但是正式拉开了华为P系列手机的序幕,定位时尚手机。



Ascend P2的推出,搭载华为海思自有K3V2四核处理器,依然维持了纤薄设计,主打的产品升级亮点在于1300W背照式摄像头的采用,既然定位时尚手机就是针对年轻用户,所以华为从那时候已经盘算要在处理器、影像、以及系统软件这三大方面发力,搞出自己的特色。



Ascend P6 ,华为依然在做纤薄手机这条路上狂奔,虽然P1、P2都被诟病因为过于纤薄机身,致使电池容量不够大,但是P6还是“我行我素”的出现,以6.18mm的厚度创下当时最薄手机的记录,P6产品打出的口号是“美是一种态度”。虽然P6采用的海思K3V2E ,处理器工艺落后性能孱弱,但是高颜值还是实现了200万台量级的销量,是一个国产奇迹。



Ascend P6的成功,为新的P7打下了基础,厚度6.55mm,外观设计采用双曲面加金属边框的设计,所以凭借耐看的颜值、精细的做工以及纤薄的外观设计,与同时期的iPhone 6,小米4以及魅族MX4可以说是打得畅汗淋漓,半年便取得了450万台的销量。



华为P8的宣传语“似水流年·卓然一体”,它采用全金属材质,质地轻薄,当年的用户上手都觉得金属的酷冷和纤薄机身相得益彰,触感极佳。在软件特色层面,华为P8使用了非传统RGB的传感器,改用RGBW四色,以提亮画面亮度减少噪点。新增的流光快门配合指关节截屏、下拉悬停等功能,华为在当时的EMUI 3.1上,就已经形成了很多特色功能。而且P8 当时2888起售的价格,甚至还让人觉得性价比十足。

着重一提的是,华为P8搭载的是华为的麒麟930和935处理器,采用了Cortex-A53内核和Mali-T628 MP4图形处理器,在安卓阵营,已经开始发起对挑战高通和三星的挑战,只是还有较大差距。



华为P9/P9 Plus绝对是华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一体式金属机身,指纹识别,徕卡双摄,麒麟955处理器。

在那时候,麒麟955 采用A72架构和16nmFF 工艺,虽说已经能和同时期的骁龙820放在一起做比较,依然存在性能上的差距,不过差距已经进一步缩小到只差一个身位。P9系列那时候最大的产品特色是引入了和徕卡相机的合作,P9上采用的黑白镜头 彩色镜头,带来了大光圈、黑白相片、徕卡德味的照片效果,华为手机的影像能力一下子,超过卡片相机,大放异彩。

*P9发布价格3G 32G,3188元起,P9 Plus 4G 64G,3988元起



华为P10,通过和徕卡的联合调校,黑白双摄方案还在延续,P10金属机身在那时候已经稍显落伍,与友商们一众玻璃后壳的竞品相比,金属后盖以及土豪金配色,让P10在那时候显得有些老气和古板。

其搭载了麒麟960,首次配备ARM Cortex-A73 CPU核心,GPU为Mali G71 MP8,性能较之麒麟950提升了很多,不过当时的问题是能耗比、发热、降频。同时期会有火龙821以及火麒麟960被拿出来调侃,麒麟960在那时候确实也有很多的不足,不过麒麟960再一次拉近了与顶级CPU的差距,日常够用,游戏性能不够强,但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也是事实。

*当时P10 4GB 64GB,3788元起,P10 Plus 6GB 64GB 4388元起。



华为P20系列搭载了麒麟970芯片,是采用了台积电10nm工艺的新一代芯片,更是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的处理器,麒麟970较之麒麟960,重点优化了功耗和发热,最新的10nm工艺,较之麒麟960上实用的16nm FF 也是很给力,使得麒麟970的发热比麒麟960低了很多,再加上GPU Turbo技术,已经能和骁龙835平起平坐,那时候的海思麒麟芯片,真的是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价格部分,得益于P9、P10系列的良好形象树立,与Mate系列双旗舰的形象也已经顺利展开,华为品牌站稳了高端也就是那时候的事。



P30系列搭载了麒麟980处理器,基于当时最新的Arm Cortex-A76核心、Mali-G76 MP10 GPU以及第二代NPU神经网络。在整体性能上日常使用流畅,游戏够用,不过产品最大的亮点还是在影像方面的飞跃。

P30系列首次配备了5倍潜望式变焦摄像头,而且改用RYYB滤色方案,它能有效提高弱光拍照效果。那时华为P30 Pro在DXOMARK相机测试得到的分数是116分,略落后于同年的三星Galaxy Note 10 ( 117分)和iPhone 11( 119分),不过那时候大家都看得出,如果说国产品牌谁有机会在影像上超越三星和苹果两大巨头,答案就是华为!

最后在同年,随后发布的Mate 30 Pro上,以DXOMARK 121分完成了超越。



P40系列搭载麒麟990处理器,P40系列的到来,尤其是P40Pro和Pro ,四曲面满溢屏,冰霜银配色,真是2020年的神仙色,其中最高配的P40 Pro 搭载了近乎夸张的后置五摄,包括5000万像素RYYB滤色阵列的主摄、支持10倍光学变焦、20倍混合变焦、100倍数字变焦的双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4000万像素的电影摄像头以及3D深感摄像头。



在今天的P50系列发布会上,华为对P系列的总结定义是“科技美学与智慧摄影的完美结合”。确实在最初,华为P系列主打的是极致轻薄,轻薄的好处是产品看起来精致,而且有出色的握持感,但在手机散热、电池容量等方面也必然有一定的妥协。

不过,华为倔强得坚持了自己的判断,回来P系列发展史,就是这样一个记录并展现华为手机从“青铜到王者”一路上分的一个系列。

P系列从一开始是定位时尚,锁定年轻用户,很早就对自拍相机以及手机影像的发展趋势有所洞察,华为一方面既在芯片上积极自研,又在影像上更是一路迅猛直追,直至反超海外巨头,最终在「计算摄影」领域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今天发布的华为P50系列,说实话产品身上的亮点不多,手机影像现在全行业都遇到提升瓶颈,各家品牌水准普遍已经很高了,华为影像也已经遇到了瓶颈,所以P50系列相机上,看到的亮点着实不够多(当然也是我的无“机”之谈)。



还有一点特别要提,这次只有4G手机,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用户,因为喜爱华为或者觉得暂时用不到5G而入手,不过现在华为只有4G手机可发布……


不幸言中超哥半年前的预言:“因为贸易禁令,华为手机正遭遇至暗时刻,短期内无摆脱方案,可能会掉入谷底,1 8 N战略里的1或许要被拿掉……”

不过大家也看到了吧?华为正积极在AIoT以及汽车领域发力,熬过这段黑暗,相信华为手机会迎来新生的时刻。



#华为P50#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know/pxi47556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经验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4 M